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调查

烹好一壶“新茶” 现代小镇落农家

——贵州湄潭新型城镇化建设见闻

2016-05-31 08:12:59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新华社记者安娜

  

        “核桃坝几大湾,顿顿红苕包谷饭,男的往外走,姑娘不愿嫁进山。”贵州省湄潭县核桃坝村党支部书记陈庭明口中的贫困落后小村庄,如今已成为中国有名的茶村,除了本村居民,每年常驻外地人口2200人,季节性外地务工人员4000多人,2015年人均收入超过1.5万元。

  “湄潭县已有61万亩生态茶园,核桃坝村的变化只是湄潭以特色茶产业带动新型城镇化的缩影。”湄潭县县长李勰说。

  湄潭不缺好茶,“只是过去老百姓各种各的,好东西卖不上好价钱。”陈庭明说。

  近年来,经过政府的统一指导规划,湄潭已从原来的散户种茶,部分制茶,发展为集中种茶、专业制茶、统一茶青交易、统一品牌经销,实现了湄潭茶产业化。仅核桃坝村就有30亩以上的种茶大户85户,茶叶加工大户56家,规模以上茶叶企业5家。

  “我们的目标,是要将茶农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让他们从传统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型,实现就地城镇化。”陈庭明说,“现在核桃坝村已完全具备这样的条件。”

  茶产业做大了,本地农户有钱了,要建大房子,外来人口越来越多,想在这里安家,给湄潭带来了新问题——如何保持原乡山水不被新的经济秩序所破坏,这需要政府重新规划。

  “我们从2005年就出台了新的黔北民居建设标准,所有新建住房,都要按照这个标准建设。”湄潭县住建局局长吴莉容说,“政府还尝试将部分农户闲置的宅基地有偿征收,统一建房提供给外来人员,防止城市建设规划被打乱。”

  走在湄潭的大街小巷,所有民宅都是清一色小青瓦、白粉墙、穿斗枋、雕花窗,或掩映在茶山薄雾中,或临水而居,散而不乱。与“茶”有关的各色花样,也被精心刻印在民居的窗格、楼梯、墙壁或桌椅上。

  “湄潭茶产业正在从传统农业向观光农业转变。”李勰说,“这不仅体现在城市建设规划上,以茶观光为重点的旅游服务业将是我们的发展方向。”

  离核桃坝村不远的“七彩部落”,是湄潭最有创意的茶观光生态园。整个湄潭只这一处。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七色的房屋,坐落在缓坡茶园尽头,背靠青山,在一片绿海之中异常醒目,仿佛国外的蓝白小镇。

  “七彩部落里,茶树满山遍野,环境清幽,酒吧、电子商务、宾馆、特色小吃各色服务一应俱全。每到节假日,通往部落的小路上,观光车队就排起长龙。原来的停车厂都不够用了。”七彩部落的致富带头人徐学良说。

  “七彩部落”的前身是湄江镇金华村大清沟组,原来共有73户人家,不到300个村民,祖祖辈辈以茶为生。如今在村里统一组织下,以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合作社为平台,村民们集体搞起了生态旅游公司,自愿将茶园、土地、房屋、积蓄等通过合作社打包入股,全体“村民”变“股民”,实现就地城镇化。2015年人均纯收入达16400元,同比提高45%。

  茶产业的发展,对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也拉动房地产、建材、金融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综合需求,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同时,原有的金融、农村土地政策已远远落后于发展的需要。

  目前,国家已将湄潭纳入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两权抵押贷款试点等多项改革试点范畴,在致富创收上,赋予湄潭更多创新发展的空间。

  40岁的兴隆镇红坪村村民彭德,多年来一直在外打工,看到家乡的变化,毅然辞职回乡。2015年,他与几个兄弟,通过土地招拍挂,从村里拿到了12.52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建起了新型建材公司,全年实现利润1000多万元,还带动当地80多名村民就业。他们每月除了能拿到3000元的工资,还能得到村里的土地分红。

  “如果放在以前,光等国有土地指标,我们就得等四五年,公司能不能建起来都很难说。”彭德说。像他这样重回故乡创业的湄潭人还有很多,其中不少人不仅自己回家了,而且还为湄潭带来了新客人。

  现在的湄潭,农村与城市的界限已越来越模糊。李勰说:“湄潭的城镇化,除了要带动经济发展,守好一份原乡的山水,还要为那些离家的人,留一条回家创业的路。”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汪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