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7 11:20:05 来源:新华社 作者:记者孙波 刘书云 张斌
冰雪消融,奔腾的黄河流经陕西省大荔县,在这里形成宽宽的河滩。春意暖暖,距离黄河岸边7公里的安仁镇小坡村,65岁的村支书薛安全总爱到大棚里查看冬枣长势。
由于河滩里多是盐碱地,只长荒草不长庄稼,长期以来,这个地处黄河滩边的村庄跟周边的村庄一样,都是穷得叮当响的村子。经过20多年的探索创新,他们一步步爬坡过坎,最终蜕变为远近闻名的“亿元村”。
万亩盐碱地长出“金蛋蛋”
暖阳下,站在小坡村高处向东眺望,黄河滩地里万亩大棚铺向天际。大棚里,枣树抽芽儿了,新枝嫩叶长得正旺。“今年上市会更早些,再过俩月就能成熟,开市价好了每斤能到上百元。”薛安全说。
尽管现在的生活比枣甜,但村里上了年纪的人都记得曾经的“苦涩”。过去有顺口溜这样说:“老远看,水一片;近一看,全是碱。种啥啥不长,群众真恓惶 。”村里老人回忆,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村4000多口人守着万亩盐碱地过着穷日子,有客商来村想租地种,善良的村民们劝说,“我们这地,五元一亩没人要,种一葫芦收不了半瓢”,吓得客商掉头跑了。
1998年,33岁的薛安全当选村主任。如何让万亩盐碱地能够土里生金成了他和村民们要过的第一道坎。
盐碱地还是老“味道”,但他要做新尝试。粮食种不成,那就改种树。薛安全和村干部们买来速生杨和雪枣试种,结果原本生命力顽强的速生杨没过两年都“咸”死了,从河对岸山西购回的雪枣树居然活了下来。
向盐碱地要效益没那么简单,灌溉是首要问题。村跟前500米以内水质尚好,500米外就是苦水。薛安全和村干部合计,决定从洛河修渠引水灌溉枣田。“东凑西借,最后我们筹措300多万元,修好了3.8公里长的主干渠和另外13条小渠。”薛安全说,在没有一分钱的情况下干成这件事后,村里人给他送了个“薛大胆”的绰号。
喝到“甜水”,枣树长势良好,但是一斤三四毛钱的价格让村民提不起精神。而且每逢九十月份,逢雨易裂的大枣价格更低。后来,村干部去学习,请专家,给枣树搭棚,嫁接价格更好的新品种冬枣。
种枣修渠学技术,逐渐地,小坡村的冬枣成了气候,种植面积以每年1000亩的速度迅猛增长,到2014年,曾经的万亩盐碱地变成了冬枣园。因为品质好,销售旺,亩均收入过万元。随着村民收入提高,村里不但脱了贫,还成了远近闻名的“亿元村”。
链条拉长了 三产融合了
枣树越种越多,产量越来越大。每逢收枣季,看着村民一车车拉着冬枣出去卖,薛安全高兴之余又琢磨起新问题:村民把冬枣摘下来运到地头,客商收货再拉到县城转运,成本高不说,也不利于保鲜,长此以往对产业发展不利。
很快,解决问题的办法跟着出来:把县上唯一的一家物流公司引进村里,在村里建设物流基地和交易市场。没成想,这一招受到客商欢迎,给村民也带来大好处。物流基地和交易市场建成后,这里很快成为周边村镇的农产品集散地。采收时节,载重几十吨的大货车每天来来往往就有几十辆,卖货的,收货的,装卸的,车来人往,好不热闹。人来了要吃要喝,村里的饭馆越开越多,越开越大。
今年42岁的庞青梅就是从那时开始赚得盆满钵满。“2005年我就开饭店,但那时候生意不行。”她说,“物流基地和市场建立后,周围人都来了,高峰期每天接待七八十桌,一天收入几千元,现在我们村有大大小小的餐馆10多家,冬枣采收季就是我们的兴旺季,大家收入都不错。”
随着冬枣产业不断壮大,小坡村先后配套建设了贮藏冷库、交易市场、物流中心和电子商务平台,村里人几乎都被调动起来,包装、运输,还有人做起了冬枣“经纪人”。
废物再利用 环保又安全
随着冬枣面积扩大,种植技术提高,富裕的小坡村又遇到环保难题:上万亩枣树修剪下来的废弃枝条,村民们烧不完,田间地头堆放得到处都是;冬枣大棚薄膜两年一换,换下来的不可降解塑料膜堆积如山,没地儿放又运不走。
产业要壮大,环境也不能受污染。怎么办?这回,他们想到了废物利用,循环发展。他们把废弃的塑料薄膜收集起来,统一交到镇上的农业科技公司,制作成节水灌溉材料,有效地解决了村里的白色污染。村民烧不完的枣树枝条,也被收集起来,以每吨200元到400元的价格,或售卖给附近的生物质发电厂,或统一销售出去做成了食用菌菌袋。
产业兴旺发展,村民变富了;废物利用起来,环境变好了。如今,小坡村人均年收入达到2.4万多元,960多户人就有600多辆小汽车。村里人就又编了新的顺口溜:“站在小坡向东望,小坡一片新气象,万亩冬枣在田间,家家户户十几万。”
大荔县委书记刘莉说,小坡村的发展是大荔实施乡村振兴的缩影。经过多年发展,大荔县设施农业面积占到全县耕地的约三分之一。2019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26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