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1 14:46:16 来源: 经济日报 作者:周斌
在红河垤玛蔓培小学送爱心款时,看到孩子如此吃午饭,丁莲几次流泪。 (资料图片)
53岁的丁莲是云南省红河日报社记者。她常年报道基层群众疾苦,并给予他们无私帮助,被称为“贫民记者”“好人丁莲”。16年来,她在云南省红河州帮贫、助困、助学、修桥等,持续资助20多名贫困学生,还把道德讲坛带到学校、社区、监狱,带动了全国多名爱心人士扶贫济困。
有温度的助学款
“妈妈,我到建水县人民医院工作了,这里的条件非常好,但我还是决定返乡帮助父老乡亲。”昆明医科大学毕业生高查庆在电话中对丁莲这样说。因得到丁莲不少帮助,高查庆在医院遇到特困病人时都会倾心相助。“这是在传承丁莲妈妈的爱心。”高查庆动情地说。
高查庆家住红河县大羊街乡大山深处,父母都是残疾人,弟弟还在读书,家中一贫如洗。丁莲知道这些情况后一阵心酸,决定尽其所能,资助高查庆读完大学。高查庆如愿考上了昆明医学院,从此,远在昆明的高查庆成了丁莲的牵挂。每年,她都亲自将学费交到高查庆手里。在一次给高查庆送学费途中,她乘坐的汽车与前车追尾,让她与死神擦肩而过。但让她倍感欣慰的是,高查庆不仅顺利完成学业,还义无反顾地接过了帮贫的接力棒。
红河县垤玛乡是个贫困乡,这里的孩子想读完小学都很难。2009年,丁莲发起对垤玛贫困小学生的资助活动,当年便资助了96名哈尼族小学生,她自己资助了其中的5名。
2012年的一个冬日,丁莲来到垤玛乡所属学校送助学款。她惊讶地发现,这里大多数孩子的午饭是从家带的,用一个小塑料袋装着,饿了就用脏乎乎的小手抓冷饭吃,丁莲的泪水夺眶而出。不久,她又一次来到垤玛乡,给孩子们带来了700个带盖的不锈钢小口缸。
丁莲常年奔波在边疆贫困山区,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与累。2011年9月,她带着资助款来到垤玛乡。一路上,塌方落石不断,她不顾自身安危,只担心车子会不会抛锚,能否及时将助学款送到孩子手里。同时,她也担心遗失助学款,就把装钱的包紧紧地抱在怀里。好不容易来到学校,她顾不上休息,就把钱发放到贫困学生手里,一直忙到晚上21时。这时,她突然眼前一黑,不省人事。经医生检查,她是因劳累过度引发昏厥。
就这样,16年来,丁莲一次次地呼吁奔走,让上千贫困学子得到资助。
传递温暖的爱心桥
2012年10月,丁莲在给红河县架车乡932名贫困学生送爱心款时得知,该乡大浪施村的数十名留守儿童,每天清晨5点就要赶往3公里外的乡政府所在地上学。山路曲折,陡峭难行。大浪施河上的桥是孩子们上学的必经之路,而这个“桥”仅由8根竹子连成,每到雨季水位上涨,这个桥就越发危险。次日凌晨,丁莲在校长带领下,打着手电筒来到大浪施河边。当她看到孩子们行走在这个摇摇欲坠的“桥”上时,她又一次落泪:“孩子们上学实在不易,我一定要帮帮他们。”
回到报社,丁莲立即发出建“爱心桥”的倡议并带头捐款,全国多地爱心人士积极响应。2014年2月,一座长32米、净宽1.2米、高4米的人行铁索“爱心桥”建成,从此,孩子们上学出行不再害怕。
与此同时,一道水泥板铺成的“哥弟桥”,也在爱心人士的积极响应下,在红河县架车乡土瓷小河上架起。2013年5月该桥竣工时,当地百姓非常高兴,都说,“修建这样一座桥是我们多年来的心愿,这可帮我们解决了农产品卖难的大问题”。
丁莲在个旧市鸡街镇邦干村委会走访时得知,该村有一条街子小河,河上没有桥,雨季时河水湍急,人们被阻挡在两岸无法通行,阻碍了经济发展。丁莲又一次深受触动,于2014年11月再次发出建“爱心桥”的倡议,还动员亲友捐了款。2015年2月,一座长8米、宽4.5米、高3米、荷载30吨的钢筋水泥“爱心桥”建成通车,这里的人们不再被一条小河阻隔。
精神上的扶贫者
受丁莲精神的感召,一股帮贫助困的爱的力量在红河大地上涌动。
2010年初,丁莲到红河县石头寨乡中心校代送爱心物资。期间,她得知11岁的兔唇男孩马志雄因家庭特别贫困,一直无法进行手术治疗,她立即向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求助,医院积极回应,为马志雄成功实施了手术。
丁莲不仅在生活上帮贫助困,还甘做精神上的扶贫者。她分文不取,把“道德讲坛”带到学校、机关和社会,还应邀去社区、监狱开展道德讲座。
2015年5月,丁莲应邀为小龙潭三分监狱和五分监狱的5000多名罪犯作了“在劳动中收获崇高和美丽”讲座。她的讲座通俗易懂,真实感人,用大量真实事例感动了全场听众。
2015年11月8日,丁莲获得中国消除贫困奖感动奖,她说:“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感恩所有给予我表达爱的机会的人,感恩所有心中有爱的人。”(记者 周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