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6 10:05:07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冯丹萌
1月19日,坐落在陕北黄河沿岸的宜川县壶口镇昝家山村较往常显得格外热闹。春节将至,村民自发组成表演队,在阵阵鼓声和爽朗的陕北民歌中抒发着他们一年来的收获和感慨,滔滔的黄河水呼啸而过,像是欣慰的回应,也像是母亲般的叮嘱,更像是对这个村庄摆脱贫困、走向振兴的保驾护航。
黄土高坡,贫穷生根
昝家山行政村辖昝家山、上岭、兰家庄、姚家、石枣塬5个自然村,全村共304户925人,总耕地面积8296亩。该村地处氟水区,交通闭塞,90%的耕地已退耕,自然条件的约束使这个村子常年面临贫困问题。在村里常常流传着一条顺口溜:“种地靠的是老天,吆着毛驴下沟滩;吃的全是含氟水,牙黑还是罗圈腿”。地全是沟滩地,天一旱就要吃西北风,吃的水导致很多村民不到10岁就一口黄牙,年纪稍大就罗圈,姑娘长得再俊俏一口黄牙就吓到了婆家。
村里共有贫困户44户143人,村民收入主要靠退耕还林补贴和外出打工,生产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人均纯收入仅有2000元左右。由于地理位置的偏僻和闭塞,这里的村民思想观念较为保守,外出务工人员少,自主性发展意识薄弱,长期的保守生产生活方式制约了当地的发展。2013年,昝家山村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村。
易地搬迁,勇拔穷根
2014年4月,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引导下,昝家山村结合现实的自然条件困境,组织村民通过移民搬迁工程终于迈出了下山的步子,搬迁至距离壶口瀑布6公里处,住上了二层小楼房,从此昝家山村的命运开始转变。
搬迁后的昝家山村靠近壶口瀑布景区,如今随着旅游热度的持续增长和青兰高速的通车,客流量逐年增长至现在的每年200万人次。这无疑是昝家山实现变化的宝贵机遇。
调整产业结构,打造旅游专业村。对于昝家山村来说,解决老百姓的收入来源是易地搬迁后面临的重要问题。搬迁后的地方虽然交通好、具有旅游资源优势,但是耕地面积少,农业发展受限。因此要彻底摆脱贫困,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开辟新的发展方向。2014年完成搬迁后,2015年壶口镇因地制宜,提出了“党建+旅游+扶贫”的思路,把昝家山村明确为旅游扶贫示范村,把旅游服务业作为全村优先发展产业,引导从经营餐饮、开办旅馆起步,不断向休闲度假村方向发展。昝家山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旅游专业村建设,通过打造景区农家乐、民宿等配套服务,大大增加村民的第三产业收入。据统计,全村开业运营餐饮、住宿为一体农家乐20家,就业35人,平均每户每月可实现经济纯收入1.5万元;另有单独经营住宿23家,就业23人,月均收入7000元。
发挥特色产业,拓宽增收渠道。2014年前,由于地处偏僻,物流成本高,昝家山村的苹果、花椒等农产品很难获取收益。随着旅游时代的到来,苹果、梨子等农产品的成熟季节与旅游旺季“不期而遇”,一些村民尝试着在马路边摆起农产品小摊,效果却出其意料的好。很多游客对这些土特产赞不绝口,这是昝家山村民最早一次感受母亲河带来的恩惠,这也让昝家山村民第一次体会到走下山后,外面的世界不仅仅是靠天吃饭的无奈,而且充满了更多的可能性。尝到了“甜头”后,每到旅游旺季,妇女老人都拿着自家的农特产去高速路旁、景点附近、农家乐民宿边摆摊叫卖。为了吸引游客,有些年纪大的果农还把自家果子切成块给游客品尝。他们学年轻人打印支付二维码放到小摊旁,并主动邀请游客添加微信,说着“可以包邮给您”……黄河的水像时代的齿轮一样永不停息,也推着昝家山村民从闭关保守向主动争取,从闭塞落后向现代化一步步迈进。
挖掘黄河精神,创新文旅融合。壶口斗鼓是陕北地区传统民间艺术。因为邻近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昝家山村成立“壶口镇民间斗鼓协会”,对全村贫困户提供全开放式、优先演出的斗鼓机会,不但增加了贫困户收入,而且能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通过平时演出,个人年收入增加3000~4000元。村里把斗鼓、陕北民歌、秧歌等传统文化表演,融入农家大院的经营中,让游客感受到地地道道的陕北风情的同时,拓宽了旅游收入,实现了文旅的有机结合。
能人带动,发挥辐射效应。为了带动群众发展旅游服务业,村党支部书记兰天刚这个领头人开始拿实事儿引导村民:“大家看不到现金,看不到眼前红利,都是很难动弹,没有积极性,要抢先机,别让咱这块宝地都给了别人做生意,我们吃人家吃剩的馍渣渣。”通过商议,村里成立了黄瀑人家合作社,运用村集体的20间门面发展餐饮农家乐,第一年就小挣了16万元。村里的群众看到效果后,所有有门面的家户都被带动开起了农家乐。合作社带头示范,加强对社员的行业培训,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引领昝家山走出了一条以餐饮、住宿为主的旅游服务业发展之路。全村通过发展旅游服务业,直接带动当地群众就业65人。
电商当道,创新销售渠道。随着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应用,昝家山村村民也积极追随“潮流”。利用景点游客人流量大的便利,吸收一批线上顾客,通过微信、抖音、快手等销售媒介,大大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目前,昝家山村旅游服务业快速发展,旅游专业村形象正逐步树立。2018年全村旅游服务业综合收入突破10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2万元,基本实现全面脱贫。
黄河沿岸,落地生花
脱贫之后,昝家山村的发展之路并未停止,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昝家山村借助壶口瀑布景区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继续挖深做强,依靠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使村子得到内在力量的再一次飞跃。
用好集体经济,建立资产载体。要想继续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就必须要从村集体经济发展上下功夫。依靠壶口瀑布的旅游资源,结合陕北民俗文化特点,昝家山村成立了“壶口黄瀑人家农家乐合作社”和“壶口古镇风情合作社”,用以聚集、承载全村集体经济资产,为资金、物资、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的整合打捆提供载体,吸收各类生产发展资金、扶持资金,确保资产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壮大。
积极宣传引导,实行折股量化。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全村党员干部对村民挨家挨户调研走访,深入交谈,在征得村民同意的基础上,经支委会研究决定,将全村所有集体资产集中到合作社。今后上级贫困扶持资金不再以任何形式分配,留作合作社的资本金,实行动态管理,把每人应分配的扶贫资金折股量化,做成股权向每个贫困群众配股,贫困群众享有股权和实际收益权。村党支部加强对折股量化和配股工作的领导和监督,确保分配方案公正公平,资金使用公开透明。
整合集体资产,进行承包经营。昝家山村以合作社为主体,整合村内集体固定资产,将村集体资产20间门面房以及1万余平方米的停车场,以入股方式加入“壶口黄瀑人家农家乐合作社”。利用新闻媒介进行招商引资,选取有实力的商户进行承包经营,收益纳入集体收入。在村党支部的协调下,由驻村干部、群众代表等组成工作组,开展“诚信经营示范点”评比工作,促使各合作社、农家乐良性互动、有序竞争,推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截至目前,昝家山村集体资产总额达369.71万元,其中净资产总额为369.71万元,集体土地总面积为40590.75亩,其中承包地为33890.87亩。
通过几年的努力、突破和创新,昝家山村早已改头换面,从县里最贫困的村跻身到各个村效仿学习的现货样板。在邻近村看来,昝家山村已经迈上了实现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