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人物

“80后”新农人的生态农业:产量减半却效益翻番

2017-05-30 15:25:53       来源:新华社    作者:

  新华社长春5月29日电(记者郭翔)端午时节,东北水稻种植接近尾声,吉林省辉南县“三和农场”1500亩稻田已是绿意盎然。“从有机肥到生物防虫,从选用优质稻种到监测土壤水源,别人说我们种水稻偏执。”“三和农场”负责人闫坤和冯齐君都是“80后”,虽然稻米产量只有周边农民的一半,但亩均收益却能高出一倍多。

  闫坤和冯齐君是从小一起长大的闺蜜,大学毕业后分别进入知名金融企业和汽车企业就职,收入颇丰。2013年,二人发现有机农业中的商机,一起辞掉高薪工作成立公司,进入有机水稻种植领域创业。“投资人和我们想通过有机农业来实现心中的食品安全梦、田园梦。”冯齐君说。

  “我们种地是‘菜鸟’,但更了解城市消费者,能把更多的信息、新理念带到农村。”闫坤和冯齐君通过一年多的前期调查,决定与吉林省辉南县兴德村水稻合作社联合,从百余位农民手中流转1500亩稻田集约经营,成立“三和农场”。

  黑土地肥沃、松花江水系灌溉、积温等气候条件卓越、周边几十公里无污染工业……闫坤说,这片稻田搞生态农业的“硬件”出色,高标准种植才能不辜负这么好的自然条件,“例如我们采用‘鸭稻共作’,利用鸭子除草,再辅以人工除草,避免施用除草剂等农药。”

  施用有机肥、人工除草、生物防虫、“鸭稻共作”,“我们每亩地的总成本近5000元,是周边农民的三倍,产量却只有他们的一半。”农场种植负责人国洪义是兴德村的种田能手,“但我们售价高,正常水稻每斤1.6元左右,农民每亩纯收益1500元左右,我们每斤大米售价21元多,纯收益4000多元。”“80后”新农人让国洪义看到了品质带来的溢价空间。国洪义笑着说:“这就是农业供给侧改革。”

  尽管插秧刚结束,但“三和农场”预计在今年秋季上市的大米大部分已被订购。“采取线上和线下销售,线上我们是‘私人订制’模式,客户能够全程监控所认养的稻田。”闫坤说。一块块的稻田里竖立着小牌子,写着认养者的名字、认养面积、预计收成和收割日期。

  闫坤和冯齐君通过实践正在把生态优势转化为效益优势,但她们更希望能把生态农业的理念渗透给黑土地上的普通农民,让好山好水好地变成农民致富的“金山银山”。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汪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