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调查

苏南农村长出“新集体经济”

2015-12-15 12:14:19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陈刚 王骏勇 聂可

  树绿了、路通了、地平了、家富了、人笑了……近日,半月谈记者在苏南多地农村看到,农村经济繁荣、公共设施完善、农民生活富足、农村社会和谐,一片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喜人景象。

  和美乡村经济为基

  10月21日,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汤角村集宿区广场上,锣鼓阵阵,金龙飞舞。

  汤角村首届“和美乡村”文化节暨第三届“汤角杯”舞龙大赛正在举行,600多名村民集聚在此观看演出。

  集宿区,是当地人熟知的一个地方。为解决在附近工业园区上班的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问题,汤角村建了规范化的集体宿舍区,集宿区由此被叫响。这项占地18亩的新工程自2011年起分批建设,未来几年将成为汤角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这些都是村里的资产,过几年收回投资成本后,老百姓就能分红了。”指着眼前的几幢集宿楼,村党委书记陆向忠对半月谈记者说,新建的宿舍大大改善了前来务工的“新吴江人”的居住条件。

  在汤角村,除了集宿楼,目前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有5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280亩租给企业的建设用地。村里有土地股份合作社和社区股份合作社,相应资产均已量化成股份,并给村民发了股权证。

  地域面积约6平方公里的汤角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从2009年的300多万元逐年提升,去年已突破1000万元,村民分红也从148万元增至330万元。此外,村里还制定了未来几年的发展目标:发展集体经济,改善生态环境,提升道德素质。

  汤角村只是苏南农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的一个侧影。半月谈记者在苏南地区看到,不管是多年来的老典型,还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秀,都呈现出经济繁荣、公共设施完善、农民生活富足、农村邻里和谐的景象。从中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样板,感受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美好前景。

  这一切,与苏南农村“新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密不可分。

  四类模式“集体”探路

  在村口处放眼望去,民房古色古香,一片粉墙黛瓦的江南水乡风貌。对于去年开始的苏式风貌改造,许庄的老百姓开心的是,村里的经济发展了,老百姓得到了更多实惠。

  许庄是吴江区东联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如今,东联村的承包土地流转比例达100%,村级总收入超过1500万元,年底农户分配超过300万元,村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为帮扶困难群众,村里还建立村级公益基金,对村里的贫困学生、患大病村民、孤寡老人等进行专项资助。

  村民的收入和“福利”,直接来源于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近年来,苏南各地充分挖掘自身资源禀赋,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径。江苏省委去年针对苏南集体经济开展的一项调研指出,目前主要形成了资产租赁型、企业股份型、农业开发型、联合发展型4种发展模式。

  东联村的发展模式,正是在苏南地区较为普遍的资产租赁型。“发展依托了当地的优势资源,但不是简单地靠山吃山。”东联村所在的汾湖高新区农经科科长陈轶佩说。实际上,2008年,东联村就通过开发约4000平方米的房产收获了“第一桶金”。此后,集中精力、财力,东联村在城镇商贸区、工业集中区、城乡接合处等地发展高标准物业,先后通过自建和向镇集体资产经营公司购置的方式,才拥有了如今5万多平方米经营性物业。

  企业股份型,主要是苏南一些乡镇企业改制时,集体经济留下了一定股份。如张家港市永联村拥有永联集团25%的股份,江阴市长江村拥有新长江集团25%的股份。这两个村的集体年收入均超过亿元。

  几年前将农户1200亩承包地进行流转后,太仓市东林村组建东林合作农场开展多种经营,实行“大承包、小包干”;由各村组建农地股份合作社,金坛市金城镇对流转土地的农田水利设施实施投资改造,然后再发包、租赁,土地流转费用明显提高,增加的部分归集体所有。这属于农业开发型。

  联合发展型则是相对“高级”的形态,吴中区长桥街道最先进行了探索。2011年5月,由街道集体资产经营公司和7个社区共同出资1亿元,长桥街道组建了长桥集体有限公司,主要投资开发物业项目,目前集体经济总资产达36亿元,村均集体收入约3000万元。

  产权清晰群众得益

  “村里有多少资产,每年有多少收益,准备新建什么项目,年底收益如何分配,都要逐一厘清,相关决议都需要在村民代表大会上通过……”最近几年村庄面貌大变的江阴市山泉村党支部书记李全兴说,村里最大的变化,就是改变了产权不清晰、管理较粗放、群众分享少的状况。

  江苏省委常委、副省长徐鸣说,传统的苏南集体经济,以乡镇企业为主体,产权不清晰,分配不稳定,多数以管理费的形式上缴村级组织,村级收入分配也没有形成制度,“现在的苏南农村‘新集体经济’,普遍进行了制度创新。”

  有一个归属清晰的产权制度,改变了过去说是人人有份其实人人没份的状况。江苏省农委副主任祝保平说,这几年,苏南农村大多进行了股份合作制改革,通过清产核资、股权界定、股份量化,将集体经营性净资产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明确农村集体资产权属关系。目前,苏州近1500个行政村,已成立1000多家社区股份合作社和近400家富民合作社。

  有一条风险小、收益稳的经营路子——基本退出竞争性领域和产业。据记者采访了解,传统的农村集体经济,由乡镇和行政村直接投资办厂并直接经营管理,经营风险大,收益不确定。近年来,苏南农村“新集体经济”发展的主渠道是资本经营、资产资源租赁和承包经营,经营风险小,收益持久且稳定。如在张家港市村级可支配收入中,房屋土地资产租赁收入超过六成。

  有一个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农民得益更多、更直接。江苏省委农工办相关负责人说,传统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直接分享经济收益并不多。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主要实行按股分红和福利分配相结合,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收益状况与成员的利益联系更加紧密。如苏州市规定,村股份合作社每年获得的利润,按照公积金、公益金、社员分红3:3:4的比例进行分配,让社员直接从发展中受益。

  有一套管理民主的运行机制,不再是村干部或少数人说了算。长期从事农村政策研究的三农专家诸纪录说,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中,村民有股份,更加关心集体资产的运行和处置情况,每个村都建立了比较民主的管理机制,村民代表大会成为决策机构,改变了过去集体资产处置、使用由一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的状况。如在太仓市,每个村在每年的1月10日和7月10日固定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村内重大事务。

  依靠改革再出发

  11月2日,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正式公布。明晰集体产权、农村治理“政经分开”,颇受基层关注。

  “明晰村集体产权,江苏已先行先试,并走在全国前列。”诸纪录说,明晰经营性资产,是江苏农村改革的最大亮点,由此催生了新型集体经济的产生,“按中央部署,今后在更大范围明晰农村集体产权,是强农富农的重要途径。”

  在农村治理“政经分开”方面,江苏同样有探索。多地基层干部向半月谈记者表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总体欠缺,村级集体经济正是填补这一缺口的主要力量。

  近年来,苏州和无锡等地试点“政经分开”,明晰公共财政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支出上的责任,明确了绝大部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资金由公共财政负担,而村民自治组织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成人员可交叉任职,但职能和账目必须分开。

  今年7月,无锡市锡山区安镇街道14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所在村村委会“分账管理”,村委会与合作组织完成“切割”,前者履行农村公共事务管理,后者则主要从事经营。两个机构两本账,互不“搭界”,防止村干部参与集体资产经营发生腐败现象。到去年底,江苏村均集体收入达169万元,名列全国前茅,与农村治理“政经分开”改革不无关系。

  江苏省农委主任吴沛良介绍,按照计划,对集体经济实力雄厚、有稳定持续收入的村,要确保年底前完成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对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等,要把改革作为“撤村建居”的前体条件;对集体经济发展较快的村,要做到成熟一个改革一个;对外来人口较多的村,要通过改革固化农民的集体资产权益。

  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强调,在继续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的基础上,积极创新集体经济发展路径,依法规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加大支持力度,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提升治理水平,让农民在农村改革发展中获得更多红利。(半月谈记者 陈刚 王骏勇 聂可)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