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03 03:41:26 来源:新华社 作者:顾立林、付昊苏
地处豫西南的邓州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农业效益差、农民收入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落后。2016年8月以来,邓州以孟楼镇为试点,探索农地“三权”分置改革,通过“流转—整理—再流转”途径,实现了四方共赢,同时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助力乡村振兴。
全镇98%农户耕地集中流转 促进农业现代化
孟楼镇位于半丘陵地带,农业基础设施差,种地基本“望天收”,平均算下来,种一亩地每年净收入不足600元。
2016年8月,邓州在农村土地所有权确权颁证的基础上,提出“政府集中流转、土地综合整理后再推向市场”的改革路径,并在孟楼镇先期试点。
邓州搭建起政府投资的流转平台——农村土地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开始以每亩每年600元的标准,集中流转土地经营权。镇政府负责宣传、引导,群众自愿参与。
工作推开后,超出了改革设计者的预测。仅一个月时间,全镇就签订流转合同5966份,达到总户数的98%,流转面积达5.7万亩。
“我们的目标是70%勉强合格,力争80%。”邓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土地“三权分置”改革领导小组组长赵显三激动地说,“这样的结果,验证了我们的方案设计,也体现了群众对改革的渴望。”
集中流转后,农开公司投资1.36亿元,开始实施土地综合治理和地力提升工程,以方田为主,打破村组界限,统筹配套沟、路、渠等农业基础设施。目前,工程已基本完工,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水相连,旱能浇、涝能排”。
提升地力的同时,孟楼镇邀请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对农业产业进行总体规划,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产业规划确立后,租地信息多渠道发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动上门联络。经过慎重筛选,孟楼镇与10多家经营主体签订合同,规模种植就此实现,农业现代化大步向前迈进。
农户、村集体、国有土地公司和新型经营主体四方共赢
“把地包给政府,收益增高还有保障,从此不再为种地发愁。”58岁的军九村农民周俊建说。
周俊建家有6口人、10亩地,老两口照顾孙子孙女,儿子儿媳在外打工,他给记者算了笔细账:流转前,10亩地一年两季纯收入5400元,减去儿子儿媳从广州回来收麦、收秋耽误一个月工资及路费花销等,几乎不赚钱。流转后,租地净收入6000元;两个年轻人在外务工一个月可挣8000元;同时,老两口还可以在农忙时为经营大户打工,一年按两个月时间算,还能挣约6000元。
源盛园农业科技公司,在东北、湖北等多地都有租地,今年又来到了孟楼。总经理刘长军表示,只要孟楼镇同意,就把别处的租地退掉,把种植基地固定在这里,“规模化种植的经济效益不言而喻,这里种植条件优越,收益有保障,而最大的好处是省去了和村民挨家沟通的麻烦,大幅降低成本”。
作为土地流转平台,农开公司如何盈利?邓州市国土局局长、农开公司总经理赵航,也给记者算了笔账:第一,5.7万亩地提升地力后再转租,每亩可产生200元差价,一年收入1140万元,而地租以后还有上升空间。第二,由于当年承包时肥瘦搭配、孬地打折,加上原本沟陇较多浪费了一些土地,这次土地整理全部达标后,实际可用耕地比确权的面积增加了7500亩,以每亩每年800元租金计算,每年收入600万元。第三,新增耕地中约有600亩或可作为“占补平衡”进行耕地指标交易。第四,逐步推进的空心村治理,腾出的建设用地也可通过指标交易获益……
“这些收入如何分配尚未明确,但按照这样的盈利模式来看,农开公司收回成本、维持运转不成问题。”赵航说。
记者了解到,按照现有计划,新增7500亩地每年产生的600万元收益,将交给村集体所有。孟楼镇15个行政村,平均每村每年收入40万元。
基层治理能力得到提升 助力乡村振兴
受访的干部和群众表示,孟楼镇的这一探索,在改出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也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将有力促进乡村振兴。
南孔村党支部书记王国瑞说:“土地纠纷是村里的老大难问题,积累的矛盾最多,集中流转了以后,大家都享受公平待遇,村里有了正气,多了和气。”
军九村支部书记周善停一口气说了三个好处:土地整理后,明沟暗渠修得漂漂亮亮,村貌明显改善了;外出打工的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放手拼搏了;村集体有了实力,干公益事业也有了底气!
河南省委改革办调研认为,“三权”分置改革,让孟楼镇、村两级有了经济实力,一方面能够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为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基层组织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治理能力极大提升。
今年以来,孟楼镇新建了2个高标准村部、扩建了3个村部,对镇区2条主干道进行了升级改造,开发公益性岗位20余个,支撑扶贫攻坚工作,全镇未发生信访案事件,各项工作在邓州市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