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人物

朱潜:30年好干部 7年倾情扶贫的群众贴心人

2015-12-07 17:34:13       来源: 光明网    作者:

  乐于当好“渡人梯”,甘于做好“铺路石”,始终做好“本分人”。这是安徽省委组织部副厅级组织员、干部综合处处长朱潜常说的话。他牢记自己的职责使命,不计较个人得失,兢兢业业地努力工作,除了单位和家的“两点一线”,慈佛寺村是朱潜去的最多的地方。他致力于扶贫工作多年,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随时记录村里困难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情况,谁家最穷,他就与谁家攀亲戚。修路、架桥、通电、招商引资……7年来,朱潜不仅提高了贫困乡亲的生活水平,还走入群众心中,赢得了他们的尊重,塑造了新时期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朱潜(左一)在宿州慰问困难老党员。图片来源:合肥文明网

  1.对“开后门”者不讲半点人情 对来访群众热心坦诚

  1985年3月,朱潜选调进入省委组织部干部调配处(现干部综合处),30年都没离开过这个处。作为“管干部的干部”,朱潜熟悉的干部自然很多,也常有人找他“开后门”,但他从不松口。

  在领导干部出国政审工作中,他严格履行审批程序。一次,一名驻皖单位正厅级领导干部申请办理港澳多次来往通行证,按规定不符合办理要求。此人连续十几天到办公室找朱潜,软磨硬泡,并通过关系打招呼,但朱潜始终没松口。不久,此人就因经济问题被查处,避免了一次可能发生的外逃事故。

  从1995年起,安徽省先后17次组织开展公开选拔厅级领导干部工作,朱潜都全程参与。有些人想打探消息,但他却严格保密。安徽省17次公选,共选拔180名厅级干部、245名处级干部,从未发生任何泄密事件,更没有因为操作不规范而引起质疑或炒作。

  虽然对“开口子”朱潜不讲半点人情,但对来访的干部群众,他却很热心。“遇到来访不要回避,有政策就和他讲清楚政策。能解决的尽量解决,不要卡人家。解决不了的,要做好解释说明和其他服务工作,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态度和诚意。”他时常对处里工作人员这么说。  

  朱潜(右三)在安徽省霍邱县慈佛寺村慰问残疾人家庭。图片来源:合肥文明网

  2.潜心钻研成组工“活字典” 积劳成疾患上胃癌

  朱潜出差赶夜路是出了名的,时间抠得紧也是出了名的。到北京参加换届工作会议,结束后连夜赶回办公室起草会议精神汇报材料,处理完毕已经天亮了;去山东省送挂职干部,返程时又到亳州市委组织部检查干部档案工作,当天夜里赶回合肥已是夜里12点多;赴省辖市出差,总是一结束就立即回合肥。他经常半夜还在思考谋划工作,很多人都曾在凌晨一、两点接到他的电话或短信,曾有同事幽默地打趣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朱潜同志半夜打电话。”而朱潜的出发点却很简单:“工作抓在手上,不落到实处,就不能安心睡觉。”

  对待工作,朱潜从不懈怠,加班加点很常见,经常拿泡面充饥。由于长期饮食不规律,朱潜的胃病愈发严重。2004年7月的一天,他胃部大出血,后被查出重度胃溃疡,已成早期胃癌,大部分胃都被切除。即使卧榻,他整日还电话“遥控”。手术初愈,朱潜就回到了工作岗位。除了胃不好,他还有冠心病,每天都要吃一大把药。同事们有时会心疼地看到,朱潜用手不停捶打着心脏部位,试图缓解不适。长期的伏案工作,让他得了严重的腰肌劳损和腰椎疾病。但这些,都没能让他放下工作。

  党务工作的“政策通”、干部工作的“活字典”,这是大家对朱潜的肯定,而他先后主持和参与起草了300余项干部工作制度和政策规定,并认真把关了各地各单位提出的干部工作政策性文件。

  光熟悉政策还不行,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对待。2011年8月,省委启动地级巢湖市行政区划调整,省委组织部会同相关部门负责人事编制划转工作。朱潜带人夜以继日工作,耐心解疑释惑,经常与安置对象谈话到深夜,几乎每天都只休息两三个小时。短短20个工作日,就使8700多名公职人员得到妥善安置、平稳交接,而他却瘦了近十斤。  

  三道行桥重修,圆了慈佛寺村乃至彭塔乡群众几十年的新桥梦。图片来源:合肥文明网

  3.下好扶贫“三步棋” 7年劳苦富了百姓赢了民心

  彭塔乡地处安徽霍邱县东南部,交通不畅,灾害频繁,而慈佛寺村又是全乡最偏僻、最贫困的村子。40年前,朱潜作为知识青年曾在这里工作过,这里的人与事,点点滴滴都印在朱潜心底。2009年,“五级书记带头大走访”等活动开展起来,朱潜主动请缨将慈佛寺村作为他的联系点。然而,再次回到阔别已久的第二故乡,眼前的景象令他十分心痛,几十年来,这里没有多大变化:村部是三间小破旧平房四处漏雨;小学的教室没有窗户,用塑料袋和纸糊着;很多村民生病无钱医治,有些人家里穷得一个月吃不上一顿肉……他暗下决心,得为这里的父老乡亲做点事!

  为了让村民早日脱离贫困,他有针对性地下了三步棋。

  第一步棋下在“救急”上,先解决贫困户的吃饭穿衣问题。慈佛寺村党总支书记刘昌春告诉记者,朱潜先募集了近千套衣服和100床被子,并发到贫困户手里,“后来募集的帽子、衣服等,可就更多了。他每年还会自己掏钱,结对帮扶贫困户。”平日谁家最穷,朱潜就会去谁家。贫困户张应合还记得,朱潜去他家时,虽然破凳子上落满了灰尘,但他却直接坐下了,虽然碗不干净,但他却拿起就喝水,丝毫不嫌弃。贫困户王胜明以前和老伴住在草房中,由于家庭矛盾,他们和儿子儿媳几乎不来往。朱潜知道后,主动帮助协调,让王胜明住进了儿子的平房中,并为他联系了一份工作。“现在我每个月都有收入,日子越过越好。”王胜明感激地说。

  朱潜的第二步棋,下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不仅如此,他找相关部门求助,新建了一所35KV变电所,解决用电难的问题;在淠河岸边兴建了一座电灌站,保证了1000多亩耕地的灌溉问题……

  第三步棋,则下在产业发展上。朱潜鼓励和帮助镇村干部招商引资办企业。先后引进6家企业,吸引5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加上土地流转的收入,每人每年可增加收入1.1万余元。

  30年来,朱潜服务的很多人先后得到了提拔重用,但淡薄名利的他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更没有向组织要求过什么。面对无数赞赏和叫好声,朱潜只是淡淡地说“我只是做了一点应该做的事。”

  本网根据《中国好人榜——朱潜》、《30年组工战线上的好干部 7年倾情扶贫做群众的贴心人》、《朱潜:乐当“渡人梯” 甘做“铺路石”》等稿件和材料综合,感谢合肥文明网提供素材。)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