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调查

拆迁农民老李的进城路

2016-08-10 11:10:44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杨绍功

  4年过去,农民老李终于盼来了拆迁,但他的烦恼并没有为之减少。

  老李名叫李仕成,50多岁,家住南京市浦口区桥林镇双垅社区。名字寓意是仕途有成,却不料年轻时意外落下残疾,打工做生意屡屡受挫,一家人生活一直很困难。老李一直想改变自己的处境。拆迁进城,无疑给了他新的希望。

  4年前,记者第一次见到老李,那时的他真像一个推销员,急着把未来告诉每一个人。他领记者来到长江北岸,面朝滚滚的江水比划着,让记者想象未来的七坝港。然后指着他家的方向说,一条大道将穿过他家向镇上延伸,拆迁后他将成为城里人。

  然而,当拆迁真的来时,老李却有点不知所措。

  年初,得到拆迁的消息,各家都在抢栽抢建。老李也跟了风,结果测量时没给算,施工队一建一拆倒是赚了钱。五六月间,有人为拆迁补偿几次闹到政府,老李远远跟着看着心里却越来越没底,“干部说了,一把尺子量到底,闹下去怕是没好处!”

  正当老李想“早点签约算了”时,各种谣言开始流传:有的说,有关系的人家多算了面积;有的说,村支书家拆迁后,不花钱租房住进了村部;还有的说,镇上的房租已被炒到两万一年……老李的心里不平衡了。

  “拆迁过渡费2元/平方米一个月,一年才拿9000多元,还不够在镇上租房。”老李为此忧心忡忡。他所在的江北新区,一年间新房单价上涨了近万元,房租也跟着暴涨。三四年后才能住进安置小区,如何过渡成为全家的一道坎。

  巨大的反差让老李决心“多要一点是一点”,于是往院子里新栽了几棵树。这几棵按政策不能补偿的树,仿佛成了老李死守的阵地,他逢人便要论一论,还为此跟拆迁人员闹了别扭,进城的憧憬陡然变成了守树的牢骚。

  拆迁在僵持,城镇化却不会停步。双垅社区外的124省道上,破旧的乡间小巴早已换成敞亮的城市公交,20分钟公交再倒40分钟地铁就可到达南京主城区。在这片拆迁的土地上,宁和城际轻轨已经架起高架,以台积电为核心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将在几年内落户。

  听说老李有顾虑,负责拆迁的社区党支部副书记何扬青来走访。他对老李说,新的政策要下来,拆迁过渡费要涨一块钱。听说过渡费能增加,有特殊困难可以随时申请社区救助,老李的心里松快了。他又打听到,镇上80平方米的房子八九千元就能租一年,心里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听信传言生闷气,不如多向干部讨主意。”老李喃喃地对记者说。

  “原来的阻力源自信息不透明,现在的难点是特殊困难群体多。”社区党支部书记汪明宝说,以前拆迁,政策都揣在干部的口袋里,老百姓挤一点,干部往外掏一点。现在实行阳光拆迁,所有政策和测量结果都上墙,老百姓看得明白。但仍有部分特殊困难群体“搬不动”,双垅社区1000多户,有100多名低保、大病残疾人员,社区正着力化解他们的后顾之忧。

  8月5日,记者在双垅社区看到,汛期退水后的石碛河热气蒸腾,河边潮湿低矮的瓦房前,老李种下不久的小树苗还涂着红漆,上面蚊蝇飞舞。当天老李一家签下拆迁协议,拉着家当住进了镇上租住的房子。

  据估算,未来5年,在南京江北新区,还将有50万像老李一样的农民洗脚进城,为当地二、三产业带来约40万就业人口。按每人数十万元的转化成本计算,当地政府的公共服务投入将是天文数字。老李他们的进城路只是刚开了个头。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