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调查

粮价国内外倒挂,市场定价渐行渐近

怎么种地才赚钱?

——来自河南、山东两个农业大县的调查

2016-06-05 18:33:24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赵永平 常 钦 马跃峰

  1.种地成本高不高?

  生产性成本不算高,但流转成本占六成以上,多重挤压大户增收难

  玉米价格下跌,让本就不高的种粮收益又少了一块。

  “1斤玉米跌3毛钱,一亩就少300多块,唉!”河南延津县平陵村农民张文生叹了口气。

  现在种地赚不赚钱?

  “赔是赔不了,就是更没赚头了。”张文生说,论产量,小麦亩产1100斤,已经不低了,玉米也能到1200斤。论投入,农民种地不算细账,基本一季小麦收入相当于全年种子、肥料、机械投入,能干落一季秋粮。家里的10亩地,一年收入也就万把块钱。

  山东省章丘市吴家村,丘陵山地多,设施少,农业基本靠天吃饭。53岁的刘桂芬,种着三亩半地,“地里花销最多的是肥料和机械,能占到一半。”她说,一亩地要80元化肥,小麦、玉米机收要160元。但浇不上水,产量低,价格又不行,去年一亩纯收入不到500元。

  种地成本有多高?延津县农林局做过统计,按小麦、玉米两季算,普通农户不算人工,平均每亩生产性成本890元。每亩有120元的补贴,去年算下来亩均收益1094元,同比减少350元。

  平陵村村支书肖洪生坦言,村里的地算多的,户均10亩。现在不是啥活都能机器干,浇地、打药、晾晒还离不了人,费时费力,一年弄得好1万多块钱,对年轻人没有吸引力。他说:“种地要想赚钱,还得有规模。”

  现实情况是,不少规模经营户种粮亏本,面临困境。

  “前两年确实赚钱,一亩纯收入200多元,我流转了600亩地,一年能挣十几万元。”延津县僧固乡沙庄村大户郭卫峰,40多岁,是个种粮好手,去年准备扩大规模,大干一场,没想到玉米价格大跌,一下赔了几万元。

  大户种粮算细账,郭卫峰一笔笔算来:一亩地农资投入430元,机械费用270元,浇地60元,人工80元。小麦收1000斤,每斤卖1.1元,玉米1100斤,卖0.75元,刨去1200元地租,每亩赔150元。

  调查发现,与普通农户不同,规模经营主体最大支出是地租,占种粮成本六成以上。延津县新型主体流转土地,每亩租金800—1200元;章丘市土地租金平均每亩达到1100元。

  “流转成本太高,人工成本涨得快,粮价又在跌,多重挤压,种粮基本赚不到钱。”僧固乡东史固村大户陈长海说,2014年玉米还每斤1元,去年最高卖到七毛五,最低才卖了六毛八。

  国内粮价为何比国际粮价高?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秀东分析,从种植成本看,国内粮食生产性成本并不比国外高,高就高在土地流转成本上。一亩地按1000元的地租算,折合到每斤粮食上,就高四毛多钱。再从单产看,不少地方小麦平均亩产上千斤,高于国外主要小麦种植国,再提高产量空间不大了,但玉米单产还有一定提升空间。

  王秀东认为,粮食三量齐增,粮价国内外倒挂,玉米实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是大势所趋。解决“谁来种地”问题,关键是让种地有赚头,通过政策引导,加快转方式,让农业更有吸引力。

  2.哪些成本可以降?

  降地租难度大,规模化、机械化降低人工成本,期盼支农政策能落地

  规模经营主体夹缝中生存,降成本意愿强烈。

  他们最希望土地租金能降下来。“哪怕降一两百元,只要不赔钱就行。”延津世纪富合作社理事长赵国换说,“可降租金面对的是一家一户,价格上去了,一时很难降下来。”

  有人认为,玉米价格下跌,种地效益减少,会倒逼土地流转成本逐步降到合理水平。但这需要时间,现在关键是大户们能否扛过眼下难关。

  章丘市宋家埠村宋世连,2014年将全村1200亩土地整体流转,成立联庆家庭农场。“合同一签15年,一亩地租1000元,每年递增2%,中途不能退租。”宋世连坦言“压力山大”。

  “大户必须通过规模化和机械化,把成本降下去。”宋世连说,农场购置了大型联合收割机、烘干机等30多台农业机械,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别看这么多地,6个人就能收拾利落。”

  规模优势明显。每亩机械投入降到60元,收割机跨区作业还能赚钱;肥料自己调配,一吨便宜700多元;农药统一采购,每亩可便宜15—20元。“这些都是普通农户干不了的。”宋世连说。

  “别的环节不好降了,只能从人工费上下功夫。”郭卫峰坦言,每到大忙时节,一个工一天100元,还不好找人。为省人工,他们现在打药用上飞机,浇地用上喷灌机。飞机打一次药10多分钟,每亩地只要17元,比雇人便宜10元,药还打得匀。

  不少大户反映融资成本高。延津县魏邱乡富农合作社理事长秦元成说,一年光承包费就80多万元,想申请贷款,材料交了一大摞,就是贷不出来,只能社员凑钱,或者找高利贷。

  一位大户说,先交钱后用地,银行贷不到钱,只能找民间公司借“过桥资金”,100万元10天利息就要2万元,基本吃掉一季收入。

  大户们希望金融支农政策能落地,降低融资成本,经营权抵押、信用贷款等模式尽快推开,每年安排一定额度农业信贷资金缓解季节性、临时性资金需求。

  专业机械跟不上,也增加了成本。在章丘市200多个规模经营主体中,有烘干设备的仅有2户。一位种粮大户说,去年天气不好,收获的玉米来不及晒干,有的长了霉,每斤才卖了不到5毛钱。

  延津县农机局局长周海军说,全县农机补贴一年缺口在1000万元以上,尤其是玉米机械缺口大。“推广玉米粒收机械,粮食直接归仓,能省去人工剥皮、晾晒、脱粒等作业成本,每亩能节约100元左右。”赵国换说。

  期盼土地流转更规范,降低流转风险。章丘市万新村村民李娇说:“现在的流转都是口头协议,空口无凭容易起纠纷,如果有书面合同,就不能随意涨价、收回土地,就算是有矛盾也有个凭证,好讨说法。”

  与下乡租地搞高效农业的工商资本不同,现在流转土地种粮的不少是新型职业农民。不管以后是自己规模经营,还是带动普通农户,这些新型经营主体的力量不可或缺。但他们大多实力有限,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困境中亟须政策扶一把,帮他们渡过难关。

  3.结构调整怎么调?

  市场需要什么就种什么,出台政策细则,给市场明确信号

  种地怎么能赚钱?一手要降成本,一手要调结构。结构调整怎么调,许多农民都困惑。

  大户陈文海说:“我们这儿地潮,不漏水、不漏肥,最适合种小麦。可是,种完小麦种什么?前些年想调结构,试种过花生,但产出来皮是黑的,卖不上价。”

  郭卫峰说,一下调整过来难度大,今年准备先试种几十亩土豆,毕竟没种过,得慢慢摸索着来。

  王秀东认为,困境中突围,根本上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农民优化生产结构,市场需要什么就种什么。

  以优质小麦闻名的延津,小麦供给侧改革探索值得借鉴。全县95万亩小麦中,优质强筋小麦达50万亩,年产小麦良种1亿公斤以上。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9家,小麦年加工能力70万吨。“普通小麦销售不畅,而优质强筋小麦却供不应求,龙头企业订单兜底,收购价每公斤能高出0.2—0.4元。”延津县副县长罗鹏说。从普通小麦到优质麦,从卖原粮到卖种子,短短十几年,延津小麦完成4次大的品种更新换代,延津产的“新麦26”,蛋白质、湿面筋等10个指数,全部超过国家一级标准。

  联丰农业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陈学忠说:“我们和种子公司合作,种的都是种子田,优质麦种每斤最高可以卖到1块6毛多,虽然管理上要复杂些,但效益要比普通小麦好不少。”

  应对玉米价格下跌,延津县今年计划引导农民种植马铃薯、红薯。县农业局副局长赵法成说,从去年情况看,单季马铃薯亩均收益在1500—2500元,比玉米效益好。

  赵法成建议,对粮食主产区应该出台减税等政策,支持发展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提高粮食附加值,降低种植环节的市场风险。

  王秀东认为,当前玉米价补分离政策应尽早出台细则,给市场明确的信号。同时,政府要发挥好引导作用,保护好真正想种粮、会种粮的新型主体的积极性。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