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8 15:16:27 来源: 新华社 作者:李亚光
“孩子,别怪爸爸‘不定期失踪’,我在做一件很值得、很有意义的事。”近日,1名上海籍援青干部写给7岁儿子的一封温情家书,在网络上引发关注,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妻子常把信念给儿子听,一方面为了传达最新情况,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开阔孩子视野、提高写作水平。”这封信的写作者刘卫东说,从未想过这封家书一经刊发,反响如此热烈。
刘卫东现任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委常委、副县长。2013年7月,他与同一批上海援青干部一行17人来到果洛州——我国藏区气候最恶劣、经济社会发展最为落后的地区之一,开始为期3年的援建工作。
刘卫东在家书中写道:“高原高,‘白云踩脚下,伸手把天抓’,米饭面条怎么煮都煮不熟,晚上睡不着是家常便饭。”事实上,有如此体验的内地援建干部在青海并非个例。在2013年来青的182名援建干部中,超过80%被派往平均海拔超过3500米的藏区。
“除此之外,我们一年最多只能回家3次。亲友逝世、父母重病常不能到场,陪伴家人、抚育孩子我们要缺位3年。”北京援青干部、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副县长王常远告诉记者,他所援建的县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当时志愿来青海时曾遭到家人的百般劝阻,但48岁的他坚持要实现自己援建高原的梦想。
“为这些干部的奉献精神‘点赞’,但身体这么不适应,值得去吗?藏区真的需要他们的帮助吗?”在感动之余,一些网友也发出诸如此类的疑问。
宝钢集团援青干部、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副县长黄道锋向记者坦言,来青海前,他也曾思考过这些问题。然而,当知道一些高原大山里的孩子还从未接触过电脑和网络,知道不少年老牧民一辈子连省会西宁都没去过;当看到高原基层干部紫红的嘴唇和粗糙的皮肤,看到乡镇落后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黄道锋觉得他找到了留守在高原援建的意义。
争取资金改善乡镇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创办特色产业促牧民增收、引进义诊医疗队深入藏区、积极招商引资推广“大美青海”旅游业、引入内地先进治理经验活跃本地干部思维……多年来,援青干部为青海藏区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据青海省委组织部干部五处工作人员王宗礼介绍,截至目前,北京、上海、浙江等6省市已落实援青资金52.36亿元,实施援助项目747个,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3.2亿元,几乎涵盖该省藏区的民生、扶贫、医疗、教育、科技、党政等所有领域。
“不少人也担心长期对口援建、帮扶会挫伤藏区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北京市对口支援和经济合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青海玉树指挥部指挥长、玉树州委常委李军会说,事实上,各援青省市目前正将今后的工作重点由项目援助向智力援助方向转移。
“十三五”期间,援青6省市将加大“引智援青”力度,积极创建平台分批选派各州机关干部、市政人员、行业人才前往发达地区学习管理运营经验。同时鼓励藏区初高中生通过“异地就学”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为藏区高校毕业生争取更多异地培训实习机会,最终为青海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本地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