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05 10:02:40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晏国政 马晓媛
创新和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是新时期农村工作的一个重大课题。
地处城郊的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东院村,在周边村情、社情均比较复杂的情况下,连续20多年未发生一起上访事件、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被当地干部群众称为“三无村”。“三无村”背后隐藏的乡村治理“密码”,给人们带来启示。
“老百姓是咱的终生‘父母’”
东院村有159户410余人,占地300余亩。一进东院村,记者就感受到了这个小村庄的与众不同:大小街巷都已硬化,路两旁齐齐立着太阳能路灯;房前屋后整齐干净,院落外墙统一刷成了浅黄色,在绿树掩映下显得格外清新。
“全晋源提起咱东院村,谁不说个好?”85岁的老党员李友英说,东院村治理得“好”,关键是有一心为民的好带头人。
采访中,几乎每个村民都能说出一长串村干部办过的实事。除了打井、装路灯、气化、改厕这些投资十几万、上百万的公共“大事”,村干部还把每家每户的“小事”都当成了自家的事。
有人家里水电出了问题,村干部马上找人修;有人生病住院了,他们第一时间去看望;要是谁家遇上红白事,村干部就当起“总管”从头忙到尾……
1997年至今,在东院村两委换届选举中,村支书杜金锁和村主任李小红连续7届全票当选。每到选举,东院村“不出公安,不雇保安,不请一顿饭,不发一分钱”,选举结果出来后,村民们还要敲锣打鼓庆贺一番。村民们说:“选举在一些村是头等难事,在咱村可是大喜事。”
“老百姓是杆秤。这三年你干得怎么样,半斤还是八两,他们心里一清二楚。只要贴住老百姓的心,为老百姓实实在在办事情,老百姓就肯定支持咱。很多老百姓说村干部是他们的‘父母官’,实际上老百姓才是咱的终生‘父母’。”杜金锁说。
基层组织建设与国家资源下乡有机结合
刚刚过去的采暖期,东院村不似有的城边村一样“乌烟瘴气”。李小红说,前两年在上级政府支持下,村里分两批进行了管道煤气改造,家家户户都拆除了从前的土锅炉,装上了燃气壁挂炉,不仅改善了环境,还省去了村民天天填煤掏灰的麻烦。
近些年,东院村先后承接实施了水利建设、道路硬化、环境整治、天网工程等多项国家惠农项目,使村庄面貌大为改观,村民获得感和幸福感普遍增强。
“没有国家项目支持,村干部难以获得村民支持;村两委班子要不团结,不能公开公平公正处事,上级部门也不敢把项目交予实施。”晋祠镇一位基层干部表示,只有将基层组织建设与国家资源下乡有机结合,才能有效解决惠民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和乡村治理的共同难题。
晋祠镇和周边村的一些干部说,东院村支部书记63岁、村委会主任48岁,年龄结构合理。二人之间的团结“让人羡慕”,干什么事都像居家过日子一样商量着来,“村两委的事,村主任能做100%的主,村支书却能做村主任101%的主”。
村民代表、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成员李爱民说,不管遇上大事小事,村两委都会召集党员、村民代表开会商议,按照“四议两公开”的程序决策实施;所有开支事项都须由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签字,村里每年分两次公开账目,并在村务公开栏中张贴。
坚守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走进东院村村委会,最引人注目的是墙上的几张“全家福”照片。杜金锁告诉记者,这些年每到春节,全村人都要一起过年,一桌席上吃团圆饭、自导自演闹社火,大伙“既是做饭的、也是吃饭的;既是演员、也是观众”。
“每年过年我们全家都要回来,特别是娃娃们,还要画上脸子,戴起状元帽,玩‘马马社’。”退休干部乔本德说,如今传统社火已经越来越少,而在东院村,每年仍要演出秧歌、锣鼓、旱船、二鬼摔跤、刘三推车等传统节目,不仅让年轻一代一睹传统乡土文化的风采,还让他们在共同的劳动和娱乐活动中,感受团结和睦的村风。
东院村还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圆梦剧场”。每到周一下午,村里热爱山西梆子的文艺骨干就会聚在一起唱唱“票”,不少外村的爱好者还从二三十里外开着车来参加。
村民们告诉记者,东院村从村干部到村民都十分注重孝道。每到吃年饭时,村里就会把老人们安排在最上座,先敬酒、先开饭,还每人发一个大红包。到了重阳节,村里还会给老人们发钱发物,组织外出旅游参观,向村里的年轻人传递孝老爱亲的观念。
69岁的辽宁人高树泉是一名工艺美术大师,2003年到东院村定居。“东院村虽然地处城郊,但民风淳朴,特别是注重坚守和传承优秀乡土文化,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守望相助、孝老爱亲、团结和睦等良好村风很吸引人。”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