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23 10:36:00 作者:桑之原
稍稍长大之后的高全宽的个性是相当倔强和顽强的。例如1939年初,在帽店受到一顿暴打之后他选择离开;当年冬天到张家口一家织布厂找到新的工作,两个月后又被打了一顿,他再次选择离开。我认为,他对追求没有压迫的世界是很执着的,这是他以后坚定跟着共产党走的重要品格基础。
1940年1月,不满17岁的高全宽被骗到龙烟铁矿做矿工。龙烟铁矿位于赤城、宣化、怀来三县交界处,是华北地区最早的近代钢铁企业之一,当时已落入日本人之手,成为“蒙疆”地区供给日本本土铁矿的主要基地。高全宽发现,这里并非“天堂”,而是一座人间地狱。当时有个劳工歌谣唱得很形象:“红石山、鬼门关,进来容易出去难。鬼子杀人不眨眼,矿工仇恨诉不完。”“手里端着糠菜饭,身上披着麻袋片。回到工棚仔细看,工友死了一大半。”后来的数据统计发现,在日寇霸占龙烟铁矿8年中,被抓骗到矿山的劳工达5万多人,死了不计其数,现在龙烟铁矿狼尾巴山下还有“万人坑”遗迹。
龙烟铁矿的工人每天干活都在16小时以上,吃的是黑豆、玉米面、花生皮、玉米秆等碎末混合做成的窝头,喝的是矿坑渗出的红泥水,身上披的是麻袋片,腿上绑块水泥袋。高全宽所在的采矿场,劳工们用耙子、铁锹将矿石装在筐内,然后拖着沉重的筐在30度左右的坡道上爬行,将矿石拖到平巷,装入运矿斗车。高全宽在自传中提到,有次劳工们向日本人要饭吃,结果被打死五六个;还有一次,有个工人说“不给吃饱饭,明天就给他停工”,这话叫工头听见,日本人就将他活埋了。
干了两个多月,高全宽去找工头结账,工头说时间太短,不能给钱。高全宽渐渐明白,实际上是不可能拿到钱的,日本监工和把头勾结,总能巧立名目,把劳工们少得可怜的工资克扣殆尽。这里有大批工头在监视劳工工作,他们都非常凶恶,稍有不满就用鞭子抽打,完全不把劳工当人看。反抗的劳工会被送到宪兵队拷打审问,那些可怜的劳工十有八九不能活着出来。高全宽也曾经看到过,一名逃跑矿工的头颅被割下,悬挂在上工的路上示众。但是尽管如此,高全宽仍然觉得唯一的出路就是逃跑。他在自传中写道:“决定(工钱)不要了,第二天出来,由董全斌领着在龙关杨家沟参加了八路军”。董全斌是他先前帽店当学徒时的旧友,二人到龙烟铁矿当工人也是一同来的。
高全宽的叙述很简单,让人感觉逃跑很容易。我们查阅了历史资料,实际上能从龙烟铁矿逃脱日本人魔爪非常不易,绝大部分出逃的劳工都死在了路上。铁矿在周边和内部要道上设置了层层岗哨,并架起一道道铁丝网。仅庞家堡采矿所就在出入矿区的通道上建立了十四座炮楼。白天,从炮楼射击口伸出一支支黑乎乎的枪管,封锁了劳工与外界的一切联系。晚间,炮楼上的探照灯像魔鬼的眼睛,射出一道道吓人的白光。日常,工棚外面也有牵着狼狗的宪兵、警察和便衣特务来往巡逻。在这种情况下,高全宽敢于逃出、能够逃出,足见他的胆量、决心和勇气,但同时他也是十分幸运的。
研究高司令这一段经历,我们可以看出,70多年前的中国,国家、民族和他的公民经历着多么深重的灾难!我们怎么能忘记这一段沉重的历史呢?只有深刻铭记这段历史,才能正确地看待现在,才能知道未来国家的路该怎么走。高全宽从呱呱坠地就直接面对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在重重压迫和艰难困苦之下度过孩提时代,稍稍长成之后即置生死于不顾,毅然走向不屈抗争之路,这种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坚毅果敢的品格不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具体写照吗?
三、参加八路军,投身抗日战争
在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最初两年,高全宽他们主要活动于龙关县三区一带 ,现在属于张家口市赤城县。高全宽在自传中写道:“那时,生活虽艰苦,但没有给气受……每天东跑西奔,只是高兴,跑就跑,打就打。”1942年8月,高全宽被编入晋察冀第11军分区7团4连,担任班长。
7团是晋察冀第11军分区的主力部队,它活动于平西地区(北平西部),包括察南的一些县,如阳原、蔚县、宣化、涿鹿等等。而高全宽加入游击队所在的赤城县虽然紧邻宣化县,但它属于平北军分区,也就是第12军分区。高全宽为什么没有加入第12军分区主力部队40团,而是加入了第11军分区的主力部队7团,现在已不得而知。我的判断是,因为他是阳原人,而7团活动地区包括阳原,他在阳原一带活动便于掩护,便于开展工作,因此组织上把他编入了7团。
1941年7月,日寇为了配合德国在欧洲的进攻,希望把中国变成扩大侵略战争的“后方基地”,集中兵力向解放区特别是华北解放区发动了大规模的“扫荡”和“蚕食”,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封锁解放区,致使解放区日益缩小,财政经济极度困难。针对这一严峻形势,从1942年1月开始,晋察冀边区实行精兵简政,缩编主力,加强地方武装和民兵建设。1943年初,晋察冀第11军分区从主力7团抽调了包括高全宽在内的40名班排干部组建北山支队,该支队活动范围包括阳原、蔚县、涿鹿、宣化等县。所谓“北山”指的是蔚县北山,也就是阳原大南山,正是高全宽家乡所在地。
北山支队成立后,深入敌占区,武装开辟北山地区,他们像一把尖刀一样插向敌人的心脏。高全宽回到了熟悉的地方,听到了熟悉的言语,如鱼得水。北山支队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把部队分为3-5人小组,深入村庄,减租减息,发动群众。他们向伪村长、村警、联络员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宣传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和国内抗日战争的形势,分化瓦解敌人。在高全宽等人的努力下,部分敌伪政权转变为两面政权,表面上服从敌人,暗地里为八路军办事。同时支队惩处了一些民愤较大汉奸,捣毁一些伪大乡,打击了汉奸的嚣张气焰。没过多久,敌人苦心经营的一些占领区就变成了八路军的游击区,支队的力量也逐步壮大,并与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高全宽次子高德海回忆说:“记不得是在哪一次战斗中,父亲膝盖上下和脚踝上下都被日本鬼子三八大盖步枪子弹贯穿,部队撤退进山的时候没法带走他,只好把他藏到一个山洞里,是当地一位大嫂每天冒着生命危险上山给他送饭换药,一直到他痊愈归队。解放后,父亲曾经回到故地寻访,但一直没有找到这位大嫂”。事实上,我们的部队之所以能够无往而不胜,最根本的原因是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和爱戴。许多老红军、老八路与群众感情深厚,是因为他们深切地体会到革命的成功来源于群众的支持,甚至他们能够活下来完全是因为群众的保护,这种军民鱼水情深是在战斗中凝结而成的。
北山支队是一支英雄的部队。在1944年4月编制的晋察冀军区战斗部队序列里,北山支队已经赫然在列。在《晋察冀军区抗日战争史》中我们也查到了关于北山支队突出作用的记载,在谈到北岳区1944年反“扫荡”“清剿”时,该书写到:“第11军分区的各个游击支队,在第7团的支援下积极向北伸展……北山支队一度袭入张家口、宣化以南的武家沟煤矿、化稍营和深井据点” 。北山支队政委李布德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离休前职务是山西省军区司令员。当时的北山支队队部直属三个中队,下属三个大队,高全宽在队部二中队(连)任副排长。三个大队则主要由反正过来的伪军组成。
关于高全宽所在北山支队的活动情况,我们查阅了一些历史资料和回忆文章,收集了一些当地民间流传着的故事,这些记述和故事(特别是民间传说)虽然不一定与历史真实完全吻合,但也大致可以看出北山支队在抗击日寇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参加反“扫荡”
1943年秋,日军调动张家口、宣化等地日伪兵力,对晋察冀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北山支队决定主动寻找战机,牵制敌人的兵力,并且伺机歼灭其有生力量。
涿蔚公路、蔚宣公路是蔚涿宣地区两条重要交通枢纽,也是敌人扫荡必经之路。一天傍晚,队长带着战士们秘密来到距离北水泉村不远的下康庄南头,高全宽等人在沿公路隆起的小山岗上筑好工事,埋伏下来。大约10点左右,敌人乘坐的汽车出现,并全部进入伏击圈。队长下令后,手枪、步枪、机枪、手榴弹如雨点一样击向敌人。没等敌人反应过来,冲锋号吹响,战士们跃出工事,冲上公路,与敌人展开肉搏战。敌人伤亡惨重,两辆军车被烧毁,战斗取得胜利。
化稍营是阳原县的一个大镇,也是日伪重要据点。10月的一个夜晚,北山支队从蔚县龙池沟、红沙坡出发,渡过桑干河,远距离奔袭。在到达化稍营镇外围之后,战士略作停顿休息,并进行了简短的部署,随即发起攻击。高全宽所在部队从南边爬上堡墙,沿着堡墙直奔东门的炮楼,插到炮楼门前,搭人墙翻上了炮楼,占领了炮楼顶。楼下的伪军见炮楼顶都被八路军占领了,不知底里,纷纷缴枪投降。就这样,高全宽他们一枪没放就夺取了东门,还俘虏了一个班的伪军。北山支队另一部与敌短暂交火后,很快占领了西门。两支队伍两面夹击,全歼了伪区公所和物资局内的守敌。此次战斗给化稍营的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震慑了敌人,鼓舞了群众。《晋察冀军区抗日战争史》也提到了这次战斗。
收编“秦团”
北山支队要应对的另一个棘手问题是如何处理遍地的联庄 、土匪。当时的北山地区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大枪好比千亩地,子弹好比一头牛,北山出啥名‘特产’,联庄、土匪遍地有”。查阅当地史料,在日寇占领察南地区之前,单是阳原县、宣化县一带就有大小土匪几十股、近万人之众。日本占领之后,各路土匪迅速统一在一个叫“老大王”的土匪头子李英德的领导下,抗击日寇。但在这不到两年时间里,就被日本人分化瓦解、打击溃散,相当一部分被收编为伪军。有些伪军,其实还是土匪,在投靠日本人之后,横行乡里,坑害百姓,破坏抗日,行为更加恶劣。不把他们镇伏,开辟解放区的工作就难以进行,基层政权就难以维持,群众也无法真正发动起来。北山支队根据上级指示,按照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方针政策要求,在群众配合下,积极开展清扫联庄、土匪、伪军的工作,最大限度的孤立和打击日寇以及死心塌地为日本人卖命的汉奸。
据当地人回忆,高全宽被安排去说服收编秦太富领导的“秦团”。这个联庄曾是蔚县、阳原县一带很有名气的联庄,后来演变为蔚县北山的一股土匪,共200多人,其中骨干基本是殷家沟人(现属宣化县),多姓秦,号称“秦团”。秦太富的队伍在抗战初期是主张抗日的,但日寇全面占领这一地区后,在日寇的威逼利诱下,“秦团”于1942年投敌当了伪军,其实是一边给日本人当差,一边继续当土匪。前边说过,高全宽的姐姐秦高氏嫁于殷家沟村,他的姐夫秦太祯则是秦太富的本家兄弟,小时候高全宽常到姐姐家去,与秦太富等人熟悉且能够说得上话,所以上级把这个任务交给了高全宽。
高全宽孤身数次深入秦太富驻地,给秦太富讲清道理和形势,表明八路军的态度。秦本人也有一定的民族意识,但过去不相信共产党能打得过日本人。北山支队在成立不到一年里,开展了夜袭化稍营等大大小小战斗,已经在当地打出了不小的影响,鼓舞了人心。通过高全宽卓有成效的说服工作,“秦团”与八路军建立了联系,为八路军提供了不少情报和帮助。经过进一步争取,大约在1943年底或1944年初,“秦团”全部加入八路军,被编为北山支队第二游击大队。此后,一些联庄、土匪也纷纷加入了抗日队伍,例如当地比较有名的郝永智部伪军(曾经也是土匪)反正后被编为北山支队第三游击大队,并参加了朝阳堡战斗。
朝阳堡战斗
朝阳堡战斗是北山支队损失较严重的一次战斗,史料对这次战斗有着较为详实的记载。
朝阳堡是阳原县东部的一个村子。1944年6月7日上午10点多,日伪军尾随北山支队一部来到朝阳堡,并实施包围。下午3点,日伪军向南堡发起进攻,但被支队击退。当晚,日寇从张家口、宣化派来重炮连和部分化学部队。8日上午,日伪军发起进攻,均被打退,双方伤亡较大。下午,日伪军发起总攻,大批日军代替伪军进攻,北山支队把兵力从南堡撤回北堡,日军以猛烈炮火轰炸北堡,直至黄昏才渐渐停止。9日天刚亮,敌军又组织进攻,支队神枪手击毙了敌军指挥官藤田,乘日伪军群寇无首之际,支队战士发起了冲锋,试图突围。日军则再次使用炮火猛烈轰炸,炮楼被毁,堡墙被打开缺口,日军随机实施反冲锋,三五成群涌入堡内,与支队战士展开了肉搏战,战士们奋力拼杀,再次打退了日军。在这次战斗过程中,日军施放了毒气。
据记载,朝阳堡战斗北山支队牺牲了很多人,突围出去的并不多。领导这次战斗的副支队长江文离休后在西安干休所休养,1984年曾回朝阳堡村祭奠牺牲的战友。据在场人士回忆,满头白发的江文在那里大哭一场,长跪不起。高全宽是否参加了这次战斗,史料没有明确记载,但是北山支队二连参加了战斗。我们认为,高全宽作为二连副排长应该参加了这次战斗。很幸运,他活了下来。
高全宽次子高德海回忆说:“父亲经常提到‘朝阳堡’这个地名,经常说朝阳堡这朝阳堡那的,小时候听他讲故事也没太在意。他讲到有两个日本兵追他,他站在悬崖边,大个子日本兵端着刺刀冲上来向他猛刺,他一闪身,这家伙收不住劲直接冲下山崖摔死了。小个子日本兵一看不是他对手,想跑,他端着刺刀追了上去,这家伙躲在树后边,父亲向左刺,他躲到树右边,向右刺,他往树左边躲。于是父亲向左虚刺然后直接刺向右边,结果了这个日本鬼子的性命”。或许,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朝阳堡战斗后向山里撤退过程中——我们姑且这样认为吧。可以看出,高全宽在战场上是十分机智和勇敢的。
教导大队受训
1944年9月,晋察冀军区决定将整个军区划分为冀晋、冀察、冀热辽、冀中四个二级军区,察南地区十几个县划入新组建的第13军分区,同时决定在整个军区开展连排级战斗骨干整训。高全宽因此离开北山支队,他先在晋察冀第13军分区教导队接受3个半月军事训练,接着在冀察军区教导大队接受了近7个月军政训练,这是他在全国解放前所参加的时间最长的一次专门学习和训练。
高全宽认真地学习所有课程,参加了各种课目训练。晋察冀军区这次大规模长时间军政训练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党的政治工作、群众工作、形势教育以及各种基本政策,甚至还讲授了社会发展史、经济学、哲学一些内容;军事技战术则是重点中的重点,包括射击、投弹、刺杀、夜间战斗、游击战术等等。在养成教育方面,教导大队也十分重视“一日生活”规范管理,这对良好作风形是有益的。
高全宽认为自己10个多月学习收获很大,他在自传中写道:“此次学习对我收获极大,可以说是我在军事、政治、文化上进步的开端,因此打下了以后进步的基础。”特别是,高全宽认为他最大的收获是思想上的变化。他在总结里讲到,这次学习让他开始静下心来思考参加革命究竟是为了什么。“自己虽然给革命做了些事情,也流过血,但在究竟为何参加革命这一关键问题上是糊涂的,存在着混饭吃、找职业的思想”。他同时认为自己对革命贡献太渺小,为自己对政治不够关心、为自己入伍这么长时间还留在党外感到耻辱。他说,“看别的党员去开会,自己非常难受”。
我们感受到,这次学习对高全宽来说确实是思想上的一次升华。更重要的是,我们从高本人的变化可以看出抗战时期我们党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巨大成效。
解放张家口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但当时驻张家口的日军第118师团、独立混成第2旅团等部共2万余人,拒不投降,并将主要兵力部署于张家口以北的张北和以西的万全及以南的沙子岭一线,准备抗击苏蒙联军和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的进攻。晋察冀军区决定武力夺取张家口。
史料记载,晋察冀军区第12军分区10团和40团从张家口东部攻入张家口,察蒙骑兵支队集结了三个骑兵连和两个步兵连,到张北和化德方向接应苏蒙联军。高全宽所在的晋察冀第13军分区主力20团则从张家口南部攻打日伪军。
高全宽怎么又到了20团?前边说过,晋察冀军区下属军区调整后察南地区归新组建的第13军分区管辖,但该军分区没有自己的主力部队,于是冀察军区总部 将第1军分区的20团调到了第13军分区,高全宽从教导大队受训结束后,直接编入20团,担任排长职务。
8月20日晚,20团赶到张家口附近,但是被暴涨的洋河水阻于河南岸。22日,20团投入战斗,从南面向张家口发动进攻。高全宽所在的20团沿城市道路兵分二路。进攻路线大约就是今天张家口胜利南路和工业南路这两条道路。高全宽带队负责攻打十三里宣化大道(即火车站附近)到清水河东区(张家口市区被清水河分隔为东西两岸)。那时日寇虽然士气低落,但是战斗力保存比较完整,作战比较顽强,高全宽与他所在连队一起很好地完成了组织交给的任务,战斗结束后,他们获得了上级的物质奖励。
高全宽在攻打张家口战斗中脚部受伤。
四、转战东北,出生入死
1945年8月,中央军委发出第2号命令,要求时任中共冀热辽军区党委书记、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的李运昌率部进入东北配合苏联红军作战,并接受日伪军投降。同时命令各军区动员骨干力量随同进入东北。在打张家口时受伤的高全宽还没有痊愈即被派往东北,成为了日寇投降后从晋察冀军区最早出关干部队伍中的一员。李运昌司令员分配他到辽宁兴城地方部队工作。
1945年9月3日,冀热辽军区部队乘火车从山海关出发,列车一站一停,分别在绥中、兴城、锦西留下部分部队。高全宽等30余名官兵留在兴城,会同随军地方工作队接受日伪军投降,建立政权,维持治安。他们改编了投降的伪军,并以出关官兵为骨干成立县公安大队,高全宽任大队一排排长。10月,高全宽由时任兴城县支队长王振发和时任二排排长范山怀介绍入党并直接成为正式党员,入党——这个他多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高全宽经验丰富,表现优秀,特别是军事技战术水平和战场处置能力较强,很快又被提任为兴城支队代理副连长兼一排排长。
1945年11月,大批国民党军队由秦皇岛登陆向东北进发,抢占了重要交通线和重点城市。我军根据形势变化情况,决定把工作中心转向距离国民党占据的大中城市较远的城镇和乡村,以师(旅)为单位开始有重点地分散到东北各地,发动群众,清剿残余伪军和土匪,建立根据地。11月中下旬,兴城党政军有序撤离兴城,11月21日,国民党军占领兴城。
在高全宽带领部队按照计划撤离兴城县过程中,发生了部队哗变。原来,高全宽所在连队在成立之时即是以收编过来的伪军为主体。10月份,连队里从解放区过来的绝大部分骨干被编入东北民主联军3纵31团,编余后剩下唯一的老同志就是高全宽,他任副连长。在听到国民党部队很快打过来的消息后,连长常麻子和手下密谋反水叛变,被他发现。高全宽十分着急,在这种情形下,他首先想到的并不是个人安危,而是怎样把部队带出去。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努力和劝说,常麻子等人依然决意投敌,双方剑拔弩张,高全宽只有一人,处境十分危险,双方最终打了起来,高全宽打倒了六、七人,成功地跑了出来。当晚,高全宽找到了已经撤到朝阳的兴城县党政机关,并向当时的县支队长王振发说明了情况。
根据上级安排,高全宽被编入锦兴绥联合支队。支队从朝阳县开赴锦西、兴城、绥中三县山区,先后击败了白马石、新台门、旧门的国民党保安队。尤其让高全宽欣慰的是,在旧门的战斗中,高全宽率队击溃了常麻子所在的保安队,并击毙了常麻子,叛徒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1946年1月,兴城县民主政府由朝阳迁回兴城西部山区,开辟革命根据地。辽西兴城县支队再次组建,高全宽出任一连连长。在出关后不到半年时间里,高全宽已经从排长,经副连长,升为连长,也可以看出组织上对他的高度信任。
此时,虽然国民党军队和一些地方武装时常来根据地骚扰,但根据地最大的隐患来自于当地土匪。1946年3月,王振发、高全宽等人率领兴城县支队,配合时任辽西专员公署秘书主任(锦兴绥联合支队秘书长)信修率领的辽西独立团,主动出击,在新台门附近将威胁最大的土匪孙景峰部击溃,打死了20多名土匪,俘虏了30多名土匪。枪决了其中8名罪大恶极者,其余的则经教育后释放。经过这次战斗,孙景峰内部出现瓦解,一些人主动脱离,加之土匪从老百姓那里获得供给更加困难,孙景峰不得不带着余部逃走。高全宽他们接着清剿了其他几股规模稍小的土匪,兴城西部根据地从此巩固起来。
高全宽次子高德海回忆说:“据父亲讲,有一次剿匪碰到了一个十分强悍的女匪首,使双枪,枪法特别准,以残垣断壁为掩护,打倒我们许多人,父亲背着大片刀,悄悄地摸到了她的后边,一打枪才发现没了子弹。父亲想,若是从右边冲上去劈她,容易被她左手打个回马枪;若是从左边冲上去劈她,容易被她右手打回马枪。于是父亲趁她左手举枪的瞬间从左边冲上去,手起刀落,将女匪首人头和半个膀子劈了下来……”
梨树沟门战斗
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在兴城梨树沟门一带敌我进行过多次战斗和战役。这里记述的梨树沟门战斗是兴城支队打的,后边8纵24师也在梨树沟门一带打了一个较大的战役,那时高全宽他们已经被编入24师,他也同样参加了24师的梨树沟门战役,那是1947年9月的事儿了,这次梨树沟门战斗发生在1946年12月。
兴城西部这块根据地战略位置比较重要。经过剿匪反霸和土地改革,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之后,国民党部队逐步感受到威胁,并开始频繁地对根据地进行扫荡。1946年12月2日,国民党部队暂编第72师的一个团,在地方武装还乡团的配合下,从绥中县城出发,向兴城县民主政府驻地梨树沟门进发。县支队及时侦察到了敌人的行动,由于敌强我弱,县支队一方面派部队协助动员群众转移,一方面派人通知辽西支队31团前来支援。5日,敌军进到梨树沟门。6日早晨,辽西支队31团赶到康家沟。在了解了敌人情况后,辽西支队和兴城支队决定对侵入梨树沟门的敌人实施全面包围,从东面、北面和西面猛攻,留下南面佯作小规模攻击,同时派部队埋伏在石棚沟、杨树屯至凉水泉子一带,以逸待劳,待敌南逃后全歼之。战斗从当晚11点打响,我军从三面发起了猛攻。在炮火的支援下,高全宽所在部队很快就摧毁了敌人前哨,攻占了梨树沟门北面的双顶山和东面高地。敌人果然集中火力抢占南山,从这里打开缺口向南逃跑,不久即进入我军伏击圈中。在三面有伏兵、后有追兵的情势下,敌军伤亡惨重,除部分逃脱之外,其余全部缴械投降。战斗到7日凌晨就以我军胜利结束,此次战斗共击毙敌人248名,俘虏300多名,缴获了大量武器。
加入东野8纵24师
1947年年中,夏季攻势结束后,为适应战略反攻的需要,我军休整后编组了新的部队,东北民主联军8纵即于1947年8月1日成立。兴城县支队一部被编入8纵24师,高全宽于是成为8纵24师三团(72团)二营四连连长。
1947年下半年,随着我辽西根据地的扩大和土地改革的深入,人民群众参军参战,踊跃支前,敌我兵力数量上已大致相当,东北民主联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国民党军则逐渐收缩于中长路、北宁路的狭长地带,采取依托重点城市、向外扩张的机动防御策略。为应对战略形势的变化,我军从当年的9月初到11月中,开展了秋季攻势。
1947年9月上旬,新任东北“剿总”司令陈诚提出“确保北宁路,打通锦承线”的计划,决定集中兵力,对热东地区和辽西地区根据地进行合围。敌93军暂编22师、暂编50师的两个团向我侵犯。8纵司令黄永胜把战斗任务交给24师师长丁盛,同时将22师66团归属丁盛指挥。9月14日,丁盛率24师主力进入梨树沟门预定区域准备迎战时,师部突然遭遇敌军并发生激烈战斗。高全宽所在部队立即回援,在包围与反包围的错综复杂战况下,各部队迅速抢占各个制高点。高全宽他们原本就是当地部队,所以对地形十分熟悉,他们采用迂回包抄方式,很快率队攻占了梨树沟门的南山制高点,并接连攻克了东南面的五个山头,其余部队也分别占领了东面和北面高地。各支部队对梨树沟门之敌形成了三面围攻之势,将敌人压缩在梨树沟门一个狭窄地带,并利用有利地形猛烈攻击敌军。敌人狼狈西逃,被我军追至大屯、青石岭一带歼灭。经9个小时激战,将敌暂编50师两个团大部歼灭。战斗于14日下午5时结束,我军共俘虏敌人628人,毙敌400余人。
战斗结束不久,队伍还没来得及休整,24师就在8纵司令部指挥下急速北上。战斗任务是在杨家仗子阻断敌人退路,配合友军前后夹击敌暂编23师。这次战役结果是:敌暂编22师2600多人被我全歼,俘虏敌少将副师长和少将参谋长。
19日,国民党东北“剿总”再从锦州调集49军79师和105师2个师,进攻杨家杖子。8纵迅速实现了对敌人的合围。丁盛所部于22日13时投入战斗,高全宽所在营被要求攻占杨家杖子南面的制高点莲花山。在炮兵的支援下,高全宽所在部队不怕伤亡,不怕疲劳,勇往直前,连续攻击。但由于敌人的火力过于猛烈,我军两次冲击未果,伤亡较大。我军再次采用迂回战术,高全宽所在部队侧面迂回包抄敌人背后,敌军难抵两面夹击,迅速崩溃,我军顺利占领了莲花山。同时,24师其余队伍也先后占领了毛家屯和东山上的4个主要外围阵地。24师随即协同友邻部队,实行总攻,将敌军大部歼灭。
后来,高全宽又随部队参加了九关台门战斗,并参加了北宁路三次破袭战。在残酷而艰苦的战斗中,经过战火的洗礼,高全宽的战术指挥能力有了较大进步,1947年年底,他被提升为副营长,这离他被提拔为连长只有一年多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