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社会

成都新农村建设迈入“4.0版”

2017-04-24 10:03:07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程焕文

  

  成都市蒲江县大兴镇炉坪“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

  资料图片

  “建房坡还在,种地塘依然;寻声林盘里,烟飘话农闲。”天台山下、白沫江边,29幢极具川西民居风格的独栋小楼错落散布在一处林盘里。漫步于四川成都邛崃市夹关镇周河扁聚居点,石板路在菜园与绿荫间蜿蜒,白沫江水静静地从身旁流过。村民们的二层小楼在楠竹掩映下显得格外清幽,依山而建,傍水而居。

  “当时新村的选址‘背山面水进林盘’,主要是考虑要尽量保留乡村记忆。”夹关镇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按照“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以下简称“小组微生”)的理念,新村的建设既要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又要保留川西田园的独特风貌。

  成都市运用统筹城乡改革的思路和办法,按照形态、业态、文态、生态“四态合一”理念,探索形成了“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体制机制。近年来,全市已建成形态优美、配套完善、产村相融的“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186个,总投资71亿元,超过2.63万户、约8.4万人入住新居。

  目前,“小组微生”已成为成都市统筹城乡改革的新载体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标志,被干部群众称为“新农村建设的4.0版”。

  怎么建设?

  生态底色上描绘新农村

  坡屋顶、青砖瓦、庭院廊柱、镂空花窗……川西民居风貌和林盘特色交相辉映,房前屋后清泉环绕,村庄里干净整洁,村庄外田野青葱,柏油路蜿蜒而过,串起了村民聚居点和产业基地,既有现代城市印记,又不失乡村恬淡野趣。郫都区三道堰镇青杠树村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带来的变化让村民倍感自豪。

  “我们9个居民点的水、电、气、电话、电视、宽带网络‘六通’,聚居点离自留地步行几分钟,安逸得很!”村主任钟家旭介绍说,新村充分利用原有的林盘、农田、水系等资源,综合考虑村民生活半径,选择村民小组中心或交界点位的院落布局聚居组团,以“院落”为组合单位,打造“院在田中、院田相连”的川西田园风光。房前屋后规划成老百姓的“微田园”,让每家每户自己种植蔬菜瓜果。

  “小组微生”如何建才不走样?成都市创新统筹城乡规划机制,出台《成都市农村新型社区“小组微生”规划技术导则》,明确新村在空间组织、建设形态上的各项要求。推行城乡规划满覆盖和乡村规划师制度,为新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和监督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小组微生”怎么建?由谁说了算?成都在新村建设过程中注重充分尊重农民群众自主权利。双流区胜利镇云华社区鼓励农户以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成立项目理事会、议事会和监委会,自主实施建设,探索出了“是否参与自主选、实施方案自主议、资金安排自主定、建设质量自主督、建好新居自主管”的“五自”模式,真正做到还权于民,集中智慧把新村建成了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

  “小组微生”建设钱从哪里来?成都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盘活土地、资金等要素资源,用好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以土地综合整治、林盘整治项目为载体,探索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的实现路径;采取农户自筹资金、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引入社会资金合作开发等多种方式筹集建设资金。郫都区三道堰镇青杠树村将土地整理节余的269亩集体建设用地,通过公开挂牌出让筹集资金近1.9亿元。

  怎么发展?

  田园风光里发展新产业

  千亩红提、千亩金银花、千亩荷花……来往安仁古镇的游客、体验农事乐趣的市民,但凡经过崇州桤泉镇群安村余花龙门子,难免被吸引,而那些忍不住走进来的人,就让这个单纯的村民聚居地变成了一个景点。

  街安路距大邑安仁仅1公里,6米宽的稻香旅游环线,蜿蜒58公里,串起崇州市10万亩粮食高产稳产高效综合示范区,而余花龙门子就在数个荷花田、红提园、油菜花田(水稻田)的环绕之中,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耍法”。“‘小组微生’营造出了田园风光,发展乡村旅游,为农民致富增收拓宽了门路。”群安村支部书记余江涛高兴地说。乡村特色节庆活动每年给桤泉镇带来60余万游客,年综合旅游收入上亿元。2016年,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攀升至18117元,同比增长11.4%,新提供就业岗位521个,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300余人。

  “纵观全市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产业立村’已经成为共识。”成都市统筹委相关负责人认为,“新村要想持续‘幸福美丽’,必须靠产业发展提供经济支撑。”

  新都区新繁镇高院村的玲珑锦院,结合餐饮旅游业需求,多采用大空间设计格局,便于发展以农家乐为主的庭院经济。引进蓝莓园、百草园、尚作有机蔬菜园等产业项目,让大部分新村农户就近就业,实现农旅结合、产村相融。采用“区镇招商选资,农户洽谈落地”的方式,高院村及周边村民以社为单位,将2900亩农用地以1500元/年·亩的价格流转给明学川芎等3家龙头农业产业项目。以龙头项目带动农户的模式,建设1000亩百草园、400亩尚作有机蔬菜园、300亩樱桃园,并依托邻近的蔬菜专业合作社建成1200亩精品蔬菜基地,搭建起“三园一社”的产业框架。高院村及周边现已形成中草药、有机蔬菜、樱桃等规模化特色种植产业。

  “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提升生活品质。”新繁镇党委书记钟毅介绍说,农民通过参与项目开发、建设、经营、管理,实现了就近创业就业,多元增收。目前,农户可获得1500元/年·亩的土地租金收益,出租空置农房每月可获得5—10元/平方米的租金收入,进园区务工每天可获得60—80元的工资收入。农民还可参与一、三产业经营,获得持续收入。

  怎么治理?

  配套建立民事民议制度

  在都江堰市柳街镇五一社区9组“陶兰馨居”里,幢幢两层小楼,掩映在茂密的树林中,小区里鸟鸣蝶舞,惬意舒适,三三两两的老人和孩子脸上都洋溢着安宁幸福。通过统规自建模式,这里安置村民175户、540人。生活环境好了,荷包也鼓了起来,村民们真正体会到了新型农民幸福的富裕生活。

  与之配套的,是充分发挥群众自主意识的民事民议制度。在成立院落业主委员会的基础上,小区推行党小组对全体党员负责、业委会对户代表负责、党员和户代表对全体住户负责的三级自主管理模式,乡村旅游协会、诗歌协会、兰花协会等各类组织积极开展社区服务。

  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人居环境的过程中,成都从2009年起全面开展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建立村民议事会制度,推动村民自治逐步走向成熟。8年来,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向每个村拨付至少40万元,实现了村级公共服务“有钱办事”。成都市统筹委负责人介绍说,“小组微生”农村新型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从之前的“1+21”(即1个社区配套21项服务)调整为“1+8+N”,就是要依托村民议事会这一自治机制,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按照“因地制宜、设施共享、弹性配置”的原则合理配套,既满足农户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又避免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浪费。

  成都的“小组微生”新农村建设模式,顺应了新型城镇化规律,在梯度转移人口的基础上,以都市现代农业为支撑,集成运用统筹城乡改革成果,既使川西田园风光更加亮丽,留住了乡愁、富裕了乡亲,又让广大农民真正感受到了改革创新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是加快建设城乡统筹示范城市的重要举措,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增添了一抹亮色。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