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调查

回乡调研 | 关于乡镇农业农村服务机构问题的思考

2020-06-09 09:47:04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龚一飞

  今年春节期间,针对农业农村基层体系有关问题,笔者于腊月廿九下午,到老家——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五接镇的农业服务中心进行了调研。通过与服务中心同志聊天,结合本职工作进行了一些思考。

  服务机构基本情况

  五接镇地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位于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西部,面积约80平方公里,人口4万人左右,辖8个行政村和2个居委会。全镇以纺织新材料、船舶及钢结构、枪瞄等为主导产业,农业产业所占比重很小。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现有耕地面积约2.5万亩,其中规模化流转面积约1.6万亩,主要是稻麦两熟种植,辅以一定的油菜、大豆等油作种植。

  五接镇农业农村服务机构有两个,一个是农业服务中心,一个是畜牧兽医站。据五接镇副镇长、农业服务中心主任赵楠介绍,农业服务中心是综合设站,由原农技站、农机站、农经站、水利站等站所整合而成,实行镇政府和区业务主管部门双重管理,以镇政府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现有事业编制9名,设有农经(3名编制)、农技和绿化(3名编制)、水产渔政(1名编制)、农机(1名编制)及其他(1名编制)等岗位;畜牧兽医站单独设置,管理体制与农业服务中心相似,现有事业编制2名。同时,农业服务中心和畜牧兽医站对外又是以“合署办公”的形式开展工作。

  走访中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目前镇里所有的事业单位,包括农业服务中心、畜牧兽医站以及企业服务中心、社会事业中心、建设服务中心,全部入驻镇便民服务中心(大厅),所有岗位均以半开放形式对外办公。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李艳梅说,这有两方面好处,一是更加便于服务农民,他们有什么事情或者问题,可以直接到窗口找农技人员办理或咨询,如有必要还可以约定时间去田间指导,解决了以往“门难找”的问题,打通了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二是通过在“阳光”下办公,让农技人员自觉接受服务对象监督,推动他们进一步转变作风,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为农服务上。

  存在的问题

  任务愈加繁重,工作质量有待提升。乡镇综合设站,实现了人员精简和力量统筹,但近年来特别是本轮机构改革后,随着农业农村部门一系列新增职责任务的履行,乡镇农业农村服务机构的落实任务越来越重。据李艳梅反映,农业服务中心一方面要日常对接落实上级业务指导部门近30个科室、站所安排布置的任务,另一方面还要经常参与全镇的中心工作,有时候实在太忙,很难做到效率和质量兼顾。此外,对于这次机构改革调整到农业农村部门的农村宅基地改革与管理工作,在乡镇一级如何落实的问题,赵楠副镇长表示,这项任务很重,如果今后明确由农业服务中心承担,由于没经验、没基础,缺技术、缺抓手,感到压力很大,必须加快补齐专业人员缺乏、知识储备有限、监管手段缺失等短板,才能真正把宅基地工作“扛起来”。

  工作力量不足,服务能力有待增强。工作力量不足主要体现在“量”和“质”两个方面。首先是“量”不够。农业服务中心和畜牧兽医站共核定11名编制,但目前空编3名。而在编8人中,又有1人长期在镇里重点项目办借用,实际只有7人在岗,人手不足成为常态。其次是“质”不高。在岗7人中,专业结构相对集中,有4人是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出身,但对于老家近年来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所亟需的设施园艺、特种养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专业人员则比较匮乏。同时新鲜力量补充也不够及时,目前尚无一名“90后”。赵楠说,前几年通过“三支一扶”项目好不容易进了一名专业对口的大学生,结果今年又考走了。

  激励保障缺乏,工作动力有待激发。首先是经费保障不到位。目前情况是“有钱养兵没钱打仗”,限制了服务工作开展。赵楠说,基层农技人员下乡没有交通补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导致农技服务最后0.5公里还没有完全打通。其次是职业发展空间受限。主要还是职称晋升难,聘上相应岗位更难,有人难免出现“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李艳梅说,乡镇农技员最看重的就是专业技术职务,但由于评职称难,目前农业服务中心只有1人获评高级职称资格。

  思考和建议

  乡镇农业农村服务机构建在农业农村一线,直接面对农民群众,是落实“三农”政策、推动乡村振兴的前沿阵地。适应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这支机构作用发挥至关重要。为此,针对走访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镇农业农村服务机构承担着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村经营管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众多职责任务。要有效落实好这些任务,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健全机构设置。其中,对于单独建站的,应积极争取支持,保持相对稳定;对于综合设站的,应结合当地农业产业实际,既可实行“大综合”方式,将相关站所全部整合到一个站,也可探索老家“小综合”方式,将部分站所整合、个别站所保留。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就是要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最大限度激发乡镇农业农村服务机构效能。当前,乡镇农业农村服务机构管理体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乡管为主、县里指导”,另一种是“三权归县、服务在乡”。个人认为,对于实行第一种管理体制的县乡,县级农业农村部门应积极争取县级党委政府支持,探索依法建立乡镇政府农业农村职责清单,进一步压实属地责任,强化对乡镇政府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推动乡镇政府更加重视乡镇农业农村服务机构建设,加强力量配备和投入保障。对于实行第二种管理体制的县乡,应进一步明确乡镇农业农村服务机构和乡镇政府相关机构的职责边界,健全制度化协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推动提升履职能力。要进一步推动编制资源向乡镇倾斜,鼓励各地创新采取编制“县管乡用”等方式,不断充实乡镇农业农村服务机构力量配备。进一步优化基层专业技术岗位结构,适当增加高级岗位,对核定给乡镇的高级岗位可探索由县级业务主管部门统筹安排、动态调整,进一步激发乡镇农技人员履职动力。结合深化农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县乡农技人员职称评审条件,创新采取“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等方式,激励他们在基层扎根服务。全面推进公开招聘和人员聘用制度,选拔符合岗位职责的专业人员到岗工作。推动落实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特别是对于承担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宅基地和集体资产管理工作的基层专业人员,应尽快实行系统轮训。此外,要进一步强化经费保障,推动将基层农技服务、农经管理等相关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时足额拨付,保障工作有效开展。

  构建融合服务体系。特别是对于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等,应针对农业规模化发展与小农户经营长期共存的现实情况,科学界定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与经营性社会化服务的范围。在发挥基层农技推广等部门主导作用的同时,通过承担项目、购买服务、定向委托等方式,支持引导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农民合作社、涉农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相关技术推广服务。同时,还应注重引导广大农资营销点规范发挥作用,充分利用他们遍布城乡、贴近农民的优势,更好助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服务。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人事司)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高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