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调查

一个国家贫困县的蝶变之路

2017-09-19 12:11:17       来源: 《瞭望》新闻周刊    作者:

  从“荒山荒岭”变成“绿色海洋”,从“靠山吃山”到“创业共富”,河北临城走出了脱贫摘帽的新路子

  太行山深处的皇迷村从荒山荒岭变成绿色海洋 程姝摄/本刊

  初秋时节,河北临城县古鲁营西村的种植基地里,生机盎然,一串串葡萄压弯了枝条,各类有机蔬菜茁壮整齐。出了种植基地,沿着水泥路就进了村。村里,所有墙体喷涂为白色,刷着深红色的墙围,硬化过的街道干净整洁,家家户户的屋顶实施了全坡或半坡改造,户外厕所改造成了户内冲水式厕所。

  过去,和大多数村庄一样,这里没有发展规划,道路、饮水、卫生等公共设施建设滞后,空心村现象严重。“2013年,我们村被确定为河北省首批10个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精品村之一。”站在由曾经的垃圾堆改造而成的街心花园旁,村党支部书记郝润身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他们抓住了改造村貌的机遇,村民们解放了思想,激发了创业热情。

  “我可能是县里第一个种植巨峰葡萄的人。”葡萄园园主郝增山说,“葡萄亩产年收入1.6万元,是以前种地收入的10倍。”

  这就是地处太行山东麓的临城县220个行政村中,一个普通小村的嬗变。

  临城县曾带着落后贫困的标签。1994年,临城县被确定为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如今,这个县正在全力脱贫攻坚。

  截至2017年3月底,这个有着21.7万人的县,退出贫困人口5.97万人,退出贫困村共43个,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541户12700人,贫困发生率6.5%。预计2017年底,临城县将摘掉“国家贫困县”的帽子。

  “在脱贫的道路上,许多贫困群众实现了从‘要我富’到‘我要富’的转变。”临城县委书记宋向党说。

  2012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显示,目前全国有592个贫困县。根据中央部署安排,这些贫困县需要在2020年全部摘帽。

  临城县的“摘帽”之路,恰是全国众多贫困县脱贫攻坚战场上的一个缩影。

  产业筑基:精准施策带动贫困户

  临城县是有名的“核桃之乡”。1999年,当地几位邮电局职工响应县委县政府“治理四荒,再造一个新临城”的号召,在狐子沟入股承包了3000多亩荒地。党员高胜福,成为了创业领头人。

  18年后,荒山秃岭变成了核桃绿岭。人称“核桃哥”的高胜福与他的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也成为邢襄大地家喻户晓的致富“金名片”。

  “起初,我们为怎么开发乱石岗犯愁。后来,认识了河北农业大学李保国教授,经过他的反复勘测,我们种植了薄皮核桃。”高胜福说,如今已故的李保国教授当年带着他们在荒岗上拓荒、开沟、换土。现代“愚公”们办起了绿岭公司。

  核桃的产业链长,被当地政府扶持为农业的主导产业。如今,绿岭公司已成为临城核桃产业的龙头企业,拥有全国第一条最完整的核桃产业生产线。

  接受采访时,宋向党说:“我们提出‘人均一亩核桃园’的脱贫计划,最普通的核桃亩均年收入也可达5000块钱,房前屋后种上一亩,基本上可实现脱贫。11年来,县里扶持了一批薄皮核桃企业,在核桃产业的带动下,全县三分之一贫困户脱了贫,越种越有信心。”

  扶持龙头企业不仅是替临城树立品牌,更是为了让产业发展反哺农民。临城县曾专门出过文件,例如,企业必须要为农民提供免费的技术指导和培训,要给农民优先供应优质的苗子。

  高胜福说,绿岭公司直接安排了600多人从事核桃加工,解决了农村闲散劳动力。一位绿岭公司职员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公司员工80%是临城本地人,“福利待遇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回乡工作。”

  周边的农民是产业链条上的受益者。去年,绿岭公司与1300名建档立卡贫困农户签订资产受益扶贫协议,为贫困农户提供季节性就业岗位,并定期给农户分红。全县8个乡镇138个行政村1万余农户共发展薄皮核桃23.8万亩,涉及70多个贫困村,3000多贫困户,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

  “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工则工”,“七山二水一分田”的临城精准选择实施扶贫项目,走出了一条发展生态产业助脱贫的新路子。除了突出发展薄皮核桃、苹果和板栗为主的林果业,乌骨羊、蛋鸡、桑蚕为主的特色养殖业,临城还立足全县山场面积大、日照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光伏产业,打造了荒岗丘陵上的“蓝色海洋”。

  引进中核汇能、协鑫等光伏企业,以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贫困户为重点,实施资产收益分配。重点建设2个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20个村级光伏电站和163户屋顶太阳能发电系统,解决了3363户贫困户脱贫,每户年均收益不低于3000元。

  “临城脱贫的优势在生态、潜力在生态、希望在生态、成效在生态,初步构建了生态产业扶贫新格局。”临城县委副书记王俊国说。

  党建领航:激发村民内生动力

  沿着蜿蜒的山路,曲折而上,硬化过的山路偶有颠簸。这里是太行山的深山区,皇迷村坐落于此。沿途,沟滩立体开发,新修的水库位于郁郁葱葱的苍木之中。

  “看,我们村在那儿!”车停在山腰的一片平地上,一位村民指着山下的村落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这片山是村民们的劳动场,大家白天在这儿干活。”向山上望去,村民们散落各处正在劳作。

  “这是老朝书记。”村民们招呼来一位满头白发、皮肤黝黑的男子。51岁的王振朝,是皇迷村村支书,“老朝”是村民们对他的昵称。作为临城县人大代表、邢台市党代表,他将“不辜负人民的信任”作为宗旨,带领着皇迷村从“荒山荒岭”变成“绿色海洋”,带领着村民从“靠山吃山”到“创业共富”。

  皇迷村共有233户800口人,面积9000余亩,但95%是山场,山石富含铁矿。过去,由于过度开矿,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皇迷村的发展一落千丈。“半年糠菜半年粮,有女不嫁皇迷郎”,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痛定思痛,皇迷村决定整合资源,护山养山。相关部门强制关停开采加工窝点,同时,为村子争取到铁矿公司800万元补偿款。但“800万元怎么用”?究竟是“撒芝麻盐式”分户于民,还是“栽常青树式”抱团发力?“开村民大会,足足讨论了半个多月,起初2/3的村民提议分掉。”老朝回忆道,“如果真分了,皇迷就发展不起来。”

  于是,老朝带头将自家兄弟5人500多亩山场无偿捐给村集体,再自掏腰包给村里硬化道路,其他村干部们也主动将自家应得的补偿金留在村集体。经过半个月的沟通,村民逐渐被村干部干事创业、带富共富的劲头感动,经过投票,94%的村民同意将800万元留在村集体创业共富。

  村两委引进了外地投资商,共同成立锞源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公司,村集体以前期“治山”成果占股60%,投资商新注入资本占股40%。目前,全村300多人在锞源公司打工,人均年收入2万多元,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等到山上林果基地进入盛果期后,全村预计户均年分红达5万元。

  作为带领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挥员”,选好、用好、管好村两委“带头人”是基层工作的重中之重。正如皇迷村一样,临城县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与基层党建工作结合起来。

  在王家辉村,记者了解到,村两委班子不仅引导村民发展了蘑菇大棚作为扶贫产业,还大力扶持家庭创业。“我们为农户提供土地、政策引导、小额贷款等便利条件,目前村里的木业公司和服装加工厂等家庭创业项目,通过用工等带动了周边群众。”王家辉村支书王建国说,村里还对妇女进行家政培训,组织两委干部、村民代表、种植大户到山东等地参观学习。

  县级“优秀共产党员”、围场村党支部书记胡金生,也是一位治村能人。他说:“抓党建、促发展,只有抓好了党建,才能带动发展。”通过多方筹资,围场村建立了高标准的党员活动中心和村民活动中心,制定了切合村情实际的《村规民约》和《围场村村民自治章程》,运用民主和法治处理党务、村务。

  “村干部只有带头干实事,才能让村民信任支部,大家心齐了、心顺了,才能跟着村委共同致富。”胡金生说。

  多方施力:创新组合拳

  西竖镇程阳村位于天台山脚下,取“前程阳光灿烂”之意,故称程阳。全村共346户1320人,为建档立卡贫困村和“美丽乡村”。

  今年73岁的路保印和他的路玺年糕,在程阳村很有名。老人的年糕是四代祖传的手艺。几间不大的房间组成了他的小作坊:有制作间,有锅炉间,有冷却间,有包装间。“度假区建设后,生意好起来了,尤其是春节,年糕供不应求。”路保印说,现在年糕也会外销到县城,甚至卖到邢台市,“今年正月,挣了一万多!”生意忙碌,路保印便让村里的贫困户一起跟着做年糕,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来村里农家乐的人多了,我的生意就多了。”路保印是程阳村创新发展模式的受益者之一。立足于天台山和正在建设的花乡旅游度假区优势,程阳村探索“景村共建”模式,以景区带农村、以旅游富农民,实现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融合发展。2016年底,程阳村脱贫出列。

  “脱贫,必须下大力气找准产业发展与贫困户增收的结合点,建立起贫困户能够合理分享产业发展效益的有效机制。”王俊国介绍,临城县统筹谋划农业、农村经营体制改革试点,推行综合开发扶贫模式,“让贫困户有股可入、有事可做、有利可获,力促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脱贫攻坚,也离不开社会多方力量的参与。“临城的发展凝聚着各方心血。中央国家机关工委自筹资金375万元,并联系成龙基金会捐款150万元,为围场村建成新综合教学楼,使周边14个村600多名山区孩子受益。”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宣传部副部长、临城县委副书记(挂职)侯兵说,自2011年以来,中央国家机关工委领导班子成员先后16批41次赴临城县考察调研,多次组织机关干部职工为贫困生捐赠生活补助款。

  “扶贫的关键在于人。要善于把帮扶群众和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结合起来,让群众变被动为主动。”中央国家机关工委驻西冷水村第一书记魏皓阳谈起自己的挂职感受表示,“既要多方帮扶,又要让乡亲主动思考,主动作为,大家拧成一股绳,共同把脱贫工作做好。”(记者程姝)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汪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