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特稿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访农业部党组成员、人事劳动司司长毕美家

2017-05-09 14:15:22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杨勇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强调,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亟需人才。各级农业部门要强化改革创新,加大工作力度,健全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培养大批农业科研专家、推广人才和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如何把握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如何及时调整农业农村人才工作的方向和重点?如何破除束缚农业农村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本刊记者围绕这一系列问题专访了农业部党组成员、人事劳动司司长毕美家。

  深刻认识新形势,切实增强做好农业农村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记 者: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扶贫和农村“双创”等成为当前“三农”工作的重点,如何把握新形势、理解新变化?

  毕美家:农业农村人才是强农兴农的根本。当前我国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阶段,农业诸要素发生深刻变化,对农业农村人才的要求发生了本质改变。如果不深刻理解这些变化,我们从事农业农村人才工作就没有方向感,也就会缺乏责任感和紧迫感。对于这些“变化”,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认识。

  从发展理念来看,农业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追求的目标变了。过去,农业的目标主要是解决农产品短缺问题,多种地、多打粮,让大家“吃饱”。现在,经过粮食“十二连增”,2016年粮食产量达到12325亿斤;人均占有蔬菜560公斤、水果200公斤、猪肉40公斤、水产品49公斤,远超国际平均水平。吃饱之后,城乡居民的农产品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农业的目标也调整为在促进数量平衡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质量效益,让大家“吃好、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健康”。二是承担的使命变了。以前,满足城乡居民的食物需要、满足工业的原材料需要是农业的主要使命。时代发展到今天,人们对农业生态文化功能的需求日益强烈,农业的功能正在不断拓展。近几年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创意农业、农耕体验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农村日益成为城里人度假的好去处、农村人致富的大平台。三是国际环境变了。以前,主要农产品国内价格低于国际市场。随着国际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主要农产品价格出现倒挂。在国内外价差驱动下,我国农产品进口数量不断增加,2016年进口小麦337.4万吨、大米353.5万吨,同比增长13.5%和5.5%;进口猪肉162.02万吨、牛肉57.98万吨,同比增加108.4%和22.4%。国际市场价格“天花板”严重制约了农业比较效益的提升。四是农业管理方式变了。改革开放前是计划生产,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间还是主要靠行政推动,政府从种管到收,替农民做主,费了很大劲还管不好。现在主要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发挥引导作用。

  从生产力角度来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农业劳动力供求关系颠覆性变化。本世纪初,我们还在考虑如何把农村过剩的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去,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谁也没想到,很快东中西地区相继出现民工荒,甚至农业领域也出现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问题,“谁来种地”已成为现实难题摆在我们面前。二是农业科技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56%。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先进制造与智能控制等领域最新科技正在加速向农业渗透。比如,随着农业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加速应用,通过安装传感器和控制器,可以实现对作物种植、畜禽水产养殖的差别化精确化管理和全程自动化控制,农民搞生产可能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手指一划”就全部搞定了。科技改变了生活,科技正实实在在地改变农业。三是农业机械化改造了传统农业。过去插秧,一个青壮年劳力一天只能插一亩多。现在使用高速插秧机,一天能插50亩左右,在麦稻两熟区,可以在一天之内收了小麦插上稻,做到“早上一片黄,晚上一片绿”。目前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5%,水稻种植、玉米收获机械化率分别超过45%和67%,标志着农业生产方式已由千百年来依靠人力畜力为主转为依靠机械作业为主,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正在成为历史。四是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本质变化。“十二五”期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50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8亿亩;完成4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到“十三五”末将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完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全国现有20.26亿亩农田中,50%以上可以实现人工灌溉,其中80%的小麦和90%的水稻都可以实现旱涝保收,标志着中国农业千百年来靠天吃饭的状况已经有了本质上的改变。

  从生产关系角度来看,农业经营管理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方兴未艾。家庭承包责任制把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分开,是一次重大制度创新,调动了亿万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解决了吃饭问题。现阶段,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把土地承包经营权作进一步细分,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这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制度创新。随着这项改革的深化,我国农业农村的面貌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二是经营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过去我们靠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解决了吃饭问题,这很难得。但小规模分散经营搞现代农业难度很大,现在出现了土地托管、土地入股、联耕联种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2016年十佳农民中陕西西安的薛拓,就是土地托管的典型。他2004年流转土地种粮,2008年开始搞土地托管经营,目前每年土地托管面积保持在3万亩以上。当然,规模不是越大越好,我国小农户也将长期存在,要因地制宜,以农户为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三是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变革。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量涌现,给传统农业注入了生机活力。目前全国共有280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4.4%的农户加入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同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快速推进,像小麦跨区机收、农机合作社代耕土地、“托牛所”、病虫害统防统治等,都是比较好的社会化服务模式。

  总之,农业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这种变化,还按照以前农业的样子来谋划我们的农业农村人才工作,那就会落后于形势,就是刻舟求剑,甚至南辕北辙。我们必须清醒认识这些深刻变化,把准时代的脉搏,调整农业农村人才工作的方向,做到与时代同频共振。

  准确把握新任务,扎实推进农业农村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记 者:增强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竞争不仅是人才能力的比拼,更是人才体制机制的较量,农业部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有哪些打算?

  毕美家:体制机制顺,则人才聚、事业兴;体制机制不顺,人才的作用难以发挥,集聚的人才也会流失。去年2月,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对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5月召开了学习贯彻《意见》座谈会,会前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我认为,破除束缚农业农村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当前应在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一要构建科学高效的农业农村人才管理体制。一是完善农业农村人才工作格局。要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领导下,推动形成农业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支持配合,全系统协调联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农村人才工作格局。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强化“第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意识,落实“管行业就要管行业人才”的理念。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投入机制,共同加强人才培养。二是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要充分尊重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评价和使用上的主体地位,让“一线听得见炮声”的人决策。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下大决心放掉管不好、不该管的事项,凡是用人单位可以自己决定的事情都应当由用人单位决定。当然,放权不是放任,要做到放权、监管和服务相结合,把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这篇文章做实做好。三是纠正人才管理中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落实中央关于科研院所领导人员兼职管理、出国(境)、成果转化取酬等方面的规定,防止简单套用党政领导干部管理办法管理科研院所领导人员和专业人才,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讲,“不要动辄用行政化的‘参公管理’约束科学家”。

  二要健全农业农村人才培养支持机制。一是健全以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支持机制。这是中央明确由农业部牵头落实的任务。在前不久结束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这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要组织实施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强化能力素质培训、生产经营服务、产业政策扶持等,帮助职业农民在农业现代化生动实践中快速成长。要加快研究出台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清单,把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与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挂起钩来。要继续完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机制,把培训内容与培训基地的教学资源特色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二是健全符合创新规律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支持机制。农业科研周期长,需要长期稳定的支持。要注重发挥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农科院创新工程等的作用,稳定支持重点领域人才潜心开展学术研究。要加大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力度,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农业人才专项。要继续发挥好产业技术体系、行业重大专项等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支持人才在创新实践中成才。要发挥“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资助项目等的作用,为青年人才茁壮成长搭建平台。要探索基层农技人员继续教育模式,解决好知识更新跟不上需要的难题。三是健全以用为本的农业技能人才培养支持机制。提前谋划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公布后农业行业职业资格管理事宜,探索建立农业行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要加大家庭农场主、农业职业经理人、农村电子商务师等新职业开发力度,为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保驾护航。

  三要推进农业农村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农业农村人才评价机制改革,要坚持“两统两分”。“两统”,指的是对德的考核、对服务产业发展进行统一要求。统一考核德,就是无论什么人才,评价时都要把德的考核放在首位。统一要求服务产业发展,指农业农村人才作为产业人才,无论是科研推广人才还是农村实用人才,都必须要求他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在服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农民增收中建功立业。“两分”,就是分类和分级评价。分类,是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尺子量。对科研人员有对科研人员的尺子,对农民有对农民的尺子;科研人员内部,从事基础研究的可以看论文的水平,从事应用研究的就不能光看论文,而要看促进产业发展的效果。分级,是指中央部门、省市县各级人员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他们不同的职责提出不同的要求,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当前,要抓好农业科研机构和人员分类评价试点,推动建立针对不同科研活动、不同科技岗位的分类评价制度。

  四要完善人才创新创业激励保障机制。让作出贡献的人有成就感、获得感,“名利双收”。一是完善科技人才创新激励机制。按照扩大种业人才发展和科研成果权益改革试点、深入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细则等相关要求,让科研人员合法合规享受成果权益,让创新人才得到合理回报。要在绩效工资改革中,充分体现一流贡献、一流报酬,用好的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要研究建立农技人员合理取酬的新机制,让农技人员留得住、有积极性。二是完善人才遴选资助和表彰奖励制度。近年来,我们陆续实施了“全国十佳农民”“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等资助项目,开展了“中华农业英才奖”“全国农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等表彰活动,传播了重视农业、尊重人才的正能量。今后要继续深挖资源,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到农业农村人才培养中来。三是注重对人才工作的宣传。要坚持干说并重,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各种手段,大力宣传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和部署,广泛传播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好经验、好做法,集中推出一批好典型、好榜样,在全社会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贯彻落实新要求,扎实做好今年农业农村人才重点工作

  记 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今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农业部在推进农业农村人才工作创新发展上有哪些新举措?

  毕美家: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农业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农业农村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农业科技人才培养评价激励机制日趋完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扶持机制日益健全,农业职业技能开发结构稳步调整,农业农村人才工作格局日臻成熟,推动了人才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环境不断改善、效能不断提升。今年农业部已经印发了农业农村人才工作要点,主要是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人才工作论述摘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思想深刻、要求明确,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我们将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把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人才工作论述摘编》作为今年农业农村人才工作的主线,并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结合实际推动工作,抓好农业农村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各项任务的贯彻落实。

  二是推进农业系列职称制度改革。去年底,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前不久,人社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职称改革工作进行了部署,明确要求3年内完成农业等系列职称改革工作。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完善农业系列专业设置,另一方面做好农业系列正高级设置与现行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制度的衔接。

  三是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今年示范培训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培训学员全部面向贫困地区遴选。我们将根据这一变化,精准做好学员选调、师资遴选、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基础性工作,并开展农民培训优秀教材遴选推介活动,组织编写一批实用型新教材。

  四是抓好产业精准扶贫的人才支撑。实施贫困地区“扶智行动”,重点是启动定点扶贫联系地区产业发展带头人三年轮训计划,针对武陵山区、贵州毕节、四川阿坝、大兴安岭南麓等地,每年遴选3500名产业发展带头人,三年共培训约1万人。此外,还将根据定点扶贫联系地区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组织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开展“基层行”活动,帮助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

  五是开展农业农村人才表彰资助工作。今年农业部将联合人社部开展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评选表彰活动。我们将在人选推荐过程中坚持面向基层,统筹行业平衡,严格评选标准,严肃工作纪律,确保推荐出来的人经得起检验。同时,继续实施“全国十佳农民”和“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遴选。这几年,“双十佳”品牌可以说是越叫越响。我们将再接再厉,真正把扎根基层、业绩显著、事迹突出、群众广泛认可的优秀农民和农技员选出来,给全国农民和农技人员树立可学可鉴的标杆,努力提升农业农村人才美誉度。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