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3 13:56:25 来源:新华社 作者:许正
六月的连绵雨天,黑龙江三江平原的玉米田泛着新绿。记者午后一敲开双鸭山市集贤县忠厚村村民张大兰的家门,就被她拉着坐下,顺手递过一个铁盆,“来,就着大葱,卷张煎饼吃!”
铁盆里盛着一把水灵灵的青葱,一碟大酱和几张金黄色的煎饼。煎饼是张大兰早上新做的,玉米糊糊发酵的香味还没散去。
煎饼的甜脆配上大葱的辛辣,再就着大酱的咸香,是这个村的百年“味道”。“在忠厚村,没有谁不是吃着煎饼长大的。”张大兰说。
村里人说,早在1911年,就陆续有山东移民“闯关东”迁居到这里。他们不仅带来了那股勤快劲儿,也把煎饼手艺带来了。
村支书高中学说,忠厚村地块多沙层,老百姓种不了收益更高的水稻,只能多种玉米。玉米是煎饼的主要原料,但因种植结构相对单一,村里谈不上富裕。
在上世纪中期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煎饼卷大葱是食中美味,村里人甚至可以拿煎饼去附近的朝鲜族屯换大米。
张大兰仍用着从奶奶和母亲手里传下来的煎饼鏊子——摊煎饼的原始锅具。淘米、蒸米、磨糊糊,发酵……这娴熟的步骤她已重复30多年。她说,错一步就做不出“那个味儿”。
尽管忠厚村煎饼香甜,但过去多年以来只是“自做自吃”,大伙也没想到能搞出啥动静。去年春天,市里派来的驻村书记任黎光在忠厚村走访时,看到村里家家户户摊煎饼的手艺,第一个感受便是:“这煎饼‘憋’村里可惜了。”
他试着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吆喝起来,“忠厚村煎饼,无任何添加剂,每斤12元,可捎货至市内”,还配上了自己用煎饼卷大葱的照片。
没想到,这一吆喝竟很快让一户村民新摊的煎饼销售一空。“吃过的都说好,还多了很多回头客。”任黎光说。
“咱们村的煎饼是不是真能受城里人喜欢?”张大兰和几户村民虽有疑虑,却也很受启发。在村里的帮助下,他们把煎饼拿到双鸭山市地下街的农产品专区展卖。
与同村人相比,12元一斤的煎饼,张大兰卖得最快、最好,她说自己“做梦都没想到”。
初中文化的张大兰,第一次知道了啥是“市场”:“手工煎饼既干又脆,太阳底下晒着塑料袋里不出水汽,比机器做出来的煎饼更受欢迎;城里人更爱小包装,半斤装的比一斤装的卖得好……”
以前,她的微信“朋友圈”多转发“养生文”,现在则是“煎饼柜台”。“不是‘王婆卖瓜’,是煎饼好吃俺有底气!”张大兰说。
邮政部门得知了张大兰的煎饼,把她的煎饼放到了电商平台上。过去一年的“触网”,煎饼卖出去4万多元。
至于煎饼走俏的原因,她思前想后琢磨出来一个道理:“城里人是喜欢俺们煎饼里的实在。”
高中学说:“现在村里像张大兰这样找市场、闯市场的村民越来越多。大伙儿期待着形成合力,有一天能把‘煎饼屯’名声叫响!”
张大兰最近听说城里人吃煎饼不只爱卷大葱,也爱油煎和配汤。她说:“俺看明白了,村里人要做的就是留住煎饼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