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9 08:53:33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张昱
1921年,乌干达政府兽医顾问尤斯塔斯·蒙哥马利发表文章,称肯尼亚发现一种猪的传染病,并将其命名为非洲猪瘟。此后100年中,该传染病横扫大半个地球,全球75%的生猪面临威胁,产业蒙受巨大损失。过去的十多年中,我国系统谋划部署加强非洲猪瘟防范,做足全方位应急准备。2018年8月,我国确诊发生非洲猪瘟疫情,两年多来,农业农村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牵头建立20个部门参与的联防联控机制,落实各方防控责任,与疫情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持续斗争。
坚持预防为主,提前做足做实应急准备
非洲猪瘟在肯尼亚确诊发生后的三十多年里,一直在非洲地区流行。1957年,疫情首次“走出”非洲、传入葡萄牙,随后在西欧广泛传播。1971年,疫情传入古巴,并在南美部分国家流行。2007年,疫情传入格鲁吉亚后,开始在亚欧大陆肆虐。
2017年3月27日,俄罗斯伊尔库茨克报告发生非洲猪瘟疫情,这是疫情首次“闯入”距我国国境线1000公里范围。为加强针对性防范措施,农业农村部组织召开多部门会商,紧急部署全国应急准备和防范工作。
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备为防,根据国际疫情态势,对重要口岸、边境野猪移动、货物走私等进行针对性布防,加强薄弱环节。备为战,印发应急预案,密集组织各地开展监测、演练和培训,研发诊断试剂,做足应战准备。备为民,加强技术宣传解读,提醒养殖场户加强防护,指导基层防疫人员及时发现和诊断疫情。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些前期准备为此后的应急防控奠定了坚实基础。
动物疫病防控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当前非洲猪瘟等境外动物疫情传入风险不断增大,应将困难估计得更多一些,把危害想得更严重一些,着力提升应急能力,宁可“十防九空”,也绝不打无准备之仗。
遵循科学规律,推动应急处置向常态化防控转变
2018年8月3日,我国确诊发生首起非洲猪瘟疫情,农业农村部于当日即发布Ⅱ级预警,标志着防控工作进入应急状态。此后,疫情传播至全国所有省份,辽宁、安徽、海南、广西的部分地区先后连片发生疫情,区域流行态势明显,应急状态进一步趋紧。突发疫情迅速触发了产业和市场反应。但着眼长远,当时矛盾的主要方面仍是努力遏制疫情上升势头。随着后来一系列应急措施落实落地,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不断加力,疫情发生势头趋缓,区域性疫情风险得到有效管控,防控形势逐步好转。
非洲猪瘟已在我国定殖,且污染面较大,疫情点状发生的态势将在较长时期存在。农业农村部审时度势,统筹考虑疫情防控和生产发展,牵头组织召开全国联防联控机制会议,宣布防控工作进入常态化阶段。
回顾其他国家应对非洲猪瘟的实践,以及我国防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的历程,从应急处置到稳定控制,再转入常态化防控,这是客观规律。常态化防控的核心要求是遵循规律、精准施策,调整打法、优化要求,科学精准“切一刀”;统筹处理好“常”与“长”的关系,拿捏好“放”与“防”的分寸,避免简单“一刀切”。
运用辩证思维,在危机中育新机
我国1800万养猪场户中,年出栏500头以下的中小场户占比超过99%,生物安全防护水平总体不高,往往是“一场发病、殃及四邻”。猪肉鲜食比例高,大量生猪需长途运至销区屠宰,境外疫情传入渠道多、难防堵,加之基层防疫力量薄弱,监管能力不足,疫情风险难以完全管控。突发疫情已重创我国生猪养殖产业,目前仍可能卷土重来,中小场户心存顾虑。总的看,动物疫情仍是影响畜牧业健康安全发展的主要风险。
危机与契机往往同生并存。疫情出题目、变革做文章,重大动物疫情往往是破旧立新、格局重塑的重要推手,随着防控形势总体趋缓,积极效应逐步显现。防控机制更加健全。分区防控加快实施,中南区试点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其他4个区域的试点开局在即,区域化管理机制向更高层级跃升。联防联控机制作用充分发挥,阻断传播、打击违法、应对舆情、防堵外疫、条件保障等明显增强。监管手段更加丰富。分片包村排查、入场采样检测、龙头企业信息直报、疫情信息周报等常态化制度有效运行,疫情报告和举报制度更加完善;全国备案生猪运输车辆13.1万辆,屠宰环节“两项制度”全面落地,屠宰企业压减42.4%,监管水平显著提升。群防群控更加严密。多地投建洗消中心,落实清洗消毒措施。养殖场户陆续放弃使用泔水喂猪,已经连续19个月没有由此引发的疫情,“铁桶式”“堡垒式”严防死守逐步在行业内推广,防护意识和能力明显提升,养猪业正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加速转变,群防群控的格局加快形成。
注重疏堵结合,深层次治理违法违规行为
在两年多的疫情防控中,最突出的违法违规行为当属违规调运。受区域间价差驱使,违法犯罪分子铤而走险,违规运猪、偷运病猪甚至恶意“炒猪”,屡打不绝。违规行为变种增多,方式越隐蔽,后续追溯越困难。
针对违法违规调运,农业农村、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坚持管打并举,一边接续开展专项整治,惩一时之弊,一边规范产地检疫,畅通合法调运渠道。同时,严格溯源追踪,防止“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治理违法违规行为的研究结果显示,适当加大打击力度、提高处罚标准,有利于压实责任、形成震慑;但如果执法难以兑现,可能削弱法律要求和常规监管的权威性,加速违法“变异”,甚至出现暴力抗法。应当探究违法行为发生的深层次原因,科学设定执法标准,注重高压严打和常规监管衔接。应当互联互通“黑名单”,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格局。
优化考核制度,激发防疫人员担当作为
防疫人员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是打赢疫情防控战役的重要基础。参与非洲猪瘟防控战役的广大防疫人员,挥洒着汗水,奉献着青春,牺牲了亲情,有的甚至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河南省焦作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李志勇同志在连续高强度工作七十多个小时后,接着加班撰写全市防控报告,直到深夜才回家。2019年5月9日凌晨,他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脏骤停和呼吸停止,经抢救无效,38岁英年早逝。
为表彰工作先进,树立价值标杆,2019年11月,河南省委追授李志勇同志“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9年12月,河南省委省政府追授李志勇同志“河南省先进工作者”称号。农业农村部先后两次宣传其感人事迹,组织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开展学习。在非洲猪瘟防控的战场上,正是由于千万名防疫人员主动扛起大旗,负重前行,才换来今天来之不易的成效。
打好硬仗,重在用兵。动物防疫人员干事创业,不仅需要敬业奉献精神,更需要良好的制度环境。靠制度管人,按规章律人,是激发担当作为、增强刚性约束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应当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和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担当者担当,为敢于负责者负责,旗帜鲜明地为实干者撑腰打气,让优秀的优先、能干的能上、有为的有位。另一方面,应当建立监督机制,跟踪督查问效,对人在心不在、出工不出力等现象,该教育的教育、该处理的处理,让干部不敢懈怠、不敢渎职、不敢失责。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目前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深刻认识动物疫情新挑战,坚定信心、乘势而上,把疫情防控之弦绷得更紧,把应急准备做得更足,把责任措施落得更实,不断巩固成果、扩大战果,务求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和生猪生产恢复发展“两手赢”,高质量服务“六稳”“六保”大局。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