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社会

“文化惠民”的好事,为何成了尴尬的存在?

——政协民进界别联组会议热议“农家书屋”

2017-03-08 08:27:40       来源:新华社    作者:巩志宏

  “‘农家书屋’是我国公共文化工程,2007年开始实施。但‘门上一把锁、桌上一层土、书籍横七竖八’成了很多‘农家书屋’的真实写照。”7日下午举行的民进界别联组会议上,唐瑾委员的话引发现场委员对“文化惠民”工程的热议。

  “‘农家书屋’这个事,办好了是好事,办不好就是形式主义。跟头些年在乡里建文化站一样,国家给了钱,老百姓也高兴,但缺乏后续的管理措施和资金投入,时间一长,好的文化设施过时了。”郑福田委员说。

  朱晓进委员关注“中小学图书馆”问题。他说,由于国家对学校人均藏书有数量要求而地方政府投入有限,为了完成任务,一些地方政府把价格低、折扣大的图书作为首要选择,使得一些滞销图书、盗版图书甚至一些不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书进入学校。

  委员们表示,过去是“倡导”全民阅读,全民阅读是普及性的文化工程,应更加关注中小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生和农民的阅读普及。

  汤素兰委员讲了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湖南一个农民作家主动要求把‘农家书屋’建在他家里。经过一些少儿出版社的捐助,现在这个书屋已成了藏书丰富的少儿图书馆,乡里很多孩子放学后去那里看书、写作业。发挥好‘农家书屋’的作用,可以给农村孩子带来福音。”

  “应在扶贫中兼顾文化扶贫,将村级‘农家书屋’建设纳入扶贫脱贫工作,对农家书屋进行提档升级,并加强后续管理,让‘农家书屋’真正发挥作用。”唐瑾委员说。

  朱晓进委员表示,应对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提供更专业的帮助,各级政府要去除招标中的弊端,健全完善书目制度,为书香社会的形成贡献力量。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高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