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调查

“臭大粪”又“吃香了”——黑龙江种粮大户备耕见闻

2016-03-21 11:00:03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邹大鹏、王建

  “种了半辈子地,没想到前些年没人要的‘臭大粪’又‘吃香了’!”在黑龙江省海伦市前进乡双泉村万亩有机杂粮基地,堆成像“小山包”的“雪山”有几十个,用铁锹除雪扒开,一股发酵味扑鼻而来。在村支书吴彦龙眼中,这些从养殖场买来“捂”了一冬天的粪肥,就是掺了黑土的金子。“臭大粪”的走俏,折射的是黑龙江农民在黑土地上以绿色发展为理念的现代备耕增收图。

  黑土地重披“绿色嫁衣”

  正值准备春耕之际,黑龙江省延寿县信合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姚洪亮没有急着买农药、储化肥,“这几年,咱种的是有机水稻,早就不用农药化肥了。”他拍着胸脯说。

  “产量肯定下来了,人工成本也增加了,但价格翻番了,乡亲们跟着咱种‘绿色粮’赚头更大,积极性也高。”姚洪亮告诉记者,去年合作社有机水稻面积达到5000亩,亩效益是普通水稻的一倍,还成立了加工厂,与江苏无锡的一家企业签订了订单,产品畅销长三角和京津冀。

  把绿色发展理念深植黑土,让许多像姚洪亮一样的种粮大户感受到了“土里刨食”的别样滋味,精细化种植也溅出了现代农业的火花。“现代农业可不只是机械化、规模化,重产量更得重质量!”姚洪亮告诉记者,国家试点的两江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在黑土地已经生出“绿色萌芽”。

  “绿色有机”是生态大省黑龙江的金字招牌和产业优势,却一直深藏黑土难见金。从2010年起,全省开始将绿色食品产业列为重点推进的“十大产业”之首,成立了以省长为组长的推进领导小组,制订发展纲要,投入专项扶持资金。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数据显示,目前全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达到7309万亩,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有效使用绿色(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产品达到1.1万个,约占全国总量的1/9;绿色(有机)食品总产值达到2330亿元,约占全国总量的1/6。

  “种得好”增加中高端供给

  作为我国最大粮仓和商品粮输出地,黑龙江省去年总产达1264亿斤、实现“十二连增”,连续5年保持全国第一。然而,产粮“状元省”的不少农户也遇到了“手里有粮心也慌”的尴尬。“种得多”不如“种得好”,怎么办?

  走进黑龙江省望奎县龙蛙农业产品展示区,随便拿出一款产品,扫一扫包装上的二维码,就会出现一个信息框,这包大米从选种、育苗、插秧到田间管理、生产加工等所有环节均一目了然。

  “通过建立产品可追溯体系,全部流程都‘量身订制’展现在消费者眼前,而且现购现磨、限时快递到家保持新鲜,因此几十元的高价也‘不愁嫁’!”龙蛙公司董事长翟清斌说,前些年出口欧美时没有自己的企业标准,吃了不少亏,为此他们建立了绿色、有机、安全、可追溯的“龙蛙”标准。

  一粒普通的大米,因为“身家清白”带领农户实现了小康梦,也让“种得好”成为产粮“状元省”的新标杆。黑龙江绿色食品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李旭介绍,黑龙江已有266家绿色有机食品企业进入追溯体系,三年内将实现全覆盖。

  “卖得好”倒逼“种得更好”

  种啥、养啥、加工啥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卖得好”倒逼“种得更好”,推动由产加销向销加产转变,实现了绿色产业、循环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的引领发展。调查数据显示,去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省外销售额接近1030亿元,产品遍布全国、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室外冰天雪地,黑龙江原野食品有限公司内却是一片火热繁忙景象,数十名女工正紧张地分装速冻粘玉米。公司董事长曹中军说,这些有机粘玉米每棒的批发价也要1.5元,年产1500万棒还供不应求。

  为了“卖得更好”,公司围绕粘玉米生产,已形成闭合的循环农业:通过土地流转实现玉米种植面积6000亩,收割后所产1.5万吨秸秆全部用作青储饲料,这些饲料养殖了400头肉牛,产生的粪便生产了6000吨有机肥,回用于耕地。

  曹中军的“农业经”只是黑龙江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剪影。近年来,黑龙江省一方面大力推进减农药、减化肥、减除草剂“三减”行动计划,优质品牌逐步“三不用”,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另一方面,借助“互联网+农业”,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让优质农产品卖出好价钱,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使绿色食品产业真正成为全省重要的产业支撑。

  吴彦龙说,他不太懂农业供给侧改革等“大道理”,却看得见种地不靠农药化肥的“实惠”。千年农业在黑土地的“返璞归真”,让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在阳春三月有了新的内涵……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