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调查

贵州毕节:问需式精准扶贫“让农民说了算”

2016-01-14 21:10:41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袁瑞

  张祥华向记者介绍养牛情况

  “你问我打工好还是养牛好?当然是养牛好喽!”向中青在线记者说起自己辞工回贵州山沟养牛的经历,48岁的张祥华很开心。因为刚刚打扫完牛舍,他的头发有些蓬乱,但眼神精亮,显得对未来充满信心。

  张祥华是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长春堡镇垭关村村民。就在去年下半年,在浙江金华一家锁厂打工4年的他从老家亲戚口中,得知了一个好消息,“听说村子里有了很多新政策,贷款也很方便!还有什么‘扶贫套餐’”!好奇的张祥华于是回村子看看究竟,谁想“这一看就没再走”。

  对于张祥华口中的“扶贫套餐”,毕节市政协党组书记、七星关区委书记宫晓农给出了答案。这叫“一市五金多套餐”,指的是七星关区从去年8月起推出的一套精准扶贫做法:即由政府出资金、出政策、出思路,根据贫困农户的情况、致富意愿、致富能力等个体差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问需式”原则,让贫困户自选扶贫项目、因户施策。

  “‘一市’指的是建立‘免费苗木超市’,‘五金’指建立大病医疗抵垫周转基金、产业发展扶持基金、精准扶贫风险兜底基金、小额贷款贴息基金、壮大产业发展担保基金,‘多套餐’则是根据贫困户实际需求推出的精准扶贫多套餐。

  记者了解到,由于毕节市七星关区长春堡镇荒坡、荒地较多,垭关村大多数农户选择了“一市五金多套餐”中的养牛套餐,即每户贫困户贷款2.4万元,贴息3年,购买2-3头能繁母牛进行喂养。

  

  张祥华和伙伴们养的牛群

  张祥华正是选择了养牛套餐。他在去年十月份,花近2万元买了两头能繁殖的母牛。他还给中青在线记者算了一笔账,“从前在外面打工,每月拿两千多块钱的工资,而养牛每头母牛3年可产2头仔,按每仔1万元计算,每户每三年能有4万元收入。即使是小牛犊市价也有5千到6千。”

  但是两头牛的收益听起来并没有打工多?对记者的疑问,张祥华坦言,“眼下手头没有多余的钱,家里三个孩子,大女儿已出嫁,两个儿子在外打工,手头都不宽裕。”

  因为养的牛少,家里存在人力上的浪费,收入也难上去。而像张祥华这样的贫困户不在少数。于是,垭关村大湾组16户贫困户通过协商,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以实现规模化养殖、产业化发展。“大家轮流饲养,我空闲的时候,还可以打其他短工,相当于两不耽误”,张祥华对自己的现状很满意,但“将来肯定要扩大(养殖)规模”。

  同样,在毕节市撒拉溪镇兴隆村,40岁的村民徐萍也申请到了“扶贫套餐”。她通过贷款10万入股养鸡场,“每月从养殖场领取工资3千多元,同时每年分红2万4千元”,徐萍现在过上了既打工又当老板的日子。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撒拉溪镇兴隆村村民的养鸡场

  在毕节,精准扶贫产业发展基金对能带动一定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企业及种植养殖大户给予补助:如对10万羽以上的蛋鸡养殖场每只鸡补助15元,50头牛以上的养殖场每头牛也给予相应的补助。同时设有兜底基金打消困难群众对产业发展风险导致返贫的担心。如选择“养牛套餐”,可申请贴息贷款2.4万元作买牛本钱,如果牛因不可抗力生病死亡,则政府实行全额兜底。

  在毕节,得益于政府“问需式”精准扶贫的村民有很多,他们通过养牛、养羊、养鸡、种树等,靠着勤劳与勇气,盘活了山村经济。

  毕节扶贫,由政府“配餐”走向百姓“点菜”,推动脱贫对象由被动的扶贫政策的接受者、受益者,转变成为扶贫项目的参与者、建设者、监督者。据悉,截至目前,七星关区已有8000多户群众踊跃“点餐”。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日前,中央网信办发言人、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局长姜军在贵阳时谈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

  贵州,作为全国唯一一个贫困人口超过600万的省份,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精准扶贫工作正进入啃硬骨头的攻坚阶段。

  只有围绕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运用互联网思维,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开展精准扶贫,准确理解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新思想新要求,有效推进精准扶贫,才能让贫困地区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毕节七星关区的经济形态,让我们看到全区2018年提前实现全面脱贫目标的无限可能。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