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01 11:30:46 来源: 新华社 作者:赵承 于力
30多年前被称为穷山沟的大梨树村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国美丽乡村”。
就在大梨树风景区9米高的山门不远处,有一座不足1米高的小土包,没有墓碑、甚至没有名字,但全村的人都知道那是为村里人过上好日子而累死的老书记毛丰美的长眠之地。
在毛丰美走后一年里,这座无名墓上常出现美丽的鲜花和各种祭品,散发着全村人对他无尽的思念。一名普通共产党员凭着一生的忠诚和坚守,在百姓心中矗立起了一座丰碑!
“让咱村里人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是他毕生的追求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大梨树村,“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村干部工资靠社员交”。很多村民一年到头吃不上一顿猪肉、买不上一件新衣服。
当时31岁的毛丰美已是十里八村有名的兽医,看着乡亲们过的苦日子,他不顾亲朋好友的劝阻,毅然接受上级的要求担任生产大队长和党支部书记。
在村口的小广场,瘦小但结实的毛丰美顶着大雪发表就职演说:“咱们村虽然现在是山穷水尽,只要大家肯干,我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名义向大家保证,一定让咱村里人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这句话成了他毕生的追求。
这年冬天,村民们还习惯在家猫冬时,毛丰美揣着四处筹借的4万元钱,领着村干部,北上吉林、黑龙江,蹲车站、啃饼子、喝凉水,倒腾回小米和土豆,顶着寒风沿街售卖。
1985年中央出台了活跃农村经济的政策,毛丰美贷款进城建了凤城第一座宾馆;1992年春天,受小平“南巡”讲话鼓舞,毛丰美又建起了辽东地区最大的封闭式贸易市场,此后建万亩果园、旅游风景区……
毛丰美以敢想敢闯的精神和劲头,硬是在既无资源也无区位优势的山沟里,走出一条农、工、商、贸、旅一体化发展道路。2014年,村集体总资产超过4亿元,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村里先后投入1.5亿元新建村民新区、文体宫等基础设施,实现集中供电、供水、供热,大梨树人初步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为民苦为民累为民死是他无悔的选择
在毛丰美为全村百姓的幸福辛苦打拼的过程中,曾经有过多次“进和退”的机会,他都毅然选择了放弃,他说:“没有兑现对百姓的承诺,哪都不去。”
1986年,大梨树村刚开始起步时,毛丰美的能力得到了上级的认可,县里准备让他当畜牧局副局长,从一个农民变成一名国家干部,毛丰美有些动心了,毕竟是一次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可是一看到刚建成的大市场和村民渴望脱贫的眼神,一想到自己上任时的铮铮誓言,他立刻打消了“上进”的念头。
1988年因为大梨树村办企业红火,乡里想让他当主管乡镇企业的副乡长;1992年,因为大梨树村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县里考虑让他当主管农业的副县长,这两次,他甚至连一点动心都没有了。
2012年12月,毛丰美被确诊患有结肠癌,开始便血,他仍坚持带队外出考察项目,他偷偷买了三条内裤全部穿在身上,尽管这样,血还是染红了汽车坐垫。在患肝癌期间,由于肝部胆管堵塞,毛丰美全身瘙痒,挠得青一块紫一块,后来又发展成胆管细胞癌。一次接待一个100人的考察团,他强忍瘙痒坚持为考察团做报告,有时脸憋得通红,汗珠浸满额头,一旁的工作人员都忍不住掉下了眼泪,他却说:“来这么多人,怎么能放弃宣传大梨树村的好机会?”
因为忙于工作失去最佳治疗机会,致使病情日益严重,2014年9月23日,年仅65岁毛丰美走完了一生。去世前三天,村里正在安装太阳能路灯,他提出要到街上看看路灯的亮度。看着几乎缩成一团的他,家人怎么也不忍心将他抬到街上,只好将他抬到窗口,扶他站起来,外面的灯光照着他,看着一盏盏明亮的路灯,毛丰美使出全身力气挤出一丝笑容。
那天,是毛丰美最后一次站着,最后一次凝视他一生眷恋的土地。
“他是为这个村累死的呀!”83岁的村民陶国章在送别毛丰美时哽咽地说出了全村人的心声;“万句话述说不了对你的思念!”村民自发制作的数十幅横幅连同他们悲伤的眼神凝固成了2014年9月28日大梨树村的面孔。
清正廉洁是他一生的坚守
毛丰美以“实干”闻名,也以“抠”字闻名。毛丰美领着村干部到省里办事,午餐经常在一个叫祁家堡子的小镇吃,因为那地方吃饭便宜,一碗面条不到一块钱。他说:“村里的钱都是大伙的血汗钱,绝不能乱花一分。”
毛丰美做村干部35年,后期每年村里往来资金近亿元。他的几个助手都先后管过财务,唯独他这个“一把手”从没管过。他总说:“我不管钱,我可以监督他们,如果我把着财政大权,谁来监督我?”
毛丰美带头在村里树立文明新风。两个女儿出嫁他都没办喜事,儿子结婚时也选择旅行结婚。老父亲去世时,毛丰美召集6个兄弟商定,谁也不许收礼,并在家门口贴出拒收礼金的讣告。六弟家里有外债,想收点礼钱平平账,对毛丰美说:“你是党员干部不收礼,我一个老百姓,收点礼钱,还犯法吗!”毛丰美则坚决地说:“谁叫你是我的弟弟呢!”
毛丰美病危时,凤城市领导去家里看望他,他握住领导的手说:“我死了以后千万别大操大办啊,村里都坚持十几年了,不能因为我就变了。”
只有清正廉洁才能行得稳走得远,这是毛丰美经常对身边干部说的一句话,也是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和一生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