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27 09:41:05 来源:京郊日报 作者:记者 杨旗
太空蚕宝宝、太空鳉鱼、太空乌鸡……随着航天科技的进步,小动物不断“飞”上宇宙空间站。太空动物返回地球后,与同类动物生长有何不同?昨天,记者走进位于昌平的第五届北京农业嘉年华太空家园场馆,揭开太空动物的神秘面纱。
走进占地2400平方米的太空家园场馆,迎面是一座太空舱模型,舱外四个进出口不断有观众走进走出。一间舱门外,展板上显示,这里安放的是当年曾被带入太空中的蚕、鳉鱼繁殖的“后代”。
“这个太空舱模型比例为1.5:1,比真实的舱体要大一些,分为实验舱、宇航员生活舱、操作舱三个区域。”讲解员说。走进生物实验舱,两侧分别是太空蚕宝宝和太空鳉鱼。一侧展台上,四个胶囊样的盒子里依次展示了太空蚕生长的四个环节。“看,蚕宝宝正在吃里面的桑叶呢,原来是活的啊。”来自北师大亚太实验学校的一名小学生发现。
“这只蚕是今天刚孵化出来的,在太空中它们吃的是桑叶泥。”工作人员解释说,蚕宝宝外表很白,体型比普通蚕大一些。它们在失重的太空环境下也能行动自如,吐出的蚕丝比在地面吐的更坚韧。
其实,曾经被航天员带入太空的不只有蚕宝宝,还有太空鳉鱼。记者看到,蚕宝宝正对面的三个鱼缸里,分别安放着地面鳉鱼和太空鳉鱼。“鳉鱼属热带观赏类鱼种,2008年,神舟七号飞船搭载着2万粒鳉鱼卵进入太空,其中有9条孵化成‘太空鱼’。”讲解员说,返回地球后,有7条成活,现在展示的这些太空鱼都是它们繁殖的后代,除了卵受精率与普通的基本持平外,其它指标均有明显区别。
记者观察,第一个鱼缸内的地面鳉鱼长度4厘米左右,银灰色,而第二、三个缸内的太空鳉鱼,个头儿要大许多,长度在6厘米以上,颜色为黄色、红色。“普通的鱼易受到寄生虫感染,太空鳉鱼却从未受过感染,在失重环境下,产卵周期、体征的变化就类似于人类从猿进化到人,是一种生物进化过程,现在日常生产中,太空鱼已经繁殖了很多代。”工作人员说。
这里还展示了太空乌鸡。“这里的太空乌鸡在全世界都是独有种群,抵抗力和产蛋量都超常。”讲解员介绍,一旁的电脑屏幕上,通过远程平台,直播太空乌鸡的生长实时状况,“这家规模化太空鸡场建在昌平,离嘉年华场馆只有5公里。”
据了解,北京农业嘉年华的太空家园场馆中,除了太空动物,太空城市、太空家园、太空影院三大板块也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体验,由于融入了VR技术,观众体验航天科技的神奇如身临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