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人物

30岁的王竹青:从“白领型”干部到安徽基层扶贫中坚

2017-01-12 09:49:29       来源:人民网    作者:刘茸

  2016年11月29日,王竹青作为岳西县第一书记的代表在安徽省精准扶贫座谈会上发言。(资料图片)

  11月底的早上,叶河村是很冷的。这个处于湖北和安徽接壤县腹地的山村,太阳没出来时,完全笼罩在山间的白霜和露水里。

  村支部是一圈两层高的小楼,环成一间院子。驻村第一书记王竹青走进一楼的服务中心,在写有她名字、职务和联系电话的名牌后面坐下,打开脚边的电热器。另外两个先到的村干部已经在角落里烧起了水。不断续上开水的茶缸,每张办公桌下的一台电热器,是他们在这间寒冷的办公室里坐一上午的最重要的帮手。

  王竹青用的不是茶缸,而是一个只有200毫升容量的Hello Kitty粉色小水壶。她的大衣和毛衣也是粉色的,自家车里也到处是粉色的装饰。这个出生于1986年的女生,生活里还点缀着不少少女心的小细节,但这些都很容易被忽略掉,因为她的官方宣传形象是“大大咧咧的年轻女汉子”。

  2015年9月,王竹青是全国唯一一位收到国务院扶贫办的邀请函,参加全国构树扶贫(经济作物种植产业,为国务院十项精准扶贫工程之一)推进会的第一书记;10月16日,她再次受邀,以安徽省唯一一位第一书记和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的身份参加了“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作为青年扶贫代表发言。

  这些,都是在她下乡担任驻村扶贫干部仅仅一年之后的事。

  从零起步试点构树扶贫路

  2014年,在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检察院控申科担任助理检察员的王竹青通过选派,来到检察院结对帮扶的五河镇叶河村,担任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当时村里有154户贫困户,占全村户数的三分之一有余。

  没有在村子里工作过,同样也没有扶贫经验的王竹青,一进村就是“两眼一抹黑”。后来回忆起来,她仍觉得那时候是整个工作最痛苦、最无力的阶段:“你就一个人,没有人配合你的工作,你想出来的方案说给村干部听,他们不理解不支持也不帮忙,每天什么都做不了。”

  从县城到村里开车要一个小时,因为总是在修路,花更长时间也不少见。虽然一直觉得开车太危险不肯学车,王竹青还是为此买了车,后来发现村民跑山道都是用摩托车,又去买了一台最便宜的小摩托,战战兢兢地学了车,上了路,开始每天跑村,一户一户地跟村民认识、熟络、攀交情。

  这个过程中,她也在完成扶贫工作最重要的一步:建档立卡。不仅仅是按国家要求摸底排查贫困户基本情况的建档,还在按照市里和县里的要求,为村民建立更详细的档案:致贫具体原因是什么、家里有几个在校生、务工时间长短和状态、家里住房面积……并且不断对档案保持动态更新。村支部档案室柜子里厚厚几大柜文件夹,覆盖了每一户贫困户和每一类文件归档,都是自那时以来的成果。

  “这个工作很累,但是非常重要,有些村干部做不来,因为这些文件的整理要求逻辑性,对文件之间内在的关系和时间点要心中有数。现在提到任何一家贫困户,我们都能马上把他们家的情况一一找出来,脱贫各项步骤进展到哪一步也一清二楚,全靠这个工作。”王竹青说。

  慢慢的,用她的话说,“混个脸熟”之后,她发现村干部不再像以前一样抵触她了,而她也似乎通过掌握村里的情况,找到了与他们沟通的更好方式。工作开始有了起色。

  这时期还有另一个难题:叶河村是国务院十大扶贫项目之一的构树扶贫选中的试点村。构树是一种经济作物,速生且适应多种气候,其叶可用于加工猪饲料,但刚开始试点时,没人会种,市场也没打开,收成不多。发现成效不显之后,村民对于拿出自己的地种构树变得非常不热心。

  王竹青很头疼。她去找县检察院主管对口扶贫工作的副检察长胡原平商量,胡原平说:“这是国务院扶贫办推进的项目,他们站的高度肯定比我们能看到的要高,所以这个项目一定有它的作用和长处。”

  于是王竹青又咬牙坚持下去。在构树企业、村干部和检察院三方面的帮助下,村里的构树专业合作社用纯让利的发展模式推进构树产业,贫困户将土地入股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整地、栽插、抚育与收割,构树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贫困户所有;再加上套种模式,努力提高同一块地的使用效益,增加产值。到了2015年,构树这块儿终于实现了赢利。

  记者到访叶河村时,今年最晚一茬构树叶已经收割完毕,地里只剩光秃秃的树杈子。王竹青蹲在田埂上,讲述构树产业扶植的不易:由于国家财政针对贫困户的拨款只能到户,同时拥有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合作社无法获得直接拨款,一度缺钱;如何用小额信贷的方式给合作社筹得足够的资金;如何用贫困户只出地出劳力,但享有全部分红的方式,为其实现“造血”……

  但她的讲述并没有停在这些困难和成就告一段落的地方,她还有进一步的设想:在村里开一个饲料加工厂,把构树做成更为完整的产业链;除了可以直接生产饲料销往市场以外,还可以供给村里现在饲养的几十头补贴贫困户的黑猪,和刚刚开起来的养羊试点场;加工厂需要的人手,将来自村里那些因病或者因残无法打重体力工的贫困户……

  这时候,她看起来的确有种身为第一书记、身为领导者的风范。  

  2016年末,王竹青逐户走访,核对扶助资金到位情况。(人民网记者 刘茸 摄)

  “女汉子”扶贫干部的另一面

  初见王竹青,她既不“大大咧咧”,也不像“女汉子”。相反,她略带拘谨又十分周到,虽然有问必答但话不多,只有在谈到扶贫工作的时候,会一口气很流畅地说上半天。

  饭桌上,几个其他地区的驻村扶贫干部半开玩笑地谈起工作见闻,王竹青很认真地把话头接过去:“你说的这种情况在我们村是绝对不会出现的,因为如果我们采用这种方法,那些没有拿到扶贫补贴的村民会感觉落差太大,会对我们有意见……”

  本来只是一句带过的人见她这么认真,也开始正经地跟她切磋交流经验。

  对着村民和村干部,王竹青会不自觉地切换到另一个模式:语速更快,语气有时像跟老乡唠嗑一样带两分劝哄,有时像布置工作一样带两分严肃,或像是对待家人的那种方式——不耐烦地数落两句,同时麻利地把事给办了。

  与此相应的是,那些比她年龄大一截的贫困户、村干部们,都会认认真真听她说话,甚至专门带着问题来问她。走在村里,每个人都认识她。

  王竹青的工作日,由四处奔波组成:到村里,定期地走家串户,还要跟村干部一起开会,协助村里工作;回到县城,要去检察院向院领导汇报工作,寻求帮助,接收新的指令,也要跟扶贫办保持密切联络,各个机关轮流跑,争取支持和项目;哪怕回家了,还是要坐在电脑前继续写材料,或者准备外出交流时的发言稿。各种事务各种关系处理,她基本上一肩挑。

  胡原平回忆起当第一书记之前的王竹青,就是和其他办公室文员一般无二的小姑娘:规规矩矩按领导吩咐办事,对自己工作以外的事情不大关心。但在他看来,小姑娘现在的办事能力更强了,不仅吃苦耐劳还有了大局观,政治敏感度也与从前不一样。

  “这两年她身上最明显的转变,就是从一个典型的、坐办公室的‘白领型’机关干部,变成了一个跟农民打成一片的、能做好基层扶贫工作的领导者。”胡原平评价王竹青说。

  王竹青记得,今年夏天洪涝灾害时,她和村干部一起在村里守着防洪防涝的一线。这尽管与扶贫不直接相关,可作为村里的一员,各种问题都要和全村同进退。她要挨家挨户去走访、安抚那些因为洪涝而惴惴不安的村民们,大伙只要看到干部就能定下心来。夜里,为了防止突发情况,她和村干部一起守夜,半夜了实在撑不住,和衣在连腿都伸不开的板凳上迷糊大半晚,守完第一天还有第二天。从那以后,她感觉自己似乎什么都能撑下来了。

  这份工作需要加班加点、熬夜赶工的时候并不少。在检察院的大衣镜前,她侧着身子从粉色大衣的背上挑下十来根长发:“又掉头发了。现在头发掉得太厉害了,我好担心我会秃。”

  偶尔闲下来,比如坐车的间隙时,王竹青会打开手机看儿子幼儿园微信群里发的小视频,然后指着其中一个水蓝色的小身影说:“这个就是我儿子!”

  2014年被选拔当上驻村干部的时候,王竹青的孩子只有两岁。那之后她过上的生活,就常常跟孩子有了“时差”:有时早上出门的时候,孩子还没醒,晚上回家时,孩子已经睡了。特别想看到孩子的动态时,她就看微视频。

  走访到村民家,要核对年收入和社保到账情况,她把正在炒菜的女主人赶去填表:“你去你去!这里我来!”然后抄起菜勺,熟练地把切好的肉丁和青椒倒进锅里开始翻炒。女主人填完表回来换下她的时候,她还有一点恋恋不舍。  

  2016年末,被走访的村民执意要让王竹青带点晒干的米粑回去,王竹青努力推辞。(人民网记者 刘茸 摄)

  让已脱贫的人进入长久的正向循环

  2016年12月,驻村扶贫干部的正常两年任期已接近尾声。但这一拨驻村干部们都知道,眼下正是精准扶贫推进关键期,自己身上责任重大,换了人接手未必能把工作顺利做下去。王竹青就已经做好了继续驻村到明年的思想准备。

  现在的叶河村里,除了大块已成规模的构树地,还竖起了发电量100千瓦光伏的光伏电站,将光伏电板接入户的贫困户每年能额外有3000元发电收入;没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则每家有两头县检察院援赠的山黑猪,每年也能有数千元的进项。从村支部的档案夹来看,叶河村的大部分贫困户已经在过去两年实现了脱贫,现在还有待扶助和在巩固期的,只有二三十户人家了。

  记者到访的那几日,王竹青正和村干部规划把河对岸一片平地清出来,2017年建成叶河村文化广场,供村民们聚会活动和交流感情用。广场就建在村里老祠堂的旁边,设计彩图看起来平整又漂亮。

  “千万不要小看村民广场的作用,它可不是形象工程!一个村子的精神生活、村民的凝聚力和交流,都靠它了。”王竹青现在最看重的就是巩固脱贫攻坚的效果,怎样让已脱贫的人不返贫,让获得帮助的人进入长久的正向循环,是她一有时间就会思考的问题。

  用岳西县扶贫办主任杨效东的话说,每个村有每个村的特点,每户人家有每户人家的情况,扶贫是一件没有既定路径可以遵循的、充满了琐碎的日常工作的事。更多的王竹青们就是在这些日复一日的细碎工作里,思考、创造、实践,一点点将工作做出样子来,又通过不断的交流,将成效巩固下来,推广开去。

  怎样看待自己这份工作?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王竹青思考了一会儿,似乎是为了将自己从每日埋头其中的工作中拔出来,以便能更好地看待它:“能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的时候很有成就感,这就是这份工作最有意义和价值的地方。明年希望能继续把它做好,还有,就是希望能有时间多陪陪儿子。”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高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