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调查

看青州如何给乡村振兴“铸魂”

2018-07-18 15:34:44       来源:山东农业信息网    作者:

  乡村是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实现乡村振兴,文化的力量不可或缺。

  如何给乡村振兴“铸魂”?在青州市,“富口袋”更要“富脑袋”成了当地的共识。为此,他们夯实乡村文化基础,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培植壮大乡村文化产业,以文化振兴带动乡村振兴。从实践效果看,文化动能的不断注入,让青州市广袤的乡村焕发出文明新气象。

  富“口袋”更要富“脑袋”

  不久前,听说市里开通了从新华书店借还书业务,青州市何官镇居民王寿东来到市新华书店办了张全市通用的借书卡,免费借阅到了心仪已久的图书。

  原来,青州市率先探索实行“全民阅读直通车”活动,努力实现全市家庭直通、个人买借直通、馆际联盟直通、城乡互借直通四项阅读直通。目前,市图书馆已投入130万元“买单”图书5.8万册,与13个镇图书馆实现联网对接。“图书借阅模式的创新,不仅最大限度调动了各项公共资源,尤其让包括农村在内的更多群众享受到了文化的滋养。”青州市图书馆馆长张庆刚说。

  青州市还通过艺术院团进行高质量的文化惠民演出,每年往乡村输送演出一千多场,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化大餐。在优质文化资源不断输送到乡村的同时,传统乡村文化也得以发扬光大。在青州各旅游景点,游客在游览美景的同时,还能现场观看捏面人、竹编、剪纸、布艺等30项民间艺术及扑蝴蝶、挫琴、八角鼓等非遗项目展演。

  这得益于青州市成立的拥有120多名民间艺人和非遗传承人的非遗文化艺术团。“我这织花边大套的手艺又有了用场,政府不仅给发工资,每天还能在景点卖出一些成品,我们村里好几个姐妹都一起进来了。”在青州古街现场进行非遗展演的沈洪凤说。

  完善的城乡文化服务体系为乡村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硬件保障。在青州的镇村,镇街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实现了全覆盖。

  农民画绘制乡村好前景

  这几天,青州市弥河镇的马大姐农民画专业合作社接到为幼儿园绘制墙面装饰画的订单。很快,20幅农民画经过社员的巧手绘制,如期完成。“合作社发展了40多个社员,平均每月能卖出五六十幅画,每个社员每年增收两三万元。”理事长马秀花说。

  如今,青州市农民画从业人员达3万余人,先后成立农民画合作社10家、农民画产业公司20多家,年创作农民画5万余幅,经济效益达2.5亿元。

  发展农民画,重要的是带动农村发展。为此,青州打响“文化青州”品牌,打造书画产业集群,将农民画作为发展大众书画的突破口,与农民增收、旅游发展紧密结合,“一张画,一亩田,农忙种田,农闲挣钱,实现双丰收”已经成为本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特色。

  青州市多层次、多形式培训农民画人才,形成“一月一培训”“一镇一培训”,“以点带线、由线及面”阶梯式培训模式,为农民画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近年来,青州市多次举办农民画展览,还成功举办中国农民画联合国巡回展览青州展,让农民画迈出国门。

  文明新风“润”千家万户

  王坟镇侯王村是青州市最早提出并践行“以孝治村”的村庄。在侯王村,孝文化的宣传无处不在,村里不仅有专门的孝文化广场、孝德园,村街小巷孝文化的墙体彩绘更是随处可见。青州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深挖“孝德文化”,响亮地提出“以孝治村”。“老人住正房、日常赡养、医疗费保证、感恩父母、精神慰藉”五条孝行标准得到群众广泛认可。

  谭坊镇西郑村集资新建成的公墓内,地上墓穴很少,提倡村民将骨灰盒免费寄存于地宫内。村支书冀少国介绍,这座公墓在2015年正式投入使用,占地4亩,地宫200多平方米,可使用300年。以前村民安葬习惯土葬模式,现在村民安放骨灰盒只需要保存在地宫中,地上的敬先堂内摆放着灵牌可供祭拜。

  为提倡新事新规,青州市全面开展移风易俗活动,用新时代价值观护航乡村经济发展。目前,全市1054个村(社区)村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制订了理事会章程,并将丧事简办、婚事新办等移风易俗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做到了有人管事、有章程理事。

  走在青州的乡村街巷,“善行义举四德榜”“讲文明树新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随处可见,他们以“文明入心 文化上墙”墙体彩绘的形式滋养着乡村文明。同时,各种形式的孝老爱亲评选、好人评选活动如火如荼开展,优秀典型引领带动作用愈加明显;“道德讲堂”“理论下基层”等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达到千家万户,增强了乡村文化软实力,凝聚起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高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