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15 11:05:33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庞书纬
“饼儿圆与月儿如,更兆嘉祥食有余”。如今说到中秋,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就是月饼。民俗专家提醒,作为中国重要传统节日之一,中秋民俗事实上要丰富得多。
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萧放的研究表明,中秋节大约成型于宋朝,明清时期逐步完善。在传统中秋民俗中,拜月是重要内容,例如在明朝时的北京等地区,中秋时要焚烧“月光纸”,即一种印着月光菩萨、玉兔像的纸片,还要在家中设“月光菩萨神位”并献上贡品,甚至连西瓜都要切成莲花状。
据萧放介绍,在一些地区,中秋有“夜游玩月”的习俗,俗称“走月亮”,即在中秋之夜妇女踏月探亲访友。而在我国南方地区则有“偷瓜送子”习俗,俗称“摸秋”,即人们在中秋之夜到地里“偷”来瓜果,送给尚未生育的夫妻。
“很多中秋民俗都包含着祈求早生子嗣的愿望,也正因为此,中秋民俗的参与者大多是女性。”萧放说。
萧放还告诉记者,在古代,中秋还是商人结清债务、老板与雇员间选择是否续约的时间。“对债务人和伙计而言,中秋恐怕就不那么让人兴奋了,过节其实也就是‘过关’,所以才有‘关节’的说法。”萧放说。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娟表示,在中秋民俗中,文人赏月、咏月,也是其中不应忽视的内容。“正是大量中秋咏月的诗词歌赋,赋予了中秋更加丰富的文化气息,也促进了中秋的‘经典化’‘美学化’。”
如今,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许多传统中秋民俗渐渐被人们所淡忘,对此民俗学家表示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上述现象,适时增添符合时代发展的新节俗,促进节日文化与时俱进。
“节俗文化是历史的传承,更是时代精神的聚焦。一部中秋节俗变迁史,也是一部中国人心态的变迁史。”萧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