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8 13:06:46 来源:新华社 作者:
在离打赢脱贫攻坚战仅有约一年半的时间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进展如何?如何补上深度贫困地区发展的短板?26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扶贫办有关负责人和部分深度贫困地区扶贫干部就上述问题作出解答。
攻坚克难 成绩可喜
凉山州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有深度贫困县11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7万,2013年底贫困发生率是19.8%。“精准扶贫以来,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到2018年年底,全州累计减贫65.9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7.1%。”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副州长向贵瑜说。
哪些地区属于深度贫困地区?在国家层面主要指“三区三州”——“三区”是指西藏、新疆南疆四地州和四省藏区;“三州”是指甘肃的临夏州、四川的凉山州和云南的怒江州。
谈起变化,向贵瑜现场总结了以下最突出的几点:
——人修了路、路改变了人。凉山著名的悬崖村,已经修出了一条钢梯天路,这条天路彻底结束了悬崖村人与世隔绝的历史,让新一代村民实现了与时代同频共振。
——人建了房,房改变了人。凉山州陆续投入了271亿元,建起了10.82万套新房,48.54万贫困人口在这些新房中开始了新生活。
——人融入了文明,文明改变了人。凉山州投入122亿元,建成了各级各类学校1572所,小学教学点1011个,投入22.58亿元,建成3117个“一村一幼”的幼教点。
——人拥有了能力,能力改变了人。凉山州投入38.1亿元,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贫困群众的口袋鼓了,眼界开阔了,思想解放了,脱贫致富的信心愈发坚定了。
凉山巨变。“群众彻底摒弃了安于贫困的心理,树立了自我脱贫的信心和勇气。”向贵瑜说。
2018年,全国334个深度贫困县共减贫480万人,占全国减贫总数的38%。这334个县的贫困发生率比2017年下降了4.9个百分点,比全国下降的速度快了3.2个百分点。“这说明,我们对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政策在持续发挥作用,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力度在加大,成效在显现。”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欧青平说。
整合力量 集中攻坚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成绩的背后,是两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政策举措陆续出台,推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不断向纵深发展:
——强化政策的倾斜保障。2017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从中央统筹来强化资金、政策、人财物各方面的保障。各部门陆续出台了40多个配套性文件,把中央的政策要求进一步实化、细化。
——整合各方面力量,加大集中攻坚力度。2018年到2020年,中央财政对深度贫困地区投入的资金达到2140亿元,其中用于“三区三州”的将近一半,达1050亿元。此外,大力动员社会力量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在由全国工商联推动的“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带动下,现已经有7.64万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4.88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有1000多万贫困人口受益。
在中央的部署下,各深度贫困地区聚焦精准,集中攻坚。山西临县在一个战场上打赢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两个攻坚战。2016年以来,临县组建合作社313个,吸纳农村劳动力1.5万参与造林,其中贫困人口9000多。2016年至2018年,临县三年累计造林99万亩,是“十二五”期间全县造林面积的2.6倍,森林覆盖率由2015年的18.1%提升为2018年的24.5%。
“在实现增绿的同时,贫困人口实现了退耕还林领资金,造林护林拿薪金,生产经营得现金,流转入股挣租金。这两年不仅山增绿了,老百姓增收了,生态环境也在逐步改善,初步实现了增收和增绿、生态和生计的有机统一。”山西省吕梁市临县县委书记张建国说。
产业是脱贫的重要支撑。在资源禀赋差的深度贫困地区,如何选择产业成为关键。“这几年我们充分利用高原的冷凉气候和天然牧草的优势,发展牦牛和青稞产业;充分利用光照优势,大力发展光伏扶贫产业;充分利用青海特有的自然、人文景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民族文化产业。”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局长马丰胜说。
困难仍存 尽锐出战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这两年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但是难度依然很大,困难仍然不少。”欧青平说,334个深度贫困县没有脱贫的贫困人口还有627万,占全国未脱贫人数的近一半,这些地方的脱贫成本比别的地方高,脱贫难度比别的地方更大。
“深度贫困地区经济基础发展比较薄弱,生态环境脆弱,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比较低,内生动力调动起来比较慢。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最大的短板,是最不托底的地方。”欧青平说。
欧青平表示,下一步,将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定信心,坚持目标标准,解决底线任务,巩固提升脱贫质量,加大各方的支持力度,抓好各项政策举措落实,注重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持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以良好的作风去破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贫困地区的老百姓提供更好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