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31 10:25:21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作者: 孙雅琳 巴富强
天气进入高温焖烤模式,地处沙颍河南岸的沈丘县周营镇欧营村,田里大豆欲吐蕊、玉米正拔节。
欧营村辖大欧营、小欧庄两个自然村,有3392亩耕地、3973口人。无论是人口数量还是地界大小,在周营镇都排第一。村里90%的人都复姓欧阳。如今,外出务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这个原本很普通的平原村庄,却有着一段不平凡的历史。
河南“分田到户第一村”
提起“分田到户”,第一反应一定是安徽凤阳的小岗村,而在相邻的河南省,欧营村是“第一个吃螃蟹的”。
“1978年,我们第六生产队有339亩地、305口人,一个人一年只能吃到60斤麦,这还是年景好的时候。收的少吃得多,吃不饱时就吃红薯干。”提起分田到户之前的生活,当时的第六生产队队长、今年67岁的欧阳玉超仍记忆犹新。
“第一次分地是在1979年收秋后,当时的周营公社党委书记李学斌、革委会副主任蒋国英提出来给大家分地。之前各家已经分有小块的自留地,所以这次分地群众都很赞成。大集体时一个生产队只有三两头牲口,分完地牲口不够用了,大家都开始买牲口,头一年村里的牲口数量一下子翻了一番。”一旁的欧阳俊荣说,“1982年第二次分地,因为第一次是怕犯错误偷着分的,地分得不均,有政策后又重新分了一次。”
欧阳俊荣说的“有政策”指的是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当时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
“分田到户前,小麦亩产只有100斤,到了1986年、1987年,亩产已经达到600斤。以前过年起五更时才能吃一顿白面馍,1985年村里全年都吃上了白面馍,拱蒸馍缸偷吃挨打的日子翻篇了。”欧阳玉超笑着说。
村里的老房子翻盖了一遍
在欧营村,不时可以见到“铁将军”把门、院墙上长草的家户,但更多的家户正在翻盖房屋,村里的多条街道上堆着建房用的红砖、沙石。
“你看村里房子破、院子里长草的,都是常年在外打工不回来的。我们村的欧阳耀荣去天津经营房地产,早就成了大老板。还有一些人在新疆吉木萨尔县包地、收药材。粗略估计,常年在天津、浙江、新疆打工的欧营人大概有几百口。”村干部欧阳留明说。
村民欧阳玉林家的三层小楼去年10月才建成,外墙面还没来得及刷漆,一楼正门口矗立着两根罗马柱,欧式拱形窗装饰着精美的花纹。“你家这条件在村里数得着了吧?”记者问。欧阳玉林连连摆手:“我家在村里排在100名,不不,在150名靠后!”
走进屋内,阳光透过白色绣花窗纱照在光洁的地板砖上,厨房有整体橱柜,卫生间里电热水器淋浴花洒一应俱全。欧阳玉林笑着说:“这房子的设计图纸是托人从上海捎回来的,总共三层300多平方米,花了40多万元。”
今年65岁的欧阳玉林,1982年从部队复员后,就留在厦门跑起运输,两个儿子也先后子承父业。欧阳玉林上了年纪后,带着小儿子落叶归根,而大儿子一家仍留在厦门跑大车。“这十来年,村里的老房子几乎翻盖一遍了。这座房是我在村里住的第四座房子了!”欧阳玉林回忆起当年连声感叹,“刚结婚时住的是个茅草屋,后来挣了钱盖了土坯瓦房,再后来盖起了砖混结构的平房,现在又盖了这个安乐窝,孩子们都已经成家立业,以后我就只享福了!”
外村人流转了本村的地
改革开放40年来,回望欧营村民与土地之间的“纠缠”,先是为了吃饱饭由“合”到“分”,这是解放生产力的必然要求。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土地流转不断推进,再由“分”到“合”,亦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在欧营村南的沈丘县平安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和村民商量着农事的合作社负责人尚飞,黑黢黢的皮肤,戴着厚厚的眼镜片。这个来自沈丘县城、原本从事保险行业的“白领”,2015年6月来到欧营村,以每亩800元的价格,流转了1600亩土地,开始了与土地的“十年之约”。
“不光是情怀,还是因为相信国家的政策导向。”尚飞说,“刚拿到地那年,秋粮全种了玉米,不料那年玉米价格降到7毛钱一斤,一下就亏了40多万元。第二年春,小麦又发生了赤霉病,一亩地只收了三四百斤,又亏了80多万元。从去年开始,我跟县里的种子公司签了小麦育种订单,每斤能卖1.25元,一亩地能收700斤。现在,又种了120亩秋月梨。”
“国家对小麦按保护价收购,还是种小麦收益稳定。”尚飞对接下来的7年有所规划,但又心生顾虑,“不是没想过搞大棚种植,收益高但投入太大,我只签了十年流转合同,另外还担心后期人工成本上涨。”
村小学教师有17名本科生
帮着种田大户除草打零工的张秀云,在提起小女儿欧阳景景时,紧皱的眉头才舒展开来。欧阳景景今年从郸城一高毕业,高考成绩为606分,一脸稚嫩的她报考了北京工商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立志将来要从事新闻行业。
恢复高考以来,欧营先后有100余名考生参加了高考:欧阳红霞,1988年考入开封医学院;欧阳来良,1991年考入新乡医学院,1996年考入南开大学,获博士学位,现在南开大学任教;欧阳荔荔,1992年考入上海国际对外贸易大学;欧阳玲俞,2008年考入南开大学研究生……
在他们学生生涯的起点——欧营小学的公告栏里,张贴着教师队伍简介,记者数了数,21名教师中有17名为河南大学、周口师范学院的本科毕业生。假期值班的王新立老师告诉记者:“欧营小学现有6个年级6个班、100多名小学生。之前最多的时候有300名学生,现在村民有条件的都把孩子送到了相邻付井镇的东方小学和沈丘县城的志远小学等私立学校了。”
在欧营村民看来,孩子只要是考上大学,整个家庭才算是看到了希望。一个家庭如此,一个村子亦如此,教育兴则乡村兴。
新建的三层教学楼粉刷着乳黄色墙漆,校园干道旁的几棵玉米已经开始吐丝,看着眼前的校园,谁又能否认:欧营的未来不是从这里起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