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08 11:38:41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 马有祥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上明确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李克强总理也多次强调,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引领农业提质增效。畜牧业一头连着玉米等种植产业,一头连着肉蛋奶等食品加工业,前延后伸潜力大,一二三产融合能力强,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当前,生猪价格持续高位运行,牛奶生产面临“卖奶难”,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空前加大,产业效益亟待提升,畜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今后一段时期,要把结构调整作为畜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着力调优结构、调优布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畜牧业在农业现代化中率先突破的目标任务。重点要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以南方水网地区为重点,调整优化生猪养殖布局
当前,我国生猪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环境压力加大、资源约束趋紧、生产水平较低、市场波动加深等问题突出,特别是最近一轮猪周期和禁养限养叠加,产能下调、价格波动幅度较大。为破解生猪产业发展难题,加快推进生猪养殖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农业部先后印发了《关于促进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转型升级的实施指导意见》和《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各地区环境承载能力、资源禀赋、消费偏好和屠宰加工能力等因素,将全国划分为重点发展区、约束发展区、潜力增长区和适度发展区四个区域,引导各地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十三五”还要坚持不懈推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南方水网地区为重点,以“提素质、增效益、稳供给、保安全、促生态”为目标,推进生猪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生猪养殖布局,更加注重绿色环保和竞争力提升,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生猪产业发展之路。
一是促进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转型升级。以转变生产方式为突破口,优化生猪养殖区域布局,提升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推进种养业生态循环发展。要采取有力措施,争取到2020年,南方水网地区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0%以上,生猪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
二是指导各地科学划定禁养区。联合环保部印发《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促进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和《畜禽规模养殖禁养区划定技术指南》,指导地方政府科学制定禁养区划定方案,避免生猪产能过快过度调减。对禁养区内依法关闭或搬迁的规模养殖场给予合理补偿,防止激化社会矛盾。
三是开展洞庭湖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治理试点。落实《洞庭湖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治理试点工作方案》,组织召开试点工作会议,细化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今年将选择湖北松滋和湖南岳阳、津市、赫山4个生猪养殖大县开展试点,加强污染治理技术指导,加快构建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有效模式与途径,积极探索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为推进南方水网地区和全国养殖污染治理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二、以牛羊产业为重点,加快发展草食畜牧业
草食畜牧业是畜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主要方向,也是现代畜牧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受社会消费增速下降和进口影响,草食畜牧业发展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采取针对性、系统性措施,加快提升草食畜牧业现代化水平。
一是抓规划引领。重点抓好《全国草食畜牧业发展规划》、《全国奶业发展规划》、《全国优质苜蓿产业发展规划》等3个规划的编制实施,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着力调优产业布局、强化目标指引,不断提高草食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努力推进奶业加快振兴、牛羊持续发展。
二是抓试点示范。2015年,农业部启动实施了草牧业发展试验试点工作,协调落实1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农区、牧区、垦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村改革试验区因地制宜开展现代草牧业试验试点,总结探索了一批成熟可行的草牧业发展模式和机制。“十三五”要进一步加大试验试点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和整合相关资金项目,力争试验试点工作质量有提升、资金规模有增加。
三是抓政策落实。着眼破解产业发展关键制约,切实抓好各项扶持政策落实,重点在种、料、养三方面下工夫。种方面,围绕稳定母畜、提升种畜,继续实施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大力实施奶牛、肉牛、肉羊遗传改良计划,加快地方品种改良,健全牛羊良种繁育体系。料方面,遵循因地制宜、农牧结合,加快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大力推进退耕还草,抓好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人工种草,加快建设资源高效利用的饲草料体系。养方面,坚持突出重点、扶管兼施,继续实施牛羊养殖大县奖励政策,加大牛羊优势主产区支持力度,支持养殖小区牧场化改造,加快优质奶源基地建设,强化生鲜乳收购和运输监管,提升国产乳品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
三、以粮改饲为重点,促进种养结合
打造粮经饲统筹、种养业协调的新型产业结构,是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主导方向。要坚持以养带种、种养结合,推动构建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农业生态循环系统。2015年,农业部会同财政部启动实施了粮改饲试点,依托牛羊规模养殖场和专业饲草料收储企业,以全株青贮玉米收储利用为重点,引导粮食作物改种优质饲草料,推进草畜配套,探索实践种养结合发展模式。全年试点县共落实粮改饲种植面积286万亩,收储优质青贮饲草料995万吨,超过预期目标近一倍。总体看,粮改饲有力推动了试点区域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畜牧业转型升级,推进了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利、种养增效的多赢效果。从今年开始,要进一步加大粮改饲试点力度,将中央扶持资金从3亿元增加到10亿元,试点范围扩大到“镰刀弯”地区和黄淮海玉米主产区,试点省份从10个增加到17个,试点县从30个增加到100个,试点任务从150万亩增加到600万亩。要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抓好抓实试点工作,力争抓出新成效。
一是加强试点工作整体谋划。组织制定“十三五”粮改饲试点实施方案,明确主要目标和思路。在目标设定上,要做到循序渐进,“十三五”计划在500个县开展试点,将粮改饲面积稳定在2500万亩以上。在工作思路上,要坚持“两个合理确定、两个持续加强”,即合理确定粮改饲面积,坚持以养带种、以养定种,确保生产的饲料销得出、用得掉、效益好;合理确定粮改饲的品种,坚持因地制宜,科学选择种植品种。持续加强饲草料生产的产业化,坚持以规模化种植、机械化作业、标准化生产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种养殖一体化经营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持续加强扶持资金的管理,坚持任务到省、资金到省、责任到省,在给予地方充分自主权的同时,强化绩效考核和监督管理。
二是加快试点任务分解落实。按照“中央引导、地方落实”的原则,加强与试点省份的对接,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分解落实试点任务。组织各试点省份尽快编制省级试点实施方案,切实摸清各地种养业的本底情况,立足需求,将具体任务细化落实到县,明确工作推进的时间节点,确保试点取得实效。
三是做好配套技术服务与指导。加快优质饲草料作物品种区域适应性研究,指导基层合理确定种植品种,探索符合实情的发展模式。组织开展全株青贮玉米生产加工使用技术培训,加快示范推广饲草料种植、加工贮藏、饲养饲喂等技术,提高优质饲草料在牛羊生产中的使用率,通过增加养殖终端需求,消化种植结构调整带来的优质饲草料增量,实现草畜配套、种养结合。
在推进种养结合方面,畜禽养殖废弃物利用也是重点。农业部已启动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活动,以生猪大县为主体,以废弃物减量化产生、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为重点,整县推进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推动形成农牧有机结合、资源充分利用的生态畜牧业新格局,做大做强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十三五”的目标是在全国创建200个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示范带动全国畜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实现畜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
四、以标准化规模养殖为重点,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
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是畜牧业现代化的引领者。近年来,农业部通过政策扶持、科技引导、示范推广,有力提升了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创建3928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占符合标准养殖场总量的4%,带动了25个省区市创建1万多个省级示范场;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54%,比2010年提高8.8个百分点。但受用地难、融资难和粪污处理难等多种因素影响,这两年规模养殖增长速度有所下降。“十三五”期间,农业部将一手抓典型示范带动,一手抓政策扶持推动,进一步加大对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支持力度,积极培育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引领带动畜牧业转型升级。
一是继续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在创建数量上,“十三五”期间,再支持创建2500家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累计数量达到6500家,占符合标准养殖场数量的7%左右。创建内容上,更加突出畜禽粪污综合处理,增加对粪污收运储和处理利用的设施设备条件、技术工艺和处理效果等方面的要求。在考核标准上,更加突出规模养殖发展在节本增效方面的技术提升和管理创新,切实发挥示范场在增产增效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是加大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政策支持。支持规模养殖场开展畜禽圈舍和粪污处理等基础设施改造,不断提升设施装备条件和粪污综合处理能力。实施财政促进金融支农创新政策,扩大试点范围,采用信贷担保、贴息等方式引导带动金融资本支持畜禽规模养殖发展。聚焦规模养殖发展附属设施用地比重低、粪污处理配套用地难落实等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推动完善规模养殖用地政策,保障产业发展用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