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5 13:25:47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2020年第13期 作者:邱芬
近年来,浙江省湖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有关乡村人才振兴决策部署,加大乡村人才培育力度。2019年,湖州出台《关于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意见》,确立了“人才引领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建设行动”的战略地位,全面构建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两进两回”长效机制,着力破解乡村人才引不进来、沉不下去、活不起来的窘境,乡村人才队伍逐步健全。
综合施策,分类开发 破解人力资源要素难题
人员开发实现全覆盖。树立“大人才观”,整体开发利用各类乡村人才。建立由党委领导、部门协作、区县联动、社会参与的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组织领导体系,推动教科文卫体等各行各业社会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培育打造以领军人才、专业精英、乡村创客、能人乡贤、工匠能手“五类”英才为主的湖州特色人才品牌,实现了乡村人力资源开发全覆盖。
政银合作涉及全领域。充分发挥政策资金牵引作用,每年整合全市资金1000万元用于乡村人才培育,全领域制定涵盖项目、用地、金融等方面的人才振兴政策链,覆盖人才“引、育、用、留”各环节。比如支持金融机构设立“乡村创客贷”,对符合条件的乡村人才涉农项目贷款,给予最高500万元的授信额度,可在市强农产业基金、乡村振兴基金中优先安排,解决乡村人才创新创业融资难问题。
机制激励做到全方位。着力打破地域、身份等制度藩篱,健全完善城乡人才流动和竞争激励机制,做好引进、培养、评价、激励、流动“五大机制”文章。即以柔性引才和定向培养为主引进“高精尖缺”人才,以“学历+技能+创业”多方参与教学模式为主提升本土人才知识素养,以职称评审和技能鉴定相结合方式建立人才分类评价体系,以离岗创业、兼职兼薪等形式强化城乡人才合作交流。
以才引才,精准招引 破解乡村招才引智难题
实施“南太湖精英计划”引才工程。紧扣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人才+重大项目”精准招引,对入选“南太湖精英计划”的领军型创业创新团队给予100~600万元资助;创新领军人才长期项目给予60~100万元资助,短期项目10~30万元资助。
实施“乡村振兴领军人才”专项。设立“南太湖本土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乡村振兴领军人才专项,重点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负责人、带头人中遴选支持一批引领带动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乡村服务业、农村电子商务等特色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2019年,全市遴选首批“南太湖特支计划”乡村振兴领军人才16名,每人落实30万元的特殊支持。同时纳入“湖州服务绿卡”服务对象,给予子女入学、医疗保健、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各项待遇。
实施大学生招引工程。实施“万名大学生招引计划”,通过现场招聘、创业教育、补贴示范、跟踪扶持等形式大力引导大学生到乡村就业创业。对创办现代农业企业的大学生给予3年10万元补贴;到现代农业企业就业的,给予3年补贴4.5万元。在浙江、上海、江苏等地高校建立142个大学生来湖就业创业联络站,聘任362名湖州籍在校大学生担任联络员,举办各类涉农高校巡回推介会数十场。
创新模式,立体培育 破解农民能力素质提升难题
建立“机制”,打造“技能型”农民。出台《关于激励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启动实施市农科院农业科技人员体制机制改革,已通过生产经营权转让、合作研发等形式签订科技成果转化协议4项,转化收益105万。开展百名“湖州农民专家”遴选,对在专业工作、技术革新、示范带动等方面具有较高示范带头作用的农村技术人员评聘为“湖州农民专家”,并给予每人每月600元补助。
深化“共建”,打造“学历型”农民。实施湖州农民学院“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项目,开设畜牧、园艺技术、茶叶生产加工、淡水鱼养殖等六个纯农专业,农村行政管理、农业经济管理、乡镇企业管理、观光农业等四个涉农专业,鼓励培育对象以半农半读形式,在家门口就近接受职业学历教育,培养大专学历农民大学生和研究生学历农推硕士,落实农民大学生每人3500元、农推硕士每人1万元的学费补贴支持。
强化“双创”,打造“创业型”农民。实施“乡村创客”培育工程,引导大学生、外出农民工、经商人员、返乡青年等围绕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村电子商务等乡村一二三产业回乡创业兴业。对参加市级及以上政府或人力社保部门主办的创业大赛并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创业大赛一、二、三等奖,并符合条件的涉农创业项目,分别给予最高不超过20万元、15万元的创业示范补贴。
“头雁”引领,筑强基石 破解基层人才队伍建设难题
实施乡村“领头雁”工程。依托村党组织书记“雏雁计划”和“村村都有好青年”选培活动,广泛开展村社书记跟班实训、异地挂职,把优秀乡村人才培养成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大力促进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选树83名市级兴村(治社)导师。每年安排100名左右村“两委”干部,免费参加湖州农民学院在职学历教育;全市已推动333个村“两委”班子至少有1名大学生。
实施“万名贤人回乡计划”。以“名誉村主任”“乡贤参事会”等新社会组织为载体,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技能人才、社工人才等回馈故里、服务乡村,建立“新乡贤名人库”。截至2019年底,全市已培育能人乡贤765名,建成乡贤参事会520多家,实现县镇村三级乡贤组织全覆盖。
深化基层人才定向培养。针对基层农技人才不稳定问题,大力实施“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三定方式,从普通应届高中毕业生中选拔优秀人才,分专业招录至定点农业高校。每年落实20个乡镇事业编制用于大学生基层农技人员定向委培。截至2019年底,全市累计定向培养基层农技人员34人。深化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科技特派员携带科技项目进驻乡村,对任期内实施的科技项目,个人项目每个资助额度为4万元,团队项目每个资助额度8万元。目前,全市派驻乡村科技特派员62人。
搭建载体,优化环境 破解乡村发展空间难题
创新农业“标准地”政策,厚植人才发展空间。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了农业标准地政策,每年安排一定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乡村振兴人才创新创业需求。
积极创建众创空间,提升创业载体能级。以市校合作、地校合作形式整合力量,鼓励涉农高校院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共建共享,建立“技术联盟+产业联盟+创业联盟”的创业创新共同体。目前,全市创建市级以上“星创天地”36个,涌现出“吴兴区玲珑湾星创天地”等国家级“星创天地”8个、“康源创业驿站”等省级“星创天地”12个。深化与浙大市校合作,依托“1+1+N”产业联盟共建特种水产、家禽、桑茶果等湖州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研究院6家,引导省级联盟专家教授参与产业发展规划,提供政府政策咨询、企业技术指导。
全力推进科技进乡村,优化外部服务环境。实施“百名专家驻百村服务”工程,建立“首席专家”结对帮扶制度,推动省级高校院所专家下乡联村开展规划、产业、技术等指导服务,协助支持当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主体创新创业。每位首席专家每人每年给予5万元津贴,连享3年。全面构建以“浙江大学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农技服务组织为主平台,产业联盟专家为主要技术成果持有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要入股对象,签订合作协议为主要形式的利益联结新机制。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