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调查

让村民从“有水喝”到“喝好水”

2016-06-22 09:47:11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记者在贵州、青海、云南、甘肃等西部农村地区调研了解到,近年来我国西部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被赞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但是,部分地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贵州雷山县大塘镇独南村没有水源,过去村民为了能接到水,半夜三更排着队用桶接从石缝中冒出的一点点水,天亮才能接满一桶。更多村民耗费大量时间,赶着马儿到较远的地方驮水。

  2015年3月,雷山县为独南村修了管道,将几公里外的山泉引到了村里。“独南村饮水难题解决后,大大减轻了村民取水负担,外出打工的村民多了,提高了家庭收入。”村支书杨光宏说。

  记者从水利部了解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解决西部地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自2005年起,中央投资重点用于支持西部地区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2005年至2015年,累计安排西部地区农村饮水工程投资1068.75亿元,其中中央投资838.09亿元,解决了西部地区1.878亿农村居民和1737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

  记者了解到,西部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取得了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被赞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效益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包括减少疾病、解放生产力、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拉动内需等。

  记者调研了解到,由于部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低水平循环建设的现实状况,导致大量工程建设标准较低,供水保证率较低,水质较差等问题,已不能适应当前农村发展的需求。

  记者发现,由于骨干水源不足、部分工程建设标准偏低等原因,打造人饮工程“升级版”面临许多困难。

  水利部农水司负责人表示,受自然、经济条件限制,西部地区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工程建设难度大,成本高,不少地区工程建设标准低、规模小,部分供水工程没有供水到户;小型供水工程水处理工艺和消毒设备配套率低,水源保护工作薄弱,水质保障程度不高;数量众多的小型供水工程基本上由村集体管理,技术力量薄弱,缺乏专业化管理。此外,不少地方水价偏低,且收缴不到位,部分工程水费收入低于运行成本,难以实现可持续运行。

  记者采访了解到,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在西部缺水地区实施了大批雨水集蓄工程,特别是2000年以后,结合农村饮水解困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修建了一批水窖、水池。据初步统计,目前西部地区有水窖、水池65万处,其中西北地区水窖13万处,西南地区52万处,解决了462万人饮水难题。但是,这些雨水集蓄工程补给依靠“天”,供水保证率较低。

  西部相当一部分农村地区山高坡陡,地形结构复杂,这些地区的供水工程以小型分散供水工程居多,普遍存在设施标准低、输水管道容量小、蓄水池调蓄能力不足等问题;工程辐射人群不足或质量标准下降。

  部分地区农村群众居住分散,水源点偏远,输、供水管线长,工程造价大,而地方财政投入困难不足,农村经济效益较低,部分贫困群众无力自筹资金解决,导致一些工程管网虽已建设到行政村办公场所所在地,但仍然没有延伸到居住较远、较高处的群众家中。

  受访人员认为,西部地区贫困县、贫困户、贫困人口的比例远超过东部与中部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作,涉及多个部门以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需要各级党委政府采取有力措施,才能确保这项工程顺利实施。同时,“十三五”期间有关部门出台差别化政策,在投资政策上重点倾斜,将西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面升级,让广大农民群众不仅“有水喝”,还要“喝好水”。

  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实行地方政府负总责。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实行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对农村饮水安全负总责。要通过签订责任书,层层落实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责任。采取有力措施,足额落实工程建设资金,确保完成“十三五”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任务。

  国家财政加大投入,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中小型水库,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提高调蓄供水能力;倾斜地方配套资金政策,提高中央补助比例,或免除地方配套资金,减轻地方因财力弱、配套资金不足影响水利项目建设进度的困难局面。

  将蓄水工程和饮水工程结合起来,规划建设一批高扬程长距离提水工程。继续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投入力度。

  西部农村地区水价普遍低于运行成本且收缴不到位,仅够用于支付收水费人员的工资,还有少数地区不收水费,导致工程缺乏必要的维修资金,难以实现可持续运行,影响工程长效运行和群众长期受益。针对此,建议扶持地方创新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障工程管理的正常运行。

  (本稿件由记者杨迪、张涛、吴瑞、赵卓悦、吉哲鹏、李春惠、屠国玺、李松、刘彤采写)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