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盘活发展要素 打造乡村振兴样板
——英德市“锦潭小镇”农业公园建设的成效和思考
2018-09-13 11:46:34 来源:清远市农业局 作者:
6月14日,清远市黄喜忠市长到锦潭小镇广东农业公园调研,并指导工作
9月12日清远市农业局张伟杰局长到锦潭小镇广东农业公园指导工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党的十九大以来,清远举全市之力推进乡村振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位强力推动下,我市农业部门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强指导和扶持,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抓好示范点创建,以点带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位于英德市石牯塘镇的“锦潭小镇”项目,覆盖5个村委会9个村小组,规划面积2万亩,核心区面积5000亩,是广东农业公园、广东特色小镇创建工作示范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项目创新采取“企业+镇政府+村委会+村民小组+农户”五级联创模式、创新利益分配机制、创新“三变”扶贫模式,推进“农业+特色小镇”建设,在实现项目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已初步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振兴发展的全新态势。
一、发展高质量农业,推动“产业兴旺”
一是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锦潭小镇”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在锦潭水库下游开发锦潭特色的谷底冷水渔业和茶果蔬菜农业,形成占地约5000亩的集水产养殖、禽畜养殖、蔬菜、水果、沼气利用、有机肥转化利用等于一体的立体循环农场,形成3条现代化生猪生产线、梅花猪生产线,年产6万头;建成淡水鱼标准化鱼塘3500多亩,年产1000多万斤;三鸟养殖场以“竹园鸡”、“青头鸭”为主,年产100多万只;1000多亩立体绿色蔬菜生产基地种植20多个品种,年产1000多万斤。已通过了ISO9001质量认证、供港澳活猪出口许可,有8种水产品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2个品种获得有机产品认证转换证。
二是注重产业提档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科技精品农业。突出科技创新和示范带动,与广东省农科院、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10多家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开展技术合作和研究。依托成熟的品种优质化繁育与分级加工技术,优质化繁育的娃娃鱼、三文鱼、鲟龙鱼、锦潭鳖已经成批量繁殖成功,种质资源保存实现新突破,成功掌握多项仿生养殖技术。项目还将开发建设农业科研孵化平台,拓展新技术应用和新品种推广。
三是推动三产融合发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开始突显。一方面,“接二连三”延伸全产业链。建有占地500亩的农副产品加工厂、标准化鱼干场、深加工场,向市场供应鱼干、腊肉、腊肠、菜干约600万斤,精品农产品销往粤港澳地区,已开发30多家“锦潭”品牌直营店和O2O体验馆,形成珠三角品牌终端连锁网络,年产值突破3亿元,实现产前、产中、产后的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发展。另一方面,“隔二连三优一进三”农旅深度融合。着力打造成集生产经营、观光体验、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农业旅游综合体,开发建设农业科研孵化平台、农业深加工中心、家庭农场、锦潭十八景、12公里瓜果长廊、光伏发电现代农业体验馆、智慧运营服务中心等主体工程,打造特色旅游目的地。目前锦潭河流域大部分项目基本完成或接近完工,与村合作的家庭农场示范基地不断完善,部分共建的蔬菜基地今年上半年已进入采摘期。
二、践行绿色发展方式,构建“生态宜居”
“锦潭小镇”所在的石牯塘镇是生态调节镇,自带绿色生态优势明显。项目所在地水利电力资源、土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高,拥有广东省最高的锦潭水库大坝。锦潭河流域水质纯净,年均水温在20℃以下,为锦潭的渔业养殖、农田灌溉、旅游开发提供了不可复制的、优越的自然生态系统。项目创建以来,坚持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锦潭河流域的水系生态、山系生态、岸基生态等三大主体生态圈,以水为轴,注重生态保护,构建“一轴两翼三脉九组团”的空间功能体系,将绿色生态优势转化为特色发展优势。整合周边9个村小组,按照原有生态体系统一规划布局,注重村容村貌,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行绿色生产方式,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三、开展文明村镇创建,促进“乡风文明”
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建好建强基层党组织,形成党建带乡风文明建设的格局。各村积极成立群众自治组织,如村民理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等,配齐人员,配套规章制度及宣传,多举措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新时代村规民约打印发放入户,村里设置乡贤榜、善行义举榜、身边好人榜,表彰先进,树立榜样。开展丰富的文明创建活动,如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的评比和表彰,创建邻里和谐、乡风文明的新农村。各村还会开展独具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传承和发扬传统农耕文化。
四、加强组织建设引领,保障“治理有效”
一是注重党建引领。加强农村基层党建,逐步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牵头龙头企业建立了两新党支部,党支部在整个项目的发展中主要负责统筹协调,协助解决锦潭小镇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以“党组织+党员+贫困户”模式,设立“党员脱贫致富带头人”,实行“一颗红星带动一村”,引导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等群体,积极参与农村综合改革、产业项目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环境综合治理等各项工作,激活了乡村内生动力。
二是创新“五级联创”发展模式。采取“企业+镇政府+村委会+村民小组+农户”五级联创合作共建、资源共治、利益共享的创新发展模式,推动土地、资金、劳动力等核心要素融合。企业负责项目整体规划、生产资料投入、引进项目和技术指导,引入民营资本和统筹整合涉农资金进行投资运营管理;镇政府负责协调项目土地、用水、用电、环保和治安问题,协调企业项目立项、报批、工商税务登记等相关事宜;村委会负责辖区内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引导村民支持项目正常建设及运营,维护好辖区内卫生、治安,做好交通疏导工作;村民小组负责提供项目所需的土地和劳务,协助创建方管理、监督家庭农场建设项目,作为第三方检测鉴定农户所种植出来的农产品质量是否达标;农户以土地资源作为股份入股企业,优先享受景区就业权和承包土地种植农作物增加收入。“五级联创”形成了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为项目的推进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也促进了乡村社会平安和谐、安定有序。
五、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力促“生活富裕”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创新利益分配机制和产业扶贫机制,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力推进产业致富、乡村致富、体制致富、脱贫致富,形成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
一是创新利益分配机制。企业与镇政府、村委会、村小组、农户的合作和联合中,充分建立了共享机制,从简单的买卖、租赁行为逐步向保底收购、股份合作等紧密合作关系转变,形成利益共同体。项目计划于今年9月中下旬开始营业,预计接待能力每年可达100万人次,“五级联创”的各级将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其中:镇政府从景区门票中按3元/人每票提取治安管理费。村委会从景区门票中按1元/人每票提取管理费,辖区内合作经营农副产品、三鸟及鱼类回收总价款中提取返拨3%的管理费。村小组每年提供合作土地收益每亩不足500元(包含林地、荒坡地)的由创建方按500元/亩保底。村小组集体提供土地合作按园区规划设计建成后,以村小组为单位,本村小组应得总收入返还3%管理费。农户以土地等资源产权投资获得分红,并零投入与建设方合作共建家庭农场,还能优先承包土地种植农作物增加收入。
二是创新“三变”扶贫模式。实行“龙头企业+扶持项目+贫困户”,推动“资金”变“股金”、“资源”变“股权”、“农民”变“股东”的“三变”的产业扶贫模式,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以产业帮扶资金入股,实现“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民”。选取石牯塘镇6条分散贫困村(三联、石下、永乐、长江、黄洞、联山)、6条重点村(八宝、鲤鱼、尧西、沙坪、石小、萤火)为帮扶对象,有劳动力贫困户以投资入股的形式与项目公司合作,时间定为五年,每年不低于10%收益。现全镇已有621户贫困户2257人入股,入股总金额达1273.5万元,预计每年可获收益127.35万元。目前621户贫困户已获得第一年度的收益,人均增收564元。
——土地入股共建家庭农场和蔬菜基地,实现“资源”变“股权”。企业与村经济合作社签订股份合作协议,与园区周边的农户合作共建家庭农场或蔬菜基地。建设范围覆盖5个村委会近40个村民小组,约5000人。对贫困户及其他农户的零散土地进行整合和整治,由各村的村经济合作社负责将本村土地进行整合并重新分配,农民以土地等资源产权投资入股,按约定分红,保底收益为500元/亩,并依照自身能力自行承包,多劳多得。土地整治所有投资均由企业承担,整合后的土地以50亩左右为一单元,规划建设特色家庭农场,农户可承包经营,产出的达标农产品由企业统一进行回收。此外,农户经营家庭农场,每亩土地劳务收入达不到500元/亩的部分由企业兜底补足,村民零低投入、低零风险、高收入。
——升级打造特色新农村,农民成为旅游经营户。项目建设范围内的村庄将全面升级打造成为特色新农村、宜居宜游乡村,“一村一特色”开发民宿,由村经济合作社组织村民进行卫生打扫、经营管理,公司实行“合作分红”的模式反哺村经济合作社及村民,民宿住房以每晚80元/间计提,以村集体分30元、管理农户分50元的方式进行分配,参与经营的农户和村经济合作社通过劳动投入,变身旅游从业者。
——促进就业扶贫,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多模式的合作共建增强了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目前已有一百多名贫困户进入企业就业,他们在股权分红之外月薪可达3000元以上,同时,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入公司务工按年度发放就业补贴。在项目区内还将设立贫困户专营特产一条街,计划提供100个铺面,采取减租或免租的形式让贫困户经营,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或创业脱贫。
“锦潭小镇”展示了乡村振兴全要素的融合发展,目前还是起步阶段,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下一步,继续加大投入与盘活资源兼顾,致力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发展的示范亮点。对项目的整体提升有以下思考和建议:
一是综合推进整体提升。进一步加强创新驱动,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推动“现代农业+互联网”信息化建设,发展智慧农业,增加农业VR、农业动漫等新元素。引入的农业品种要注重观光性和实用性兼备、先进性和创新性兼具,增强吸引力和竞争力。项目运营团队要注重提升管理和策划能力,做好宣传推广。
二是建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规范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建设,结合农村土地确权、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进一步推动“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家庭农场+农户”、“ 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条件成熟后建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让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让农户更大限度分享现代农业发展成果。
三是探索“公司+经济社+农户”发展模式。村经济社引导农户抱团发展,农户统一流转土地或入股到经济社,经济社与龙头企业以共同协商、签订合同形式,合作开展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经营,三方共享发展成果。农户除了获得土地出让租金和务工报酬外,还可获得村集体经济收入分红。对跨行政村集中连片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探索建立联村党委,创新“规划共谋、资源共享、产业共建、矛盾共调”的协作机制,推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形成促进村集体经济增长、农户增收的长效机制。
四是推动“农业+体育”融合发展。充分利用环境优美、河岸长达12公里的自然资源优势,增加体育元素,拓展运动健康功能,策划开展广东农业公园马拉松体验赛、自行车体验赛、沙滩排球赛等,把文化和体育元素做细做实,让景区更有特色、有卖点、有人气。
五是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引导项目覆盖村组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如由原来已创建为示范村的基础上,再提升档次,争创成为特色村。因地制宜,适当发展民宿、农家乐等,与“锦潭小镇”项目互通互融,整体协调,连片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