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调查

来自山东农村的调查:农村消费越来越重品质

2019-06-18 11:22:39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核心阅读

  农村消费越来越火:今年一季度,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9.2%,增速高出城镇市场1个百分点,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4.7%,比上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

  在山东平度农村,消费结构在升级,家庭耐用品消费受青睐,农民更加追求品质消费、个性消费,农村消费的巨大潜力持续释放。

  消费结构新亮点

  老家电更新换代,新电器“飞”入农家

  “要说生活有啥变化,电费最能体现。”在平度市大泽山镇三山东头村,曾担任过村会计的刘元九记了37年账:

  “1984年10月28日晚,村里通电。”

  “2008年电费214(元)。”

  “2018年电费652(元)。”

  “从点煤油灯、烧柴火,到现在使气有气、使电有电,家用电器越来越全乎,电费自然就多了。”

  在刘元九家的厨房里,挤着两个大冰柜。“先买了冰箱,瓜果蔬菜塞得满满当当,用得不得劲。换成冰柜,可海货串味,经不住老伴唠叨,再添个大冰柜,智能调节温度,省了不少心。”刘元九说,这几年的变化不小,“大疙瘩”电视换成了液晶彩电,摩托车升级成了电动三轮车,洗衣机成了全自动……

  记者调查发现,在平度农村老家电正更新换代,上档次、功能全、颜值高的产品备受青睐。大泽山镇干部刘进强指着屋顶,“你瞧,家家安上太阳能热水器,洗澡方便。这两年,旱厕基本改成冲水式马桶,不招蚊虫。”

  “新成员”飞进了农家小院。汽车等大件产品成为“新宠”。

  “以前嫌儿子黏在手机上,如今自己也钻进手机里。”家住南村镇西南街村的张吉佳爽朗地笑着,眼角的皱纹堆起来。“手机里面啥都有,每天看天气预报、周边新闻,亲朋好友群里,七嘴八舌聊天,抢发红包。”

  “俺50多岁了,赶上了趟儿,学了不少技能。买菜、缴电费,网上支付;想儿子了,网上视频,不出门干不少事。”最近,老张跑到缴费大厅,开办了流量套餐。“你看镇上这条道,好几家手机专卖店挨着,咱村民的生活真离不开它。”

  南村镇干部崔晓明说,路宽了,村民手里有钱了,时兴买汽车,出门办事、接送孩子上学,时不时还来趟自驾游。一路走来,几乎家家门前都停着汽车。

  “就是!” 张吉佳插话道,“去年俺也买了台车。一开始看中一款‘大众’车,4S店一个月后才有货。俺等不及,跑到隔壁店,换成别克。早上交钱,下午就开回来了。‘坐骑’从面包车升级成小轿车,别提多舒坦了。”

  “农村居民不再重储蓄、轻消费,消费支出噌噌上涨。”平度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刘晓东分析,平度农村市场活跃,农民对家电、汽车、电子类等产品的消费热情高。特别是家电产品、汽车等家庭耐用品消费支出增长速度较快。2018年平度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41.5亿元,比上年增长8%。

  为啥农民消费热情高?“腰包鼓了,花钱底气足了。”刘元九翻开厚厚的“小账本”:1982年全家收入836.54元,2002年收入18117元,2010年收入44988元。到这两年,地里的葡萄和樱桃一年能收入10万元。另外,农民有了更多保障,养老不愁,看病能报销80%。

  农村市场正成为新蓝海。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农民收入连年上新台阶,兜里有钱“愿消费”;社会保障网络织得牢实,农民“敢消费”;农村路电网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民“能消费”。多重积极因素激发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

  消费理念正升级

  从“有啥买啥”到“啥好买啥”,追求品质、个性消费成趋势

  以前有啥买啥,现在啥好买啥。在平度,农村居民消费理念在升级,“菜篮子”“购物车”变得更有质量。

  “邻居从超市搬回两箱香蕉,直夸好吃,我赶紧瞧瞧去。”在南村镇大西头东村,村民辛淑芹挎着菜篮往外赶。

  “到超市买蔬菜水果,图个新鲜,就说花菜和韭菜,打听了一下,是当天从地头批发的。俺时不时买点新花样,换换口味。”辛淑芹说,以前可不敢想,村里的菜摊没几样,还蔫了吧唧,一入冬就惨了,只能顿顿大白菜。

  “有了超市方便多了,吆喝上几个老姐妹,推着购物车,吹着空调,俺还办张会员卡,时不时有优惠。”辛淑芹说。

  大西头东村村支书陈锡民接过话头,“过去吃穿用度,大家追求能省就省、能用就行,现在追求好品质,就连大爷大妈买东西都认牌子啦!”

  走进南村镇的奥邦超市,一溜排开的冷柜里摆放着蛤蜊、扇贝、琵琶虾等海鲜,几位妇女正仔细挑选。精品蔬菜柜里,有机蔬菜“穿”上保鲜膜;日常用品区、服装区里的货架琳琅满目。

  “农村消费者也变挑剔了。”超市经理陶从理体会深刻,“端午期间,超市每天能卖掉500斤粽子,口味涵盖了八宝、花生等,国内几家大牌粽子产品尤其受欢迎。”

  “和城里人一样,现在农民也追求吃‘健康’‘新鲜’、穿‘舒适’‘时尚’、用‘方便’‘质量’,农村消费正在从传统生产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转变。”平度市蔬菜副食品管理中心负责人尹光尧说。

  记者发现,“牌子”“质量”“特色”成了村里人的口头禅。张吉佳去年新家落成,他花了2万多元,选择了全屋定制家具。“整体衣柜、书柜、电视柜都是订的名牌,板材、款式、颜色都是按照俺的想法设计。不仅省心,还能最大限度节省空间。”

  智能化商品受青睐。“最近买了一款电锅,蒸炒煮煎一体化,还能读温度,能更好把握火候,俺家一下子买了两个。”刘元九说。

  “无论是品质消费还是个性消费,都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出现的现象。在不少经济条件好的农村,农民基本摆脱单纯的物质满足,消费理念逐渐与城市居民接轨,消费行为日趋成熟。加上当前优质工业品下乡,农村市场流通畅通,点燃了村民的消费热情。”李国祥说。

  营造清朗市场环境

  补上监管短板,为农民放心消费保驾护航

  农村消费市场火热的同时,也面临成长“烦恼”。

  明村镇一家商店销售假冒青岛啤酒,市场执法人员没收840瓶,罚款1万元。

  南村镇农贸市场上出现一批假冒名牌运动服饰,不少群众投诉……

  平度市市场监管局质量科负责人周文焕明显感觉到,“投诉电话多了”。农村商品质量问题不容忽视,去年平度市场监管局接到农村各类投诉1422件,其中质量类投诉788件,居投诉数量首位。

  “激发农村消费活力,必须坚决对假冒伪劣说不。”刘晓东说,农村市场有特殊性,市场主体点多面广,还有不少流动摊贩,基层监管队伍力量有限,一个乡镇市场监管所两部车、七八人,难以触及各个角落。

  还农村清朗的消费环境,要加快补上监管短板。“瞄准重点区域,针对农民消费习惯,盯住重点时段,比如节假日、婚丧嫁娶、农忙时节等消费集中时段。”刘晓东说。在前不久开展的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行动中,平度市场监管局检查食品生产主体58家,食品经营主体480个,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等各类市场66个,有效地遏制了农村市场乱象。

  “双随机”创新市场监管方式,把食品安全、生产安全、消费安全纳入统一监管链条,针对保健品、食品等开展百日行动……一系列强有力监管手段为农民消费保驾护航。

  专家建议,要帮农民多“补补课”,增强消费维权意识。“洗衣机修了两三次,没使多久又出问题,到专卖店询问,售货员推三阻四,咱拿人家没办法。”仁兆镇农民刘鑫说,“吃一堑长一智,以后可不能买完东西扭头就走,要留好购物小票,有问题也能要个说法。”

  不少农民在采访中表示,遇到质量问题,商家推脱抵赖,三天两头跑,“追回一只鸡,搭上一头牛”,最后只好放弃。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说,作为消费群体里的弱势群体,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消费者的引导,倡导消费前多方了解商品性价比、查验商品外观,购物时保留收银小票;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及时保留证据,向消协等部门投诉。

  “将消费常识、法律法规编成顺口溜,在集贸市场定期宣讲,村民易学易记;在较大的商超设立‘和解室’,让纠纷第一时间化解;约谈市场经营主体,定期集中整治;对于部分经营者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揭露批评,杜绝假冒伪劣商品‘上山下乡’,多措并举守护好风清气正的农村市场。” 刘晓东说。

  《 人民日报 》( 2019年06月14日 18 版)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