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老板到植树人—— 李树和绿化黄土地的故事
2017-06-15 08:53:11 来源:新华社 作者: 新华社记者张斌
已经年过不惑的李树和20年前走出破烂的窑洞、走下黄土坡的时候,没有料想到,自己有朝一日可以成为采油的老板。但他能肯定的是,自己一定会回乡种树、造绿荒坡。
从陕北吴起县城驱车80公里,在山坳里转过数个弯,再爬上几道坎,才能到达李树和的家乡吴起县铁边城镇寨子湾村。因天干地薄,曾经400余人的村子现在只剩下100多人。
在李树和的记忆里,半辈子“刮风满身土、下雨满身泥”的生活几乎让人绝望:“种在地里的粮食要么晒死,要么被一场大雨连根吹到沟底。”
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的吴起县,曾长期被“三口”问题困扰:缺水的梁峁多是“和尚头”,喂不饱烟熏火燎的“灶口”;春种一面坡,秋收一瓢粮,喂不饱倒山种地的“人口”;羊蹄一踩就倒,羊嘴一啃就光,喂不饱漫山遍野的“牲口”。
也许是因为名字里有“树”,在干枯的生活里,李树和逐渐爱上种树。在他看来,“树多了就能把土抓实,就不会水土流失,才能长庄稼”。小时候,他栽沙棘、桃树,结婚后和婆姨种松树、杏树,“只要有苗子就往土里种”。
但少雨的天气和贫瘠的土壤还是打败了这个陕北汉子,“那时,比种树更重要的是先填饱肚子”。
40岁的李树和被迫出走家乡,成为一个打工仔,对树的渴望只能被暂时打包,存放于内心。“那是暂时的,我知道,我还要回去种树。”他说。
彼时,石油经济是这个西北红色边城的支柱产业。一个个打油的“磕头虫”不但让小县城跻身陕西百强县,也造就了一批“油老板”。靠着打油气井、运输石油,勤快肯干的李树和逐渐致富,“石油景气的时候,一年挣数百万(元)不成问题”。
但整日面对黑色石油的李树和怎么也忘不了心中那片绿。“心里那个树苗一点点戳着心尖儿,让人惦念。”李树和说,“前半辈子,黄土黄,人心凉;后半辈子,绿树绿,才能人得意。”
“祖辈们不相信我们这里能栽活树,我不信,我要试!”李树和对此几乎执念,“这是属于我的一场个人实验!”
他开始转型,回乡种树。“刚开始,村里人都认为他把钱砸到坡上,响都不会响。”51岁的同村村民李金枝说,“几十年了,这坡上都光秃秃的,他一个人咋可能改变嘛!”50岁的村民李文科说:“其实大家也都心疼他,一个大老板背着树苗爬坡种树,看得人不是滋味儿。”
但是树也争气,李树和种下的一株株苗木大都长势不赖。“你看,我三年前种下的桃树现在都结出了果实,说明只要肯种善管,就没问题!”更让李树和大涨士气的是,十年前和婆姨试种的桃树如今已经成林。
2014年,李树和成为一名专职种树人,并先后承包了村里近2.3万亩的荒坡,开起了家庭林场。
为了提高树苗成活率,他专门修建雨水蓄水池和地下灌溉设备。在这片曾经的秃山上,越来越多的树苗迎风而立。“我把树苗照片发给北京的一个林业专家,他都不相信这样的土壤上也能种活树、种大树。”李树和显得很骄傲。
从“油老板”到“树先生”,几乎成了巡护员的李树和对一株一木都关爱有加。在长风而过的山顶,他会时不时蹲下身去,一抔土一抔土地加固树苗。拔起偶尔旱死的幼苗,他会久久地握在手里不舍丢弃,因为“拔得太心疼了”。
如今,随着种植规模越来越大,每年春秋两季,村里村外的乡亲就成了雇工。事实上,这些年,买树苗、平坡地、建设备、发劳务,李树和已经投入数百万元。“一天工钱120元,干一个多月,零零碎碎最少也能挣4000元。”李文科曾是村里的贫困户,去年已经脱贫的他说,“这活好,不但能在村里赚上钱,等以后成了经济林,我们老小也就都有了保障。”
在吴起,目前已有四个大型家庭林场,“造绿”6.88万亩,带动贫困户和低收入户260多户,贫困和低收入群众1100多人。从政府主导到个体带动,从兄妹开荒,到夫妻种树,黄土高坡正逐渐“名不副实”。
“3年后,县里会根据树苗成活情况验收成果,我会得到一些补贴。但更重要的是,此后我要把这片经济林交还给村民,长久的经济效益会让乡亲不再为贫困发愁。”
最近,李树和正在重修自家的窑洞,他打算回村慢慢安顿下来,亲眼见证树再高些,山再绿些。“小时候,这里很少有鸟,现在环境好了,鸟都飞回来了。”李树和说,他希望,越来越多的村里人也能“归巢”,这片树林需要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