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调查

从“春”计议

——吉林以“三个体系”为统领争当现代农业“排头兵”

2016-05-04 10:53:46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新华社记者高楠、郭翔

  “谷雨种大田”。眼下,松嫩平原已是春意盎然,一幅春耕画卷徐徐展开。吉林,这个粮食总产全国第四、单产全国第一、从未间断调出商品粮的农业大省,从“春”计议,以完善生产、产业、经营“三个体系”为统领,争当现代农业“排头兵”,向农业强省挺进。

  农业生产跃台阶:从航化作业到膜下滴灌

  大型农机在一望无际的田野里一字排开,吉林省农安县众一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春耕整地场景蔚为壮观。“今年,我投入60多万元买了3架农业植保无人机。”合作社负责人文业胜经营着近500公顷耕地,“单说喷药作业,人工2个小时喷洒1公顷,高架车1天喷20公顷,飞机1天能喷100公顷。”

  种地要靠农业科技、靠信息化、靠农业机械化。吉林用10年时间摸清全省土壤明细账,推出测土配方施肥手机服务系统;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全程农机化开始整县推进。

  吉林在风沙盐碱干旱的西部,投资62亿元建设“河湖连通”工程,生态补水让这片区域逐渐“由白变绿”,湿地面积增加600平方公里,“小气候”得到改善。如今水稻种植面积近20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5年增加300多万亩,成为我国新的粮食增长极。

  白城农民曹学军曾饱尝“十年九旱”之苦,而使用膜下滴灌技术后,每公顷单产提高50%,彻底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局面。大中型灌排骨干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吉林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投入不遗余力,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2000万亩,建成625个粮油高产万亩示范片。

  “零耕碎种”变集约管理 规模经营富农增效

  农民与土地粘连,就不能实现规模化种植。各家分散经营使机械展不开,政府服务难普及,土地产出打折扣。吉林户均耕地面积1.67公顷,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多,适度规模经营底子好、前景大。

  “过去自己种地,每垧地一年就挣七八千元,遇上灾年,一年就白忙活了。土地托管给合作社后,一分钱不投,一份力不出,赚的一样多。”说起合作社的好处,吉林省田丰机械种植专业合作联合社社员李明学打开了话匣子。

  “零耕碎种”变为集约管理,生产品种、作业时间、种田水平得到统一和提升。同时,先进的农机也得以施展拳脚。正在田丰合作社高产示范田里指导生产的吉林省农委“农事通”专家于景龙告诉记者:“传统人工插秧种法,一垧地最少要3个人干10多个小时。土地连片后,农机1小时就可以完成。农民可以‘脱下泥靴换皮鞋’,打工赚钱。”

  “我们赚的是科技和规模经营的钱。”田丰合作社理事长陈卓算春耕账:每公顷耕地仅种肥投入和机械生产就比“一家一户”节约成本近千元,差价就是科技和规模经营为合作社创造的利润。

  目前,吉林省已有27%的耕地流转到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手里。到2020年,农户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比重将达到35%以上,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比重达到40%以上。

  跟着市场调结构 三产融合提质增效

  “调结构”是今年春耕热词。大安市民意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勇看准“小米需求中长期向好”,将700亩玉米改种小米,“要跟着市场调结构”。在合作社生产基地,现代化鸡舍、蔬菜大棚整齐排列,“我们要造集种植业、养殖业、园艺特产业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合作社”。

  吉林省副省长隋忠诚表示,吉林已落实调减籽粒玉米310万亩,改种鲜食玉米、葵花、藜麦等作物的,基本都签订了订单。

  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一环。坐落于吉林市大荒地村的东福米业公司,绿意融融的秧苗在10栋工厂化智能日光温室里安静地生长。“工厂化的水稻育苗,保证了品种质量。”高级农艺师乔明儒说,“育秧结束后,温室还可以作为休闲旅游观光基地进行有机蔬菜、水果的种植及采摘,继续创造价值。”

  目前,东福米业公司将大荒地村的1200多公顷土地统一流转,进行耕地集约化经营,主打绿色水稻和有机水稻种植。从春种到秋收再到粮食加工,公司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生产一条龙。

  从粗放经营到集约发展、从分散生产到规模经营、从资源消耗型到环境友好型,吉林争当现代农业“排头兵”之路越走越宽。根据《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到2020年,长春和9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及市(州)城市周边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2025年,全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汪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