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8 13:53:13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王春雨、马晓成
黄泥河的水进了田,张宝金才睡了个好觉。
75岁的张宝金是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镇元宝村党总支书记。元宝村是小说《暴风骤雨》的原型地,是共产党人最早掀起土地改革的地方。从那时起,这里的人就和土地、改革紧紧联系在一起。
当了36年村支书的张宝金对这片土地的熟悉赛过自己的掌纹。然而去冬今春,他却总沿着村口的黄泥河打转。这个离土地最近的庄稼人,不得不重新咂摸这片土地。
让张宝金乃至全村犯愁的是玉米价格下跌和收储政策调整。眼瞅着种玉米不挣钱,今年种啥、咋种让大伙眉头紧锁。
比种粮更让张宝金揪心的是村里铅笔企业发展也“遇槛”。元宝村能成为亿元村,铅笔产业是当之无愧的“财柱子”。全村有铅笔、铅笔板企业28家,铅笔板产量占全国的60%,铅笔产量约占全国1/4,产品远销世界各地。
不过,去年元宝村的铅笔不好卖了,昔日的“中国铅笔之乡”有点迷茫。
本想“退休”的张宝金坐不住了,出路在哪?他沿着黄泥河一遍遍走,吃不香、睡不好。
乡亲们心疼老支书,都劝。有的说,不光咱,哪都不景气。有的说,等等看,说不定就挺过去了。还有的说,实在不行向上级要点扶持。
张宝金不吭声。耳边黄泥河哗啦啦的水声似乎与30多年前没啥两样,但河岸却沉积着老支书带领全村的奋斗史。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历史关口,张宝金带领乡亲们分田单干、发展集体经济,把昔日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花钱靠贷款的“三靠屯”变为亿元村。面对新常态的考验,老支书岂能服输?
他对乡亲们说:“放挺只有死路一条,等靠要的想法,咱元宝人不能有。”
他又把村里党员叫在一起开会。“外人夸咱们党支部是‘暴风骤雨中永不褪色的旗帜’,啥叫旗帜?就是越困难越要往前冲。”
冲绝不是蛮干,干事还得讲科学。张宝金带领乡亲们走粮食市场,访企业客户,甚至远赴东南亚找铅笔滞销原因。
症结找到了。种粮,水稻比玉米效益高,价格看好;铅笔,印度铅笔工人一个月的工资才400多元,成本低到“贴地皮儿”,再拼价格肯定不行。
张宝金说,出路就在“土”和“改”,腰窝(关键)就是改革创新。土,凭借黄泥河水资源,旱田改水田;改,提高铅笔附加值,低端改高端。
和历次“啃硬骨头”一样,干事党员干部带头、村集体企业在前。
党员王广海率先把旱田改成了水田。“群众有顾虑正常,关键时刻就得党员‘打样’。改了水田,每亩流转费比旱田高500多元,要是自己种,赚的还能更多。”王广海说。
对铅笔工业,张宝金下决心促升级。价格比不了,那就比质量;低端市场争不到,索性就不要,在高端上谋效益。
村集体企业、哈尔滨元宝山制笔有限公司总经理于宪臣说:“以前日产铅笔100万支,但每支利润才2厘,改革后日产40万支,每支利润1毛多。”
村民赵广仁说:“有党支部扛旗,群众就知道往哪走,再难心里也有底。”
黄泥河的水流进了田,新铅笔也发给了客户,张宝金紧锁的眉头舒展了不少。
但老支书还没闲着,乍暖还寒的早春中,元宝村新的发展蓝图正在谋划。
水稻多了,建一个稻米加工厂,把好粮食卖出好价钱;木材资源越来越少,用废旧报纸做铅笔,质量更好、更环保、利润也更高;“土改第一村”名气大了,发展旅游、农家乐增加收入。
有人问张宝金有啥“秘诀”,他说:“用好党的方针政策,不等、不靠,找准市场需要,踏实肯干就是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