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30 12:50:14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杨雪丹 李慧
面对浩瀚无际的沙漠,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勇往直前,把自己的汗水洒向了沙漠;面对家人的百般劝说,他竭尽全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将自己的积蓄投向了沙漠;面对重重困难,他将一腔热血献给了沙漠。他就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无定河镇尔林川村的农民盛万忠。
盛万忠个子不高,黑黑瘦瘦,可他却用20多年的时间,用一双手完成了两万多亩荒漠绿化,创造了令人震撼的人间奇迹。
“别人种树能成活,为什么我们不能”
“沙子滩平房,毛驴上了房,花钱兜没底,吃饭仓无粮”,这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尔林川村的写照。
那时候,村民遭受沙害,坚守着几块贫瘠的土地,艰难度日。就是这仅有的几亩耕地,也不断被流沙挤压,如果再不治理就会被流沙吞噬。为保住耕地,村干部号召大家治理沙地,并承诺“谁治理,这沙地就给谁”。可是,村民们都被沙漠吓怕了,不相信黄沙可以被治理。但盛万忠不这么认为,他坚信可以把树栽活,打败黄沙,创造一个美好的家园。
1984年,尔林川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盛万忠一下子承包了1.5万亩荒沙种树。气候合适的时候,他在条件较好的地方种上柳树苗,然而大风一过,刚栽下去的树全部化为乌有。他没有气馁,再栽再吞噬再栽……虽然这样成活率很低,但却在荒芜的大漠中绘就了点点绿色。
“别人种树能成活,为什么我们不能!”在与大自然长期的斗争中,他摸索出一套治理流动沙丘的经验:层层设防,步步为营。
在沙漠中种树,要想提高成活率,必须得有沙障的庇护,而这里只有一种浑身长满刺、被称为沙米的植物可以作为沙障材料。为了固沙,盛万忠在农闲时就去割沙米,造林前用来设沙障。无论是风沙四起的春秋,还是烈日炎炎的夏日,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下去,沙柳的面积一年年扩大,成活率从40%~50%提高到70%以上。
“让乡亲们都富了才算富”
为了赶进度,盛万忠一家带着炒玉米粒和凉水,一天要在地里干十四五个小时,每天天蒙蒙亮就出门,晚上十点才能回到家。说起那时的经历,盛万忠长叹了一口气说:“那时简直是太累了,连饭都不想吃,累得就想睡觉,有时走路就像是睡着了。”
盛万忠与妻子每天并肩在沙地里奔波,家里的活没人料理,鞋子衣服没人做,一双布鞋要穿几年。他们一下沙地,就把鞋子脱了,时间长了,脚下有了厚厚的茧子,“沙粒扎在上面都没有了感觉”。
种活了沙柳,盛万忠的经营思路开阔了。他开始试种杨树、杨柴、紫穗槐等,经过二十几年,投入资金14万多元,将1.5万亩流沙全部治理完毕。看着自己艰辛拼搏换来的绿色成果,盛万忠心里甜滋滋的。
“荒沙穿上绿袍袍,碱滩上长出绿苗苗”,村里农民的农田由于有了保护屏障,平均每亩增产150至200公斤,农民们由衷地感谢这位治沙劳模。
如今,在盛万忠的绿洲中生长着50多万株杨树、沙柳、杨柴、花棒和柠条,他用这些树的枝叶饲养着200多只羊,十几头牛,由过去的贫困户变成了富裕户。
“我一个人富了不算富,让乡亲们都富了才算富。”盛万忠的话朴实无华。为了带动村民致富,他把自己林地里的树枝无偿提供给乡亲们,鼓励他们走种养结合之路,早日脱贫致富。在他的示范带动下,乌审旗的造林大户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到240户,累计承包荒沙面积160万亩,目前已完成治理面积60多万亩,全民林业、全社会办林业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盛万忠始终怀着一个绿色的梦想,未来他计划把林地里的草、树枝、树叶全部加工利用,并在林地中种植沙地药材,发展高效养殖业,与沙漠抗争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