中国农村网 > 地方

粮仓黑龙江:“十七连丰”护牢中国饭碗

2021-01-12 10:26:4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记者 吴齐强 方圆

  2020年,黑龙江又是一个丰收年: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七连丰”,全省粮食总产达到1508.2 亿斤,占全国总产的11.3%,比2019年增加7.6 亿斤,粮食总产连续10 年位居全国第一。

  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

  去年秋收时节,接连3场台风“光顾”黑龙江,雨又大又急,让李泽峰彻底慌了神。

  李泽峰是北大荒集团绥滨农场东井管理区的水稻种植户,家里种着375亩地的水稻。“往年,1台轮式机足够用了,可是2020年雨量大,地里太湿,轮式机走不动,眼看着粮食收不上来,当时真是懵圈了。”

  “农场从外地调度到200多台履带式收获机。机械已经在路上,今天就能收完。”紧要关头,管理区主任刘德勇带着两台收获机上了门,当天就帮李泽峰收了粮。

  “接到台风预警以来,我们组织人员机械力量,要求各个管理区充分掌握机车动力数量与收获任务相配比,统计出需要补充的机械数量。根据实际情况,新购、外联大马力农用机车149台,调度外来履带式收获机214台,确保收获、翻地机械力量充足。”绥滨农场农业发展部副部长崔新宇说。

  天灾面前,要稳住农业,政策引导、科学调度更显重要。针对特殊情况,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下发了《关于全面做好秋收生产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抓好落实,抗灾夺丰收。

  “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紧紧围绕农时季节,省市县乡四级派出1000多个专家指导组、3.5万人次深入一线工作。”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金会介绍。

  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

  51岁的刘春生,这两年总爱去村里保护区的试验田转悠。“保护区的黑土地,和其他土地相比肉眼看不出啥区别,可用手摸一摸,以前是梆梆硬,现在是松软,用脚一踩地里的垄都能直接起来,我心里高兴!”

  刘春生是绥化海伦市前进镇东兴村农民,2012年,他带领村民们成立东兴现代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2018年,海伦市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整建制推进试点县,合作社2000亩地成为试验田,由政府组织经营主体推进耕地轮作制度,并通过玉米、水稻秸秆全量深埋还田等处理方式提高黑土地有机质含量。

  两年沉淀下来,时至去年秋收,红利逐渐显现。“在降雨较多的情况下,试验田长势明显比其他土地更好。试验田大豆每亩增产22公斤,玉米每亩增产50公斤,粮食收入增加了至少5个百分点。”刘春生说,“过去的黑土地眼看着又回来了,我瞅着地力在增厚,有专家评估说每年有机质含量能提高1%到3%。”

  “项目区内耕地质量得到了提高,地力明显提升,黑土层最深达到1.2米。同时,保护区还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实施秸秆还田、有机肥堆沤、减少化肥使用量这些措施,在项目区外也自发开展起来。”海伦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姚宏伟说。

  近年来,黑龙江严守耕地和生态红线,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多种措施,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根据不同积温带和土壤类型,推广“一松两免”“一翻两免”和保护性耕作全覆盖三种模式,全省黑土耕地保护示范区面积达1000万亩。

  为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我种的352亩水田地,选的是‘三江6号’品种。水稻品质好,还一直按照农场标准种植模式在种,哪能不丰收呢!”望着不远处装满粮食的大粮仓,北大荒建三江七星分公司种粮大户张景会喜上心头。

  去年春播生产,张景会采用机械替代人工的方式,利用轨道车喷药、运苗,不仅节省了人工,还提高了作业效率。到了夏天,他还掌握了“数字管控”,通过观看叶龄长势,进行科学管理。作为农场“红人”,周边种植户常来找他“取经”,他乐此不疲地为大家传授经验。

  无需到田间地头搜集数据,监测点传感器会自动将农作物的各类要素信息传到物联网系统内,让科研工作者更全面地进行监测分析,这得益于物联网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运用。

  “智能化叶龄诊断,通过对田间水稻长势长相的诊断、预测进行调控,促进水稻生长发育,让水稻更好地抽穗成熟,由经验种田转变为科学种田,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为丰产丰收提供了坚实保障。”建三江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副主任张晓波说。

  “近年来,黑龙江实施科技兴农强农行动,为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翅膀,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预计达到68.3%,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7%。”王金会介绍,通过在各积温带作物推荐3-5个高产品种,引导选用优良品种,全省良种覆盖率已经实现100%。全省高素质农民已达9.3万人,基层农技人员队伍稳定在1.2万人以上。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1月11日 第 02 版)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