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人物

从“牛倌儿”到牧场主:吴义明的奶牛养殖经

2016-11-07 09:41:24       来源:新华社    作者:许晋豫 靳赫

  汽车在沟壑纵横的宁夏吴忠国家农业科技园行驶了半个小时后,一座座“隐居”山间的牧场露出真容,而宁夏义明乳业的现代化牧场更是其中的“大块头”:有12座11米高、33米宽的半封闭现代化牛棚;牛棚内环境整洁,建有并列式卧床;5000多头奶牛在此悠闲生活。

  而这只是吴义明所拥有的5个牧场之一。从十几年前养殖几头牛的“牛倌儿”到现在掌管1.5万头奶牛的牧场主,吴义明的发展史可谓是当地奶产业发展的“活记录”。

  吴忠市利通区黄沙窝村由于移民较多,村里的土地解决不了生活问题,一些村民便开始养殖奶牛。2003年,该村养殖奶牛头一年就碰到了“麻烦事”:村民虽然养牛积极性很高,但因为缺乏养殖经验,一年忙到头竟然赔了钱。

  为破解这一问题,曾是黄沙窝村支书的吴义明,2004年带领村民成立奶牛协会,建立养殖园区,通过统一贷款、统一配送饲料、统一防疫、统一挤奶、统一销售帮助农户解决养殖销售等难题。吴义明说:“成立协会后农民只管养,其他都不用操心。当时协会还跟夏进等乳企签了协议,价格也有保障,村里的养殖户也过了几年的好日子。”

  然而好景不长。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带来的“奶业寒冬”让吴义明至今记忆犹新。他说:“当时奶价大跌,乳企还不收购。养殖园区出现了‘卖牛养牛’现象,养殖户只能靠卖掉一部分牛来养活其它牛。”

  在众多奶牛养殖户绝望退出之际,吴义明却反其道而行之,聚拢散户抛售的奶牛成立牧场。

  “养殖园区本质上还是散户养殖,三聚氰胺事件将这一缺点彻底暴露了出来。发展奶产业必须与大型乳企合作,这就要走标准化和规模化道路。”吴义明说。

  2009年后随着奶业市场的好转,吴义明的牧场因标准化养殖,所产牛奶质量较高,成为伊利的奶源基地。之后几年,他又趁热打铁新建3座牧场。

  多年的“光辉战绩”也让吴义明周围聚集了一大批“粉丝”,牧场周边的散户以托管和半托管的形式将7000余头奶牛寄养在吴义明的牧场中,今年63岁的张耀财便是其中之一。张耀财是从吴忠市同心县搬迁来的移民。10年间,张耀财跟着吴义明的步子走,养殖规模从十几头扩大到现在的500头。

  “要不是吴义明,我哪有和大乳企合作的机会,哪有我老汉的现在?他对市场把握得准,以后就跟着他走!”张耀财说。

  记者看到的这座牧场,是吴义明去年投资1亿多元新建的高标准牧场,不仅可以容纳3万头奶牛,还配备有现代化牛棚、自动挤奶机等,是老旧农场的升级版。在提升硬件的同时,吴义明每年还会派两个儿子到欧洲、澳洲的牧场学习国外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

  吴义明说:“尽管牧场抵御市场的风险能力较强,但这两年鲜奶价格依然低迷。牧场在山里,可我们不能只看到这一小片地方,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升级才能不被淘汰。”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高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