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社会

饮茶与健康

2017-05-13 15:01:57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林智 中国农科院茶叶所科研处

  茶是消费量仅次于水的一种世界性饮料。目前全世界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茶叶消费习惯,有超过20亿人在饮茶,并且饮茶人数还在持续增加。茶树最早起源于我国的西南部。早在四千年到五千年前,勤劳智慧的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知道饮茶可以健身治病,许多古医书也都有这样的记述。

  茶叶对人体健康具有良好效应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神农氏的《神农本草经》,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唐代即有“茶药”一词,由于茶叶有很多功效,可以防治很多病症,唐代陈藏器称“茶为万病之药”。宋代林洪撰的《山家清供》中,也有“茶,即药也”的论述。明代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茶的功效做了详细记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

  茶叶之所以能为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所接受和喜爱,这和茶叶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中国茶叶最早向日本和韩国传播是因茶叶可作为药用;17世纪中叶,茶叶向欧洲传播也是在茶与健康的宣传下开始的,最好的佐证就是在那时的英国,茶叶是在药房中购买的。20世纪80年代在“回归自然”的呼声下,世界各国相继兴起了茶叶与健康的研究高潮。研究的国家包括中国、美国、日本、英国、德国、韩国、法国、意大利、印度、以色列、澳大利亚、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了大量的饮茶与人体健康研究,三十多年来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茶叶的传统药用功效进一步被证明和发掘,茶叶及其有效成分被证实对人体多种疾病具有预防和治疗效果。归纳总结起来,茶叶主要有“五抗、三降和三预防”的功效。

  茶叶的抗氧化功效

  茶叶中所含的茶多酚被公认是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最主要成分,它是一种天然的强抗氧化剂。与VE、VC相比,茶多酚清除O2¯、OH等氧自由基的效能要高几倍到几十倍。国外研究发现,每天喝2杯茶(300ml)的抗氧化效果相当于吃4个苹果或者吃5个洋葱或者喝1瓶半红葡萄酒或者12瓶白葡萄酒或者12瓶啤酒或者7杯橙汁(1050ml)。

  茶叶的抗菌和抗病毒功效

  研究发现,茶叶提取物(茶多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和院内感染的一种主要致病菌)、大肠杆菌、变形链球菌(人类龋齿的主要致病菌)、表皮葡萄球菌、藤黄微球菌和亚麻短杆菌(人类皮肤致病菌)等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国外研究还发现,绿茶、红茶、乌龙茶和白茶四大茶类的提取物及提取时间对幽门螺旋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当提取时间为5分钟时各类茶均表现出抑菌作用;当提取时间为2分钟时,只有红茶和白茶表现出对幽门螺旋杆菌有抑制作用。

  目前已报道的茶叶抗病毒的作用主要有对流感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肝病毒(HBV)、疱疹病毒(EBV)和SARS病毒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茶叶的抗辐射和抗过敏功效

  有关茶叶的抗辐射作用是科学家对1945年日本广岛受原子弹轰炸后幸存者的观察中发现的,在对这些幸存者的治疗过程中,细心的医学家发现,凡嗜好饮茶者,其病情一般表现都较轻。说明茶叶能减轻辐射对人体的损伤。目前,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已发现,茶叶中茶多酚、儿茶素、咖啡因等活性成分具有较好的抗辐射作用,尤其是抗紫外辐射方面。

  茶叶具有抗过敏作用是近年新发现的。在一些特殊的茶树品种的鲜叶中含有一种甲基化儿茶素,饮用这些茶树品种鲜叶加工的绿茶对于缓解过敏性鼻炎症状十分有效;在花粉飘散的季节前,饮用这种绿茶1个半月可以减轻花粉症。临床研究还发现,给118例顽固性异位性皮炎的患者常规皮肤科治疗的同时,嘱其每日三餐后都饮用1000ml乌龙茶水,追踪观察,治疗后1个月时63%的患者皮损变小,瘙痒减轻;6个月时54%的患者皮肤症状明显好转。

  茶叶的降脂减肥功效

  大量研究证明饮用绿茶或服用茶多酚(儿茶素EGCG)可以明显减低体重或脂肪组织的重量;在对人体进行的研究中,大多数的研究发现饮茶可以降低人体体重和体脂肪含量。研究还证明儿茶素和咖啡碱的混合物和单独咖啡碱都可以增加能量消耗,但只有儿茶素和咖啡碱的混合物可以明显增加体脂肪的氧化。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每天饮用超过10杯绿茶,可增加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

  对108位饮食引起的超重或肥胖患者进行乌龙茶干预试验发现, 70%严重肥胖患者体重降低超过1公斤,其中22%患者体重降低超过公斤;66%肥胖患者和64%超重患者在试验期间体重减少超过1公斤,皮下脂肪含量减少12%;高血脂患者血清中TG和TC含量经六周乌龙茶试饮后显著降低。

  茶叶的降血糖功效

  我国民间很早就有利用粗老茶叶治疗糖尿病的传统。大量实验也证明,茶叶中各种活性成分均能独立或协同作用保护胰脏,调节肝肾等代谢器官的功能,修复胰岛细胞损伤,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活力以及延缓糖类吸收,从而达到缓解糖尿病病情,降低血糖含量的目的。对来自中国福建省的4808名志愿者调查发现,平均每周饮绿茶或岩茶16~30杯可以有效预防II型糖尿病的发生。在美国、欧洲和日本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也证明饮茶可以使发生II型糖尿病的风险性降低30%左右。

  茶叶的降血压功效

  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饮茶具有降低血压效果,尤其是饮用富含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的绿茶能够显著降低高血压大鼠的血压(γ-氨基丁酸(GABA)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具有降血压作用)。临床试验也证实,每天喝三次每次3克γ-氨基丁酸绿茶,三个月后有降压效果的占53.8%。流行病学调查也发现,长期饮茶具有降血压作用。与没有喝茶习惯的人相比,每天喝120-599mL绿茶或乌龙茶超过1年的中国人群高血压发生率减少46%,每天喝600mL以上则减少了65%。对95名澳大利亚人的调查研究也发现,与每天喝同剂量的咖啡因人群对比,每天喝3杯红茶6个月后的人群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别下降2 mm Hg和3mm Hg。

  茶叶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功效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饮茶或服用茶叶功效成分对于人体心血管健康具有保护作用,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效果呈正相关。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每日饮用5杯以上绿茶者(500 mL),心血管疾病尤其中风死亡率降低;女性群体负相关更显著。每日饮用10杯以上绿茶者(1000 mL),心血管疾病发生率降低;较每日饮用3杯以下者,更降低28%;冠心病死亡率降低。美国、挪威、荷兰等西方国家研究表明,每日饮红茶2杯(14杯/周)及以上,分别使心肌梗死发生率降低31%和39%。每日饮用红茶3~6杯,使心血管病死亡率显著降低。

  茶叶预防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功效

  本世纪初,以色列和英国的科学家最早发现了茶叶对人体神经退化性疾病的功效。研究表明,茶叶的提取物可以抑制乙酰胆碱酯酶和丁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从而提高人的记忆力和认知能力,改善脑功能。除了儿茶素EGCG具有调控脑细胞生存和死亡的多种基因、钝化促进细胞死亡和前凋亡(proapoptotic)基因的表达和诱导神经元中的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外,茶氨酸也具有神经保护功能。在饮茶和神经退化性疾病间的流行性病学的调查中,许多报告报道了饮茶数量和老年性痴呆以及帕金森氏病的发生成反比。据美国、日本和北欧的科学家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每天饮茶2杯或2杯以上发生帕金森氏病的危险性可降低至27%-40%。每天饮绿茶2杯(每杯100ml)或2杯以上的老年人,认知受影响的风险比每周喝茶少于或等于3杯的人群低64%。

  茶叶预防癌症的功效

  茶叶预防癌症的功效是饮茶与人体健康研究领域开展最多的一项工作。至今在许多动物模型中已证明茶叶或茶多酚可以抑制不同器官部位中的致癌过程,包括胃、食道、小肠、直肠、肝脏、胰脏、肺、口腔、皮肤、膀胱、前列腺、乳腺等。但在人体的流行病学的研究中出现结果并不十分稳定。结果较好的案例主要有以下几个:

  口腔癌:队列研究观察到饮用绿茶与口腔癌风险间存在有相反的关系。每日饮用绿茶5杯或更多者与每日饮用少于1杯者比较,风险比(HR)为0.44(95%可信区间:0.19-1.04),趋势检验P=0.07。

  胃癌:最近一项包含6个队列研究、共有3500名以上胃癌新发病例的综合分析中,发现女性饮用绿茶与胃癌风险间有统计学上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每日饮绿茶少于1杯的妇女比较,每日饮绿茶5杯或以上的妇女其胃癌风险降低约20%。但在全部男性或女性吸烟者中未发现这一保护作用。

  肺癌:近年的一项综合分析中报告了每日饮2杯绿茶可降低18%的肺癌风险(RR=0.82,95%可信区间:0.71-0.96)。饮用绿茶对肺癌风险的保护作用仅在非吸烟者中观察到。这些结果连同前述的结果一起,进一步提示吸烟因素可能混杂或抵消饮用绿茶对发生肺癌的保护作用。

  前列腺癌:1项在中国东南部进行的研究包含130名前列腺癌病例和274名医院住院患者作对照,发现饮用绿茶与前列腺癌风险间有负相关关系;与不饮茶者比较,饮茶者前列腺癌的OR为0.28(95%可信区间:0.17-0.47),且呈现剂量效应关系(趋势检验P<0.001)。

  结直肠癌:许多流行病学研究检验了饮用绿茶与结直肠癌间的联系。对11个国家的25个流行病学研究在内的一项综合分析,观察到饮用绿茶与结肠癌风险间有负相关关系(综合OR=0.74,95%可信区间:0.60-0.93)。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饮用绿茶特别是饮用量大和长期饮用具有能降低结肠癌风险的证据。

  ——以上资料节选自农业重大科学研究成果专著《茶叶的保健功能》,陈宗懋、甄永苏 主编 (林智、刘仲华 副主编),科学出版社,北京,2014年9月。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