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调查

基层供销社生死之间

2015-12-01 19:14:02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作者:王建

  基层社“无资产、无阵地、无人员”的“三无”现象,和“空院子、破房子、烂摊子”的状态,成为当前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现实障碍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建

  只有基层社的“根基茁壮”,才能换来供销合作事业“枝繁叶茂”。然而,《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日前对黑龙江省部分基层供销社调研了解到,大多数基层社发展困难。比如,黑龙江绥滨县下辖9个乡镇,目前仅有5个乡镇有基层供销社,其他4个乡镇基层社已不复存在。

  而在黑龙江萝北县,除了县联社机关有8名工作人员外,下辖乡镇供销系统基本上都处于“无资产、无阵地、无人员”状态。在佳木斯郊区、黑龙江北安市等一些地区,“空院子、破房子、烂摊子”是基层社的普遍写照。

  今年3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要求,加快推进基层社改造,加强对基层社发展的扶持。国家扶持供销合作社的政策要向基层社倾斜,各级联合社资源要更多投向基层社。要按照强化合作、农民参与、为农服务的要求,因地制宜推进基层社改造,逐步办成规范的、以农民社员为主体的合作社,实现农民得实惠、基层社得发展的双赢。这是推动下一步供销合作社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但面对艰巨现实,一些基层社干部和职工对供销事业的信念普遍有怀疑和动摇情绪。“改造难度大,需加大资金倾斜力度。”采访中,相关主管部门官员和专家一致向本刊记者表示,基层社困顿在全国范围内较为普遍,当前“要大力推动将闲置资产盘活,同时加大培训,增强基层社干部的担当、责任意识,破解思想困扰,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快基层供销社的改造。”

  “三无”状态丧失支农功能

  近期,《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和绥滨县供销联社副主任陈立军一起来到连生乡供销社。一排平房中,“连生供销社”的字样依稀可见,但早已破败不堪。房屋墙皮已脱落,窗户被木板钉上,屋顶覆盖了一层铁皮,用当地供销干部的话说,“免费都租不出去”。目前,连生供销社有一名主任和一名会计留守,供销社主任郑殿武说,“现在我的任务就是看护这些破房子和烂院子。”

  相比绥滨县连生乡供销社,有些基层社连资产、人员都没有,为农服务更无从谈起。陈立军告诉本刊记者,绥滨县向阳乡、北山乡等4个乡镇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因为欠银行贷款,资产被抵债,早已名存实亡,“没有了资产,失去了阵地,连个网点、人员都没有了,谈何为农服务。”

  北安市、佳木斯郊区同样不容乐观。本刊记者走访发现,有的基层供销社虽还有资产,但只剩下残垣断壁。佳木斯市郊区连江口供销社主任代传君指着一排空房子说,“那几间房子屋顶都没啦,想当年这排房子是全乡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现在房倒屋塌,成了最破败的地方。”

  本刊记者在调研中还了解到,尽管个别基层社进行了改造,但改造后却没有建立为农服务的体系。2012年绥滨县绥东镇进行小城镇建设,绥东镇供销社占地8000多平方米,以750万元的价格出售。其中500多万元用于原职工的养老统筹,剩下的近200万元买了两个门市房,作为绥东供销社的阵地。目前,这两个门市房出租出去了,一年租金5万元。而这两个门市的经营活动与“三农”无关,一个是鞋帽店、一个是蛋糕店。

  《决定》提出,基层社是供销合作社在县(市、区)以下直接面向农民的综合性经营服务组织,是供销合作社服务“三农”的主要载体。到2020年,把供销合作社系统打造成为与农民联结更紧密、为农服务功能更完备、市场化运行更高效的合作经济组织体系,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成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纽带,切实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一位基层社干部认为,目前看来,现实距离目标甚远。

  “包袱重”压垮基层社改造

  实现广大农民的利益最大化是供销社恒久不变的宗旨,基层供销社作为供销社服务“三农”的主要载体,更应该体现并实践这一重要工作。“现阶段下,基层供销社自保尚难,服务能力的弱化也导致基层供销社无法履行新时期党和政府赋予供销社的使命。”相关主管干部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部分基层供销社发展慢、改革难,有多方面的原因:

  其一,供销职工、干部信念动摇,宗旨淡薄,能力弱化。调研中发现,大部分基层社职工和干部普遍有“改革发展路在何方”的思想波动和疑问,以及对基层社命运的困惑和前途的迷茫。“工作局面被动、犹豫和徘徊,束手无策悲观失望成大流。”佳木斯郊区连江口供销社主任代传君说,“我虽挂着供销社主任名头,实际上就是光杆司令。”

  绥滨县绥东镇供销社主任郭伟说,目前绥东镇供销社基本上与“三农”没有关系了,虽然进行开发,但开发后并没有用于为农服务,找不到为农服务的切入点,仅有留守人员3名,工作就是收租金。

  一些专家和地方干部认为,供销合作社系统一些干部在观念上仍有“等、靠、要”国家政策的思想,仍希望靠某些品类农资的专营守住传统优势,因而导致有些地方供销合作社的工作多年不但没有进步,反而出现了局部的倒退,守摊子、租房子、混日子的现象还存在。

  其二,资金短缺,缺乏项目支持。“最大的困难就是缺钱。”一些基层社干部说,目前基层社经营普遍不景气,使其形象信誉在社员心目中降低,扩股工作已不再可能。在此情况下,只得向其他经营主体或个人出租经营设施获取租赁收入,甚至没有经营,部分基层社债台高筑成为“空壳社”。同时也缺乏项目支持,部分基层供销社只有被动等待,缺少主动作为。

  其三,历史包袱沉重,工资挂账、养老保险交不起、信访压力大也制约基层社的发展。佳木斯市郊区供销社主任王春丰说,基层社实力弱,业务萎缩,“坐吃山空”现象比较突出。目前,佳木斯郊区供销系统共欠1074名职工800多万元的工资,都挂在账上,欠社保局单位统筹部分1000多万元,还有300多名职工没有参保。

  代传君说,目前全乡镇有40多人到了退休年龄退了下来,基层供销社基本上名存实亡,部分退休职工到死都没领过退休金。由于职工攀比以往的改制企业,乡镇基层社原有职工多次到县里上访要求出售资产进行再分配,各种信访问题突出。

  “以前作为供销社职工让无数人羡慕,现在是从天堂跌到了谷底。”63岁的朱文学是佳木斯市郊区连江口供销社的职工,现在和子女一起住,退休3年了都没领过退休金。他表示,基层供销社和上级供销社关系是松散的,链条是断的,有些基层社卖掉了资产,解决了职工养老的难题,但却失去阵地,根本谈不上发展。

  此外,基层供销社人员紧缺也是制约发展的一大问题。现在有的基层供销社已不复存在,有的留守人员年龄已大,工作激情不足。无人可用或有人无法用是基层供销社面临的又一难题。

  基层亟盼盘活“沉睡资源”

  为更好地发挥基层社的作用,专家建议:

  一是恢复“造血”功能,促“死资产”变“活资本”。佳木斯市郊区供销社主任王春丰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基层供销社最大的资源就是闲置资产,对现有基层社有改造计划,但由于上级政府要求改造需整体考虑,纳入乡镇整体开发中,目前改造工作难以开展。基层干部希望,放活政策,对有条件改造的基层社加大支持力度。另外还可采取土地置换的方式,将基层社的资源进行整合,便于利用土地集中的优势建设经营活动场所。

  二是加大培训、吸纳农村能人,破解思想、人员两难题。专家认为,供销合作社内部应通过多渠道,组织多层次的培训,开拓基层供销社负责人的思路和眼界,提高责任和担当意识,积极作为敢于创新,并通过看得见的利益,驱动干部齐心合力创事业。

  佳木斯市供销联社副主任高荣华建议,基层社改造要按合作制原则走市场化的道路,加强基层供销社和农民的利益联结,以农民需要为动力,以农民满意的服务为目标。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彻底摒弃原有的行政化思维和“官本位”思想,广泛吸引优秀人才。

  三是政策、资金要加大向基层社倾斜力度。佳木斯郊区西格木乡供销社主任宋卫国希望,省、市供销系统要把更多的资金、资源投向基层社,以改造提升现有设施网点,通过项目引导、资产入股和资本连接多种方式增强基层社的实力。绥滨县供销社主任刘春福建议,支持符合条件的基层社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工商登记,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注册后的基层社。

  四是基层社改造要积极拥抱“互联网+”。刘春福认为,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有效整合各农民合作组织、社有企业等资源,以精确定位、精准服务、便捷高效为目标,进一步健全组织架构,理顺各组织间的体制机制,从而提升为“三农”服务的综合实力和水平。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