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调查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河北滦平:脱贫攻坚 决战犹酣

2018-09-28 13:26:36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记者 徐运平 张志锋

  

  滦平县依托金山岭长城及周边风景区,发展旅游产业,促进脱贫攻坚。图为秋日金山岭。周万萍摄(人民视觉)

  “迁新居从此告别穷乡僻壤,跟党走旋即迎来温馨小康。”走进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安纯沟门安置区,一排排崭新的住宅楼前,鸡冠花开得正艳,张贴在安置区大门上的一副大红烫金的对联格外醒目。

  9月13日一大早,300多名村民热热闹闹地参加了滦平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交房入住仪式,走出大山的父老乡亲笑逐颜开。按计划,今年10月底前有1975家贫困户先后拿到新房钥匙,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将如期完成。

  地处燕山山脉的滦平,2014年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0853人,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近5年,全县4.2万余人脱贫,目前仍有1.8万多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由原来的23.88%下降到7.07%。

  精准脱贫已进入攻坚期,滦平严格对标现行扶贫标准,精准施策发力。各级干部扑下身子,稳扎稳打,敢啃硬骨头,贫困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扶贫有抓手——

  产业带动出活力,黄土也能生“四金”

  滦平土地贫瘠靠天收,还能“一地生四金”?

  大屯满族乡路南营村的李国志,如今成了承德兴春和农业集团公司的工人。以前,一家五口,两个残疾,家里有6亩玉米地,每亩净收入才200多元,遇到天灾,连种子都收不回。

  “兴春和”来了,“李国志们”的春天也到了。对于“土地生金”,李国志心里算得明白:6亩地租给“兴春和”,每亩一年租金1150元;进园区打工,每月薪金5000元;扶贫贷款入股,一年分红1万元。“这里离家近,打工挣钱和照顾家里,两不耽搁,脱贫全托好政策的福!”李国志今年翻盖了新房,大年初一也舍不得歇歇。

  产业是脱贫攻坚重要抓手,龙头企业一带就活。“兴春和”集中流转路南营村附近土地1900亩,每户年均租金收入3000多元。园区发展特色种植和养殖,一年四季有活干,吸纳贫困户共520多人就业。通过扶贫资金入股分红,每年给贫困户“发红包”420万元。

  “贫困户没项目,扶贫资金分散用,干不成事。”“兴春和”负责人郝玉芬介绍,“我们研发了户企联营‘微型菇房’,贫困户合伙承包赚现金,让贫困户在‘三金’基础上又多‘一金’。”

  穿过蒙蒙细雨,来到大屯满族乡窑沟门村,村头是一片银色的“新厂房”——微型菇房。打开一座菇房的大门,迎面飘来一阵蘑菇清香,小平菇晶莹剔透。贫困户凡立东和另外两个贫困户合伙“买”下一座菇房,每年每户保底收益1万多元。“低风险、赚现钱,打工还有收入,微型菇房就像个小金库!”凡立东说。

  挣钱就这么简单?公司统一建好菇房,提供技术,负责收购。“兴春和”提供担保,每户贷款10万元,三户承包一座菇房。合作社有专人负责日常管理,菇房收益通过合作社还贷。贫困户参与管理,还能采菇。今年7月,“兴春和”在窑沟门村规划建设63座微型菇房,8月底已建成28座。

  产业带动就业,贫困户脱贫不离乡,还解决了生活上的苦恼。

  在金沟屯镇下营子村,致富能人孙士河返乡创业,2014年成立承德久财农牧开发有限公司,建设中草药材产业扶贫示范园,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带动本村和周边共500多户贫困户脱贫。

  昔日荒凉的“韭菜沟”,如今变成百花争艳的“发财沟”。“在家门口干活挣钱,回家能吃上媳妇做的饭,比在外面打工落的钱还多呢。”脱贫户权少维笑着说。

  如今,滦平重点发展药材、蔬菜等五大扶贫产业,覆盖大多数贫困村,全县能干且愿干的贫困劳动力就业率达87%。县里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园区入股分红、资产收益、光伏扶贫、社会保障兜底等四重收益,对贫困户基本实现精准覆盖。

  浇水浇到根——

  走出大山挪穷窝,安居乐业新生活

  滦平地不平,到处是沟沟壑壑,很难就地脱贫。

  山路蜿蜒,沟里“闪”出一个村落。安纯沟门满族乡上瓦房村,38岁的张宇坤家“一脸沧桑”,石头墙,黄泥巴,两间卧室,小厅是厨房,灶火把顶棚熏得乌黑油亮,墙上、窗户上糊着书纸。“我都不记得这房子什么时候盖的。”

  吃水难。过去村里有山泉引流的“自来水”,年久失修,已经废弃。张宇坤和三个邻居合打一口井,轮流用泵抽水吃。

  上学难。女儿上学要到6公里远的地方,和别人拼车接送,每年车费600多元。

  看病难,行路难,增收难,妻子没事做,两人离婚。“要是一辈子窝在沟里,这日子怎么过!”张宇坤低着头说。

  树挪死,人挪活,必须得搬!可搬哪儿去?

  有了房,心里的疙瘩解开了。“8月17日刚分房,走,去看看我的新家!”张宇坤带记者来到乡政府所在集镇,一排排新楼尽现眼前。“三室两厅92平方米,我只交了12000元。”张宇坤一直咧嘴笑,然后认真地说:“我们感谢总书记,感谢党中央,感谢各级党委和政府!现在的政策太好了,总觉得捡了大便宜。”

  挪穷窝,拔穷根。“小区共安置11个村444户贫困户,贫困户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政府给每人补贴57000元,个人自筹只要3000元。”安纯沟门满族乡乡长何明涛说。小区还就近共享乡卫生院、幼儿园和学校,让贫困户安心打工。

  搬出来不容易,接下来怎么生活?县里早有打算:搬得出,能增收,能脱贫,稳得住。上瓦房村的89户贫困户告别“老瓦房”,搬进新楼房。乡里通过招商在附近建起草莓采摘园、生态庄园等,产业园和安置区同步建设,搬迁贫困户拿“三金”,增收有保障。

  农民出沟,项目进川。巴克什营镇古城川村12个自然村,一村一条沟。为实现搬迁扶贫,当地引入一家公司开发生态旅游,四达沟自然村280户农民告别山沟,住进楼房,其中68户是贫困户。

  一次搬迁,改变命运。村里原有4个光棍,最大的老李60岁,搬进新楼后不久就找到另一半。其余三位也搬家、娶媳妇,双喜临门。

  滦平共有7116名贫困人口计划易地搬迁,是河北省扶贫搬迁任务最重的县之一。全县建设18个集中安置点,同步建设产业园,确保户均一人就业。

  “搬迁任务重,眼下累一点,长远有利老百姓。”承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滦平县委书记蔡福浩说,易地搬迁不仅关系这一代人的脱贫,更关系子孙后代的生活改善,有利于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堡垒有力量——

  攻坚克难党旗红,擦亮党徽当先锋

  初秋时分的孙营村蔬菜园区,红红的草莓在绿波里探头探脑,每个大棚门口都竖着一块牌子——“脱贫攻坚党旗红,党员致富先锋岗”,附有上岗党员及其带动贫困户的名字。

  贫困户郭江老来丧子,一度觉得日子没法过。王斌等党员成立合作社后,动员老人把10亩地流转出去,一年稳拿租金10200元。老郭主动到合作社找活干,“党的政策好,也不能等着照顾,我还能干活!”除草、收谷子样样在行的老郭去年挣了1万多元。

  过去的孙营村是附近有名的穷村。一直盼着脱贫的村民们推选退伍后在外做生意的王斌担任村支书。2016年春,由王斌带头,5名党员合伙成立农牧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农业。村里208户贫困户以扶贫资金入股,每年每户分红800元。

  支部带好头,村民有盼头。滦平举起党旗,擦亮党徽,聚合发力,助推脱贫攻坚。

  党旗飘扬十里八乡,群众脱贫有底气。金沟屯镇探索“支部+项目”扶贫模式,在产业一线建立党支部,全镇建立项目党支部7个、产业党小组21个。曾经是“乱村、穷村”的下营子村成立了党总支,下设村党支部和2个企业党支部,村里还有6个党群小组,直接联系服务农户。贫困户熊建华丈夫有病,家里要供两个上学的孩子,日子过得紧巴巴。久财农牧公司在村里建立中药材扶贫产业示范园后,村干部动员她回来打工,每月收入2000多元,“过去靠喝酒浇愁,现在干活都是劲儿。”如今,村里贫困户已全部脱贫。

  党员深入田间地头,干部群众一家亲。走进安纯沟门满族乡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大门右侧是小区管委会临时党支部,墙上是所有支部成员名单和手机号码。2016年5月,该乡11个村启动易地扶贫搬迁,李栅子村是整体推进试点。一些老人有顾虑,村党支部一班人掰开了、揉碎了说,消除大家的后顾之忧。一个月下来,村民一个不落地摁了手印。目前,滦平县各贫困村有6356名党员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引导培育456名党员致富带头人。

  点亮一盏灯,温暖一大片。“把每个农村党组织锻造成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把每一名党员都锤炼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开路先锋,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最终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承德市委书记周仲明一语中的。

  《 人民日报 》( 2018年09月28日 01 版)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汪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