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04 11:20:42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闫起磊
新华社贵阳12月4日 记者闫起磊
贵州是决战贫困的主战场之一。为加快扶贫攻坚,贵州自2012年启动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截至今年上半年已搬迁42万人。
搬迁扶贫效果如何?搬得出,如何稳得住?记者通过深入移民迁出地和安置地,回访移民户进行了调查。
脱贫快,“跳出深山有出路”
贵州2012年5月启动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计划用9年时间,对全省47万户204万人实施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三年来,贵州扶贫生态移民共建设457个安置点,住房10万余套,实施搬迁42万人。
记者跟踪关注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计划乡摆王、摆拉两个深山苗寨的搬迁。2013年初,两寨村民整体搬到榕江县城。两年后,记者回访移民朱乔一家看到,屋内水泥地已换成白亮的地板砖,还新添了不少家具。两年前,搬入城的朱乔一家还没盘算好生活,儿子朱忠诚大学刚毕业正在找工作。
如今,朱忠诚已当上教师,用工资还清了1.8万元国家助学贷款。年近60岁的朱乔也在县城找到工作,每月能挣2000多元。两年前,朱忠诚对记者说,“只要跳出深山就会有出路”,现在他告诉记者,“从我这一代开始全家就摆脱贫困了。”
据贵州省水库和生态移民局会同中介机构抽样调查显示,搬迁移民居住条件普遍改善,户均住房124平方米,略高于原有水平。社会保障有序接转,移民子女全部实现就近入学。移民收入明显增加,2014年人均增收幅度高于全省农村6个百分点。
益生态,促进就地城镇化
贵州八成以上国土和九成以上贫困人口地处武陵山、乌蒙山和滇黔桂石漠化三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就地扶贫成本高,返贫率较高。同时,这些地方又是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人地矛盾突出,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任务艰巨。
记者采访看到,不少地方移民搬迁后,迁出地的人地矛盾得以缓解,移民原有宅基地被复垦或绿化,促进了生态恢复和保护。毕节市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把居住在保护区内的农户作为搬迁对象,鼓励农户拆除旧房,由财政出资统一规划种花草树木恢复生态。
移民搬迁还带动了小城镇发展。记者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瓮安县玉山镇看到,移民安置小区已成为玉山镇核心商业区。瓮安县移民局副局长刘仁志告诉记者,2000多名移民迁入玉山镇后,全镇城镇化率从40%一跃提高到70%,还带动近千人来到镇上做生意、就业。
贵州省水库和生态移民局局长王应政说,依托城镇安置移民,既能让贫困群众享受到均等化公共服务,又能活跃了小城镇经济,加快了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
稳得住,尚需“投入稳增”“就业稳固”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地方扶贫移民向纵深推进过程中,遇到了资金投入难、部分农户自筹资金难以及部分移民稳定难。
一些移民由于缺少劳动技能,在城镇就业存在困难。一些地方对移民迁出地土地、山林资源尚未规划利用,部分移民增收渠道依然狭窄。有的安置点为解决就业给移民房预留了门面房,但由于小城镇市场有限,开店也只能“我买你家酱油,你买我家醋”。
据了解,“十三五”时期,贵州将继续把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作为决战贫困的关键举措。重点在精准上下工夫,更加精准识别搬迁对象、精准确定安置方式、精准实施项目管理,保障移民“搬得出、稳得住”。
部分基层干部认为,要帮助“跳出深山”的移民“落地生根”,需要建立投入稳增和就业稳固的“双稳”长效机制。如采取专项债券或政策性融资方式解决扶贫搬迁投资难。同时,对扶贫移民实行差别化政策,提高建档立卡贫困户补助标准,进一步加强就业培训、帮扶;支持鼓励贫困地区统筹使用城乡住房保障政策安置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