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特稿

合作促脱贫

——对十八洞村依托合作社精准扶贫的调查与思考

2016-09-14 10:44:10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湖南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湖南省农业委员会主任 刘宗林

  湖南湘西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辖4个自然村落,6个村民小组,农户225户939人,总面积14162亩,耕地面积817亩,人均耕地面积仅0.83亩。三年前的十八洞村是武陵山区一个穷得叮当响的苗寨,有136户贫困户、542名贫困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近60%,2013年人均收入仅1668元,为当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7%。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该村考察后,该村两委切实落实习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思想,在积极争取多方支持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创新扶贫方式,组织带领村民互助合作,创办起多个产业合作社,发展种植、养殖等特色产业实施精准扶贫。短短三年时间,这个昔日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萧条穷村,变成了今天如诗如画的美丽苗家山寨,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3580元,比2013年增加1912元,增幅达115%,凸现了合作社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为全国提供了鲜活的十八洞村合作精准扶贫经验。

  主要做法

  因地制宜,创办多产业合作社。十八洞村人均耕地少,一般家庭人口5人左右,主要劳动力只有1~2人,以劳力和畜力投入为主,农户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甚至直接撂荒。2013年,十八洞村人均收入不到1700元,不少人家除了电灯,就没有别的电器。村支两委根据习总书记“精准扶贫”的指示,引导村里能人创办了养猪、养牛、养羊、猕猴桃、油茶、辣木树等种养类专业合作社,同时,组织留守妇女成立了苗绣合作社,生产苗绣逾万件,有了较为稳定的收入。目前,全村共成立了7个专业合作社,在群众自评精准识别贫困户的基础上,对贫困人口实现了全员覆盖,有效地为贫困户成员提供农资、技术和销售服务,大大提高贫困户的生产效益。据调查,2015年十八洞村贫困人口人均增加1150元中,合作社产生的收益达920元,贡献率超过80%。针对习总书记考察该村后前来参观学习和旅游人数日益增多的情况,拟组建一个乡村旅游合作社,对餐饮、住宿等实行统一管理,打造十八洞村乡村旅游品牌。同时,拟将现有7个合作社联合起来,组建一个联合社,更好实现大规模购销,节约交易成本和费用,解决单个合作社一家难解决的问题,满足成员对服务的多样化需求。

  突破地域限制,联手打造合作社基地。十八洞村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一亩,地无三尺平,田地多为“斗笠丘”,村支两委针对地少且高度分散,无法形成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等问题,转变思路,提出“跳出十八洞,发展十八洞”理念,由本村金梅猕猴桃专业合作社与花垣县苗汉子野生蔬菜专业合作社合作,在20公里外的花垣城关镇道二片区流转土地1000亩,创办合作社猕猴桃产业基地。同时,安排贫困户到产业基地做工,让贫困人口获取一定劳动收入。通过这种产业扶贫,不仅促进了其他村的土地流转,而且还较好地解决了本村地少,发展产业先天不足的问题。

  创新扶贫资金使用模式,让贫困户变股东。多年来,扶贫资金按照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两项制度”要求分发到户到人,只能解决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谈不上发展产业,年年“输血”,不仅没有让贫困户强身健体,反而使一批人产生依赖思想。为此,十八洞村与花垣县苗汉子野生蔬菜专业合作社合作,由苗汉子合作社出资306万,控股51%,村集体经济组织出资71.85万元,控股12%,非贫困户政策扶持资金入股59.55万元占9.9%股份,贫困户人口542人按照政策享受的扶持资金共计162.6万元(每人3000元)入股合作社,控股27.1%,贫困户全部成了合作社项目基地的股东。这样,把分散的资金汇集起来形成一定规模,做大蛋糕,实现了从抢救式“输血”到培养自身“造血”功能的转变,创新了扶贫资金股份化的新模式。

  探索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破解贫困户融资瓶颈。发展种养产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农户,尤其是贫困户缺乏有效抵押物,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融资难瓶颈一直无法破解。猕猴桃专业合作社以猕猴桃产业基地1000亩土地的经营权作为抵押,从华融湘江银行湘西分行贷款1000万元,解决了贫困户农业生产融资难题。同时,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后,再通过成员联保机制,相对容易从金融机构获得小额贷款。

  十八洞村创新扶贫新模式,激发了村民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动力,取得了扶贫攻坚战的重大进展。一是探索出可复制的精准扶贫经验。十八洞村村支两委认真落实习总书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指示,扶贫先扶志,激发村民自身内生动力,把十八洞村开辟成为了精准扶贫的实践地,找到了一条可推广的扶贫新路子。二是促进了村民思想观念转变。原来部分村民或贫困户思想守旧,不支持集中扶贫资金来发展产业,村支两委悉心开展思想工作,帮助村民转变了观念,走上了合作互助之路。三是带动了贫困户增收。合作社劳动用工中十八洞村贫困人口占到30%以上,其中21户年收入3万元以上;建设合作社猕猴桃基地劳务用工3万多个,村民劳务创收200多万元;猕猴桃合作社基地大量收购农肥,为十八洞村及周边村村民创收600多万元。同时,各类合作社共流转土地1200多亩,涉及十八洞村及周边村290户农户,户平增加收入2000多元。

  几点启示

  发展合作社是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农民合作社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地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服务,解决贫困户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合算的问题,可以提高贫困户的市场谈判能力和竞争能力,是贫困户产业发展与市场连接的一个非常重要载体。农民合作社不同于公司,不以资本多少决定话语权,实行一人一票制,有利于维护贫困户合法权益。而且,农民合作社有效帮助贫困人口解决他们自身不能解决的土地、资金、技术等问题。

  土地有序流转是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条件。贫困地区大都处于丘陵山区,人均耕地普遍偏少,要使土地发挥最大的效益,只有通过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产生规模效益。土地是贫困户拥有的最大资源,贫困户怕失去土地不愿流转,新型经营主体也难以获得长期稳定的土地经营权,对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和贫困户增收都极为不利。因此,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着力解决承包地耕地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给农民吃上定心丸,是引导土地有序流转的重要基础。

  财政扶贫资金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有利于提高精准扶贫的效率。十八洞村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改变以往“撒胡椒面”式的做法,把政府扶持资金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选择一个优势产业创办农民合作社,贫困农户以政府扶持资金入股,合作社在本村或临近土地资源丰富的村流转土地,统一经营、按股分红。据了解,合作社猕猴桃2017年挂果,2019年进入盛果期后,入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可达5000元以上,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极大提高显而易见。这也是对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引导国家补助项目形成的资产移交合作社管护”要求的生动实践,是湖南省在国家补助项目交由合作社管护的破题之作,意义重大深远。

  合作发展有利于促进贫困地区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的保值增值。十八洞村村集体经济组织入股农民合作社猕猴桃产业基地,预计丰产期村集体经济组织年收益在100万元左右,将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同时,还有利于推动村集体各项公益事业发展,为贫困户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

  相关建议

  加大对合作社扶持力度。近年来,兄弟省市逐步加大了对合作社的扶持,江苏省近三年每年省本级扶持资金保持2.2亿元,累计达13.25亿元。建议加大湖南省省本级扶持力度,重点扶持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民合作社,并对贫困地区实行倾斜,予以重点支持。

  充分发挥合作社在精准扶贫中的积极作用。合作社是农民互助性经济组织,也是贫困地区政府发展特色产业的重要组织平台,把国家扶贫资源直接移交合作社管护,让合作社精准对接贫困户,实现合作社与贫困户协同发展合作共赢的目标。建议财政、扶贫部门把合作社纳入扶贫工作内容,赋予其带领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新使命,并开展农民合作社带动扶贫脱贫试点,制定可行的合作社考核机制,明确其带动贫困户脱贫的责任和目标,打造一批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并具有产业优势、发展前景好、运行规范的示范社,推进农民合作社和精准扶贫工作有机结合。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汪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