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09 14:01:20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解欣洁
最近,在中国西部发生了一件让人们为之震惊的惨案。
2016年8月24日下午,甘肃康乐县景古镇阿姑村山老爷弯社发生一起人伦惨案。该村里一位年轻的母亲杀死4个孩子后,服毒自杀后不治身亡。第二天,该女子丈夫再次服毒身亡,四世同堂的8口之家,6口人身亡。
经记者调查发现,最终导致一家6口死亡的原因,是因贫穷,无低保,甚至孩子上学都没件新衣服。对于这起惨案,留给我们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据了解,28岁的年轻母亲杨改兰生育有4个孩子,大女儿8岁,一对双胞胎姐弟,均为5岁,四女儿仅3岁。
中国,每年接受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儿童、青少年和其他公民稳定在2.6亿人,同期还有1.85亿从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培训。中国致力于把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可是,在这种大背景下,贫穷落后的村庄与农户,还是处于教育资源不完善的状态,很难被关注到。在杨改兰生活的这个大西北偏僻农庄,闭塞的生存环境,贫困加上教育的匮乏,最终导致了这样的一起惨绝人寰的案件。我们中国的教育体制应该怎样去帮助他们,杜绝这样的事情再发生?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不断发展与完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各级政府依法保障义务教育学龄儿童、少年平等就学,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就学帮助,为公民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及高等教育提供更为公平多样的机会。
经过多年的发展,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很多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如果杨改兰这样一个28岁的母亲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我想,她不会为自己的孩子选择这样一个结局。教育是一种思维的传授,而人因为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又有着另样的思维走势,所以,教育当以最客观、最公正的意识思维教化于人,如此,人的思维才不至于过于偏差,逐步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拥有最正确的思维认知。或许,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人们常说“治穷先治愚,治愚兴教育” ,经济发展,教育先行。教育,也是一种教授育人的过程,可将一种最客观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后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得以自己所认为的价值观。
我国从2010年开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的学校改造计划,是近年来我国补齐农村义务教育办学短板、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一个重大工程项目。但是在快速城镇化的冲击下,我国农村教育事业仍然十分薄弱,农村办教育面临许多特殊困难。据国家统计数据和239起留守儿童舆情事件,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原因主要包括监护缺位、教育缺失、亲情匮乏以及农村环境恶劣等。
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飞速发展,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计划实施以来,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为推动义务教育标准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办学条件的改善只是初步的、基础的工作,我国农村教育整体上还是比较薄弱,还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面对贫困地区农村出现的这些问题,不躲避、不掩盖,积极应对,因地制宜找“出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将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农村小规模学校是学校系统的最为薄弱之处,它的建设与发展关乎教育公平的实现与社会正义的推进。推动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加强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切实化解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诸多困难,并因地制宜、力所能及重构农村小规师资队伍,成为重塑农村小规模学校自信、改善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生态的关键。
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司长苏国霞介绍,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的程度都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超过50%的人只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22.3%的家庭表示,因为缺少技能摆脱不了贫困。
很多贫困家庭,即便有机会继续求学,其支出仍是重负。贫困地区教育一直备受关注,为贫困儿童打好教育基础,寻求公平教育成为关键。“十三五”规划建议为教育扶贫指明方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在未来五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逐步让更多的贫困儿童走向美好的未来。
“扶贫先扶志”,让更多的贫困家庭走出来的孩子,也能真正的融入社会的主流。所以我国还在继续的加速、加固推动义务教育学校,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终实现义务满足教育教学、学生生活的基本需求。(作者为河北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