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人物

留法博士回报家乡 青年教授张重生的"大数据"梦

2015-11-30 11:36:46       作者:刘尚君

  张重生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尚君 摄

  他成长于河南的农民家庭。19岁,他成为村里为数不多的省城大学生;23岁,他考取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26岁,他放弃留京工作机会,赴法国留学攻读博士;28岁,他获得2010年度法国数据挖掘会议最佳学术论文奖。

  他曾有机会选择留京做一名体面的金融白领,也曾有机会在欧洲做一个赶潮流的海外华侨,也更有机会选择一份高收入大平台的工作,以此来弥补数十年来物质生活匮乏的求学岁月。

  但是,在30岁的那年,他回到了祖国,回到了家乡河南,以一个教书育人的身份开启了人生的崭新篇章。

  他就是河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大学大数据团队带头人——张重生。一个立志从事科学研究,为祖国、为家乡培养更多大数据人才而奋斗的有为青年。

  不因贫穷而退缩 誓为梦想而前行

  张重生出生在河南南阳的一个普通村庄,父辈三代都是农民。他说,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家中那个由砖和土胚混合而成的瓦房,一到雨天就开始漏雨,总担心房子会塌。

  为了补贴家用,父亲总是外出做小工,推着小车给人家拉木头,这一跑就是100多里地,一天一夜极少休息。后来父亲又经常跟同村的人一起外出收皮毛。即便这样,不识得几个字的父母也从来没有过让张重生外出打工的想法,相反,父母极少让他做农活,和他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好好上学。

  “父亲的朴实和拼搏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虽然天资算不上聪明,但是我从上学以来都是最努力的学生。小时候没有那么多书给我看,我就背教材,我可以把整个英语书都背下来。”张重生记得有一年春节,自己带着礼品串亲戚,却因为在坐在路边看一天书而把正事给忘了。

  天道酬勤,2001年高考,张重生成为了当年村里唯一考上大学的学生。金榜题名的喜讯让张重生的父母很是欣喜,但数千元的学费让这个本就贫苦的家庭雪上加霜。“那时我很清楚的记得,父母几乎是把所有能借来钱的人家跑完了,最终的学费就是一百两百兑出来的。”就这样,张重生第一次来到了省城,开始了大学生活。

  “我在上大学以前从来没有见过计算机。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刚上大学时,有的同学都已经能够编程,而自己连鼠标左击右击都不分。”大学前两年,张重生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不断请教老师同学,上课把学到的知识都全部掌握,下课一头扎进实验中,不厌其烦地练习和实验,最长的一次,他在实验室待了两天两夜。大二时,他的专业能力就已经排在班级中上游。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明白父母供他上学读书的不易,所以大学期间他就开始做兼职。从读研开始,他没向家里要过一分钱。

  三年没回家 潜心为科研

  “我从小的梦想就是当一名科学家,用科技改变社会。”为了坚持自己的理想,研究生毕业后,张重生放弃了一份很不错的银行工作,毅然奔赴法国攻读博士。

  异国求学期间,张重生也遇到过学术上的困难,他和导师产生了研究方向上的分歧。当时他跟随导师做一个来自移动公司的流数据处理研究课题,经过独立思考,并与同事进行多次讨论之后,张重生提出了打造一个基于云架构的流数据处理平台的构思,但导师认为虽然他的想法有很大的创新性,然而风险过大,最后并没有同意他提出的研究方案。无奈之下,张重生还是尊重了导师的选择。  

  张重生与博士生导师 Florent Masseglia在一起。本人供图

  这件事给了张重生不小的打击,也成为他的遗憾。而三年之后,市场上出现了一款与他之前构思极为相似且非常流行的开源流数据处理产品。

  由于对自己的要求较高,读博期间他异常勤奋努力,科研和实验几乎占据了生活的全部。也因为这个因素,张重生三年都没回过家。

  “我经常做梦回到家中,小屋、小院、小池塘、小河,还有我父母……”张重生读博的第一年,就把自己所有的积蓄寄回家,用于翻新那个破旧漏雨的老房子。“父母不会用电脑,每次想我,他们就让会上网的亲戚给我在网上留言。”说起这些,张重生心里满是对父母的愧疚。

  为人师者 回报家乡

  三年多的时光,匆匆而逝,张重生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并获得了优秀博士论文荣誉。因为有着在知名研究所的学习工作经历,欧洲的一些大公司都向他提供了工作机会。

  那时,浓浓的思乡情充斥了他的全部思绪。在了解到国家正在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国内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景,尤其是他的家乡科技人才紧缺的时候,张重生婉拒了国外公司提供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祖国。为了坚持自己做科学家的梦想,也感动于学院领导的真诚邀请,他最终选择回到家乡做一名普通的大学老师。

  “我想要回到国内,回到家乡,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培养更多的大数据人才。”张重生作为河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的第一名海归博士,把教书育人视为自己的首要职责。

  为了弥补自己读博士时的“遗憾”,张重生非常民主,学生提出的新想法他都会积极鼓励、给予引导。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张重生总结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他会把复杂的概念以讲故事的形式讲给本科生,帮助他们理解。他为研究生找好研究方向,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让他们少走弯路、多出成果。  

  张重生指导研究生做科研。本人供图

  他总是创造条件为研究生提供与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交流合作的机会。记得有一次,张重生与学生合作数据分类的课题,请到一位国外的专家亲临指导,他、外国专家和研究生们一起合作研究到凌晨。

  “老师,虽然跟着您做研究很累,寒暑假都很少放假回家……但是我也知道再难遇到像您这样对学生好的导师,只要科研能力有提高,再苦再累我都不怕。”一名研究生在发给张重生的邮件中这样写道。

  “学校给我提供教授待遇和较好的发展平台,我很感恩也很珍惜,更时刻鞭策自己要以更加努力的教学和研究来回报学校和社会。”从事大数据相关研究十年来,这个来自贫困家庭的子弟一路自立自强,乐观感恩。

  作为一名有志青年,张重生也有自己的中国梦。他希望能研制出一套管用的算法和系统,能让更多的人使用;他希望出版大数据丛书系统介绍、传播数据科学的原理与技术;他致力于培养河南本土的、高水平的大数据专业人才,为家乡,为国家,贡献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尚君)

加载中
中国青年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