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23 13:23:56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澎湃新闻记者 陈兴王 实习生 朱美仙
科考船向葛洲坝附近中华鲟原来的产卵场驶进。 本文图片均来自 陈兴王
中华鲟连续两年停止自然繁殖后,今年春夏上海长江口出现大批中华鲟幼鱼,数量为往年的数倍,也是10多年来之最。专家推测中华鲟可能找到了新的产卵场。
为此,农业部时隔30年后再次启动中华鲟产卵场科考调查,从今年9月30日至明年3月,近200名科考队员聚集长江葛洲坝至下游安徽安庆1000余公里江段,寻找中华鲟的产卵场,同时进行环境修复和改良,探索新的保护模式。11月份是中华鲟的繁殖季节,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的科学家们,联合组织了一次针对中华鲟产卵场的大型科考。
担任此次科考活动技术组组长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危起伟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虽然有确凿证据表明,2014年中华鲟在长江内已经自然繁殖产卵,但产卵场已经迁移,能否找到还是未知数。
中华鲟起源于1.4亿年前的白垩纪,与恐龙同时期,每年从东海沿长江逆流而上洄游产卵孕育后代,但如今洄游长江产卵的野生中华鲟种群数量现已不超过百尾。
停止繁殖两年,最后一处产卵场消失
科考船与不远处的葛洲坝,这里原是中华鲟仅剩的一处产卵场。
11月19日上午,在湖北宜昌市胭脂坝至葛洲坝长江段,从民间租来的科考船再次驶出码头,向葛洲坝坝体附近可能存在的中华鲟产卵场驶进。科考人员从江底费力拉起捕卵网,网中除了小鱼死虾、垃圾废物,未发现中华鲟幼卵的踪迹。
这片水域,曾是葛洲坝截流之后中华鲟唯一的产卵场所在地。
中华鲟被称为“水中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繁衍生息1.4亿年,是中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也是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1989年中华鲟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97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保护物种,2010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升级为极危级(CR)保护物种。
11月19日,危起伟告诉澎湃新闻,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洄游于长江的中华鲟估计有2000余尾,它们沿长江溯源而上3000公里,至金沙江产卵繁育幼鲟。1981年葛洲坝截流阻断了中华鲟的洄游通道,原本分布于金沙江下游和长江上游600多公里江段16处以上的产卵场都无法再被中华鲟利用。
葛洲坝截流后,中华鲟只能洄游1800公里,在葛洲坝下游约30公里江段5处产卵场自然繁殖。至2012年,产卵场仅剩下葛洲坝坝体附近一处。
2013年和2014年连续两年,研究人员在该产卵场没有监测到中华鲟的自然繁殖活动,这意味着中华鲟最后一处产卵场也消失了。
彼时,危起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预测,“这意味着未来最小的中华鲟可能就是2012年出生的。按照最保守估计,这批2012年的中华鲟最大能活40岁,也就是再过30多年,整个物种就将在自然界消失”。
2003年长江三峡大坝蓄水后长江水温上升,被认为是造成中华鲟产卵活动减少、中断的关键因素。危起伟说,中华鲟产卵活动对水温要求很高,在15.3℃至20.3℃才会产卵。每年6月至7月,成年中华鲟开始洄游,消耗脂肪促进性腺发育,至10月开始产卵。但长江水温上升后,中华鲟的产卵时间延迟至11月。
“冬季水温还是高的”。科考人员11月19日、20日监测,在葛洲坝附近水域水温约20℃,下游石首段约19℃,才刚达到中华鲟产卵的适宜水温。
危起伟认为,由于葛洲坝下游原来的产卵场水温升高,可能中华鲟的产卵场已经有所下移。
截至11月20日,科考调查组通过声纳监测,仅监测到10尾左右从大海洄游长江的中华鲟。“不过这并不代表全部数量,我们还无法监测到全部”。
“这不止是保护一条鱼的问题”
打捞上来的捕卵网,里面除了一些小虾和腐烂的有机物,毫无收获。
水坝造成的生态环境的改变,以及污染、航运和历史上的过度捕杀等诸多因素,导致中华鲟产卵场急剧减少,种群数量不断下降。目前葛洲坝下宜昌江段中华鲟繁殖个体数量已不足百尾。
令人振奋的是,2015年4月至8月,科学家在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监测到为数众多的中华鲟幼鱼,这意味着中华鲟在2013年中断产卵后,2014年又出现自然繁殖活动。
在此背景下,9月28日,农业部以通知的形式发布了《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2015-2030年)》;9月30日,农业部长江办发出了《关于开展中华鲟产卵场调查的通知》,启动本次科考活动。
“这不止是保护一条鱼的问题”,危起伟认为,对中华鲟的保护其实是在保护它的栖息地环境,也就是长江的生态环境。
寻找中华鲟新的产卵场是这次科考活动的重点。湖北宜昌市渔政管理处副处长、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卢林从事中华鲟保护30年,他告诉澎湃新闻,目前,主要通过声纳探测、水下视频监控、捕捞中华鲟鱼卵、解剖食卵鱼等方式,寻找中华鲟在宜昌段的产卵场。
中华鲟鱼卵有绿豆大小,灰黑色,肉眼可以看见。遗憾的是,一个多月来,没有发现中华鲟的产卵活动。捞起的捕卵网里只有一些垃圾废物,小鱼死虾和腐朽的有机物。
对于中华鲟幼鱼的突然激增,是喜是忧科学家们意见不一。
危起伟觉得,幼鲟的大量发现可以说是一线生机,意味着长江中华鲟的自然种群不会很快绝迹。如果中华鲟今年自然繁殖,找到产卵场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果找到新产卵场,下一步将在调查论证后建立新产卵场保护区。
负责湖北石首市长江段的科考工作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成友则显得有些悲观,他觉得中华鲟重新出现自然产卵繁殖,像是“回光返照”,就像“白鳍豚灭绝前,也是突然消失了一年,第二年又出现了,之后就再没有出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