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调查

在风浪中稳步前进——中国农业产业发展观察

2020-07-15 13:29:17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2020年第13期    作者:王琦琪

  咱的粮食够不够?”“猪肉啥时候想吃就吃?”“新冠肺炎会不会影响俺今年的收成?”在这样一个特殊年份,人们念叨的话题不外乎手中的粮食和家里的收入。关乎民生、关乎振兴,农业的重要作用再一次凸显。

  疫情之下,农业产业发展情况如何?近日,由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编写的《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针对当前及今后时期农业产业发展形势和热点问题,《报告》进行了详细地分析解答——  

  今年夏粮面积稳定、单产提高,丰收已成定局

  粮食、猪肉还好吗?

  ——粮食生产稳定,生猪止降回升,需防范潜在风险

  跨过干旱、暖冬、“倒春寒”、病虫害、新冠肺炎疫情几道坎,目前全国大规模小麦机收基本结束,夏粮丰收已成定局。“保粮食安全”是今年“六保”的重要内容。《报告》预计,随着2020年玉米产量增长,将会带动全国粮食产量达到6.7亿吨。

  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报告》显示,我国粮食产量连续5年站稳6.6亿吨台阶,2019年稻谷、小麦和玉米产量分别达到2.10亿吨、1.34亿吨和2.57亿吨,大豆产量同比增长13.5%。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主粮自给率达到98.75%,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将为我国实现全面小康、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支撑。如何进一步巩固粮食生产好形势?

  粮食政策要“稳”字当头。“中央文件对农业讲‘稳’是最多的。对农业政策我们始终要强调一个‘稳’字。”全国政协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陈晓华说,要保证粮食生产基本稳定,首先要保证产业发展目标的基本稳定,不能忽上忽下;第二要保持产业区域布局的基本稳定,才能形成规模,进而形成产业链条和市场布局;最后要保持产业扶持政策的基本稳定,稳定农业生产补贴。

  巩固粮食生产好形势还要不断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到2022年中国要建成10亿亩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在生物技术、装备技术、信息技术、降耗技术等四个方面取得突破,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能。“粮食安全必须高度重视产能建设,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认为。

  “猪粮安天下”,猪肉是近两年除粮食外的农业第二热词。由于非洲猪瘟、超范围禁养等多重因素叠加,2019年末我国生猪存栏同比下降27.5%,全年生猪出栏同比下降21.6%,猪肉产量同比下降21.3%,进口同比增长75%。本次“超级周期”创下了近40年来存栏、出栏和猪肉产量同比降幅的最大值,对居民生活和农民收入影响很大。

  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生猪存栏量环比上升。目前国家从财政、用地、环保等方面共同发力,养殖户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很多地区已经出现“崽猪比活猪价格高”的现象。《报告》预测,2020年生猪市场将延续供不应求态势,全年生猪养殖盈利将保持较高水平。如果不考虑新冠肺炎疫情,生猪产能预计会在今年年底恢复至常年的81.1%,2022年将基本恢复到2017年水平。

  在非洲猪瘟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夹击”下,2020年生猪产能恢复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完成生猪生产目标任务依然艰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提示,完成今年生猪产能恢复的目标任务,要注意防范潜在风险:一是新冠肺炎疫情导致本轮猪周期的下行阶段提前到来,居民对猪肉的消费需求出现下降;二是非洲猪瘟尚未完全消除,在相关疫苗问世前,随时要注意疫情反弹。

  《报告》建议,下一步需要在坚持“两疫”防控的基础上抓好生猪稳产保供工作。支持相关企业加强监督管理,提高能繁母猪繁殖效率,巩固生猪产能恢复的好势头。

  产业有国际竞争力吗?

  ——种地成本上升,技术效应减弱,应分品种制定策略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农产品全球开放程度明显提升,与国际同类农产品的竞争如火如荼。《报告》分析了我国5大类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结果表明,2018年园艺作物的比较优势指数达到1.94,是中国最具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的类别;禽类产品同样具有比较优势,而谷物、油料作物和畜产品的比较优势指数均小于0.8,不具备国际贸易比较优势。

  “整体上看,中国主要农产品竞争力总体下降,特别是2005年以来,我们的竞争力可以说是大幅下降。”中国农科院副院长、《报告》编著委员会主任梅旭荣介绍。“曾经具备比较优势的谷物、油料竞争力已经丧失,园艺和禽类产品还保持着国际竞争力,但是我们对禽类产品竞争力的下降也表示担忧。”

  比较优势缩小意味着我国农产品在参与国际竞争时面临不利地位。据商务部统计数据,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不断扩大,从2005年的14.6亿美元增至2018年的712.8亿美元。为何我国主要农产品竞争力会下降?

  生产成本增加是主要原因。据《报告》统计,2005年后,种子、化肥等各项生产成本出现明显上涨,尤其人工和土地成本上涨迅速。2018年,水稻、小麦和玉米的人工及土地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分别达到57.94%、63.27%、55.55%。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玉米生产的人工成本占全部成本4%左右,土地成本还不到四分之一。

  同时《报告》指出,技术进步对我国农业的贡献程度有所减弱。改革开放40年间,技术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约为78%,但2005年以来,技术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只贡献了10.4%。“不得不承认,2005年后农业科技发展进入了平台期,没有重大技术突破。”梅旭荣说。

  除了成本的升高和技术的减弱,规模经济没有形成也是竞争力弱化的重要原因。叶兴庆认为,当前我国农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也就是三分之一,未来小规模农业的成本还会继续上升,将持续加深农产品国内价格和国际价格倒挂,引发竞争力更加丧失的问题。

  在全球化背景下,农业产业该如何提高自身竞争力?

  《报告》提出,在我国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情况下,应分品种制定主要农产品产业竞争力战略。对谷物,就是要守好“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条战略底线,国际竞争并非是主要目标;对园艺和禽类等具备较强市场化属性的产品,要进一步降本增效,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

  提升农产品竞争力,首先要从科技进步入手。研发投入不足是造成农业技术进步缓慢的主要因素。2016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为2.1%,而农业领域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只有0.76%,明显低于全行业水平。农业科技的社会性、公益性、基础性,决定了相应投入应当稳定地增加。《报告》建议,坚持农业科技优先发展战略,在基础性、公益性科研领域建立稳定可持续的财政投入机制,通过科技进步驱动农业生产率提升,进而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

  走规模化路子是降低生产成本的主要举措。《报告》发现,规模化养殖成本比散养成本低20%,养殖优势更加明显,净利润空间较大。怎么引导小农走规模化的发展路子?“农业服务外包可以引导小农生产走向集聚,延伸农业产业链,释放农业多种功能,实现节本增效。”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姜长云认为,可以通过发展农业服务业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

  “虽然成本上升导致竞争力降低,但人工和土地成本中有不少转化为我国农民的实在收入。因此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我们是以竞争力换取了农民的收入,这是政策充分考虑了公平和效率的结果,为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发挥了‘稳定器’的作用。”梅旭荣说。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该如何发展?

  ——农民收入减少,生产逐步恢复,要持续稳固战略后院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小影响。但与工业和服务业相比,疫情对农业的影响相对较小。《报告》预测,相对于无疫情情况,今年1月23日到3月第一周,我国工业GDP下降近三成,服务业下降24%,而农业GDP下降约16%。但疫情导致农产品消费需求低迷对农业相关产业影响较大,餐饮和住宿业、纺织业GDP下降近四成,食品工业下降27%。2020年农业和农业相关产业GDP增长可能分别为0.5%~1.4%和0.3%~1.1%,低于正常情况下3%和4%的增长率。

  由于疫情影响农业生产,尤其是对相关产业冲击较大,因此给农民就业和收入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据官方统计数字,今年一季度我国农民收入下降4.7%,比城镇居民还低0.8个百分点。《报告》预测,2020年农民收入同比增幅可能仅为1%左右。“工资性收入和农业经营收入占我国农民收入的近80%。一个月的时间,2.9亿农民工约减少收入1.2万亿。”张红宇说。

  疫情之下发展农业产业、保障农民就业越来越得到重视。《报告》研究发现,农业具有显著的乘数效应,农业GDP增加1个单位,全部行业GDP将增加3.4个单位。据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报告》主编著之一韩昕儒博士介绍,2017年全国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7.9%,但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与物流等农业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就达到15.5%。更令人惊叹的是,农业及相关产业容纳了我国36.7%的劳动力就业,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蓄水池”作用。

  除此之外,农业及其相关产业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较小,农业出口占总产出的比重和进口占总需求的比重都小于5%。在全球疫情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守好“三农”战略后院,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将有利于经济恢复和拉动就业,对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打赢疫情防控战十分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怎样把农业基础打得更牢,促进农业产业“压舱石”效应地极大释放?

  首先,政策发力:目前中央出台至少10万个亿的规模性政策,希望这些政策更多支持高标准农田、冷链物流、农业大数据中心等农业新业态建设;

  其次,生产方式变革:农业产业组织方式的调整和变革是下一步的关注点,要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打造本土化、区域化、多中心一体化的农业供应链和食物供应链;

  最后,始终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当前农业产业链的主要价值从生产环节向加工环节、服务环节转移,发展茶叶、园艺等“劳动密集+资本密集+知识密集”型产业,促进农业三产融合并将收益更多地留给农民,解决农民在农业内部就业的问题,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从长期看,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内外部风险越来越多。加强农业产业建设、切实保障农民收入在任何时候都是重中之重。《报告》提出,支持农业及相关产业尤其是餐饮和住宿等受冲击较大的行业恢复发展,采取多种举措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坚持推动科技进步,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才能有效应对更多、更大风险的冲击,让战略后院更加稳固。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高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