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7 11:38:38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记者 陈丽娜
“我想再建六个大棚,投资一百多万。现在政策明朗了,我也敢投资了,接下来我可以拿经营权去抵押贷款。”陕西杨凌五泉镇农士达合作社负责人汤新国说。而同在五泉镇的农民汤战峰在家里的五亩承包地确权颁证之后,将土地全部流转给汤新国的合作社,带着全家人进城务工了。为什么这么放心地“转身”?汤战峰盘算:“退一万步说,万一在外面混不下去了,回家了还有这个地。”
2016年党中央、国务院适时出台的《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给了他们这种底气。
汤新国和汤战峰的故事发生在全国已经流转的4.7亿亩土地上。从2013年底的3.4亿亩到2016年底的4.7亿亩,只用了3年,目前全国土地流转面积已经超过家庭承包土地面积的1/3。进行土地流转的农户,大约有7100万,占2.3亿承包农户的30%。而这4.7亿亩土地流入了280多万个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手中。土地承包权主体同经营权主体发生分离,已是我国农业生产关系变化的新趋势。
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意见》才出,而试点早已先行。
2015年7月8日,当领到安徽省土地确权第一证后,曾是1978年“大包干”带头人、如今年近80岁的小岗村村民关友江动情地说:“当年我们搞‘大包干’,只是有了土地的承包权和经营权,这次确权颁证,承包地不仅有了‘户口’,还有了‘身份证’,农民有了一份看得见、摸得着的财产。”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小岗村在这轮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示范试点中再领风骚。“土地是我们农民的命根子,土地确权给我们吃了永远的定心丸。”“这家伙管用,凭证可以抵押贷款,可以搞土地流转、入股,拿租金,分红利,真是这一辈子碰到的最大好事。”七嘴八舌,道出了农民的心声。
从一枝独秀到全面推开,农业部循序渐进、逐步扩大推进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从2013年的105个县试点,到2014年开始3个整省试点,再到2015年、2016年、2017年不断扩大整省试点,目前整省试点省份已达28个。截至2017年3月底,全国2628个县、3.2万个乡镇、52.5万个村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已完成确权面积9.4亿亩,占二轮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73%。
为了趁热打铁,乘势而上,加快试点工作进度,今年3月,农业部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通知》,进一步研判工作形势、明确重点任务和工作要求,以加快推进试点工作开展,确保各地按时保质完成中央交办的工作任务。
确权只是迈出了第一步。让经营权活起来才是目标。
为推动确权红利不断释放,2016年农业部选择14个县(市)开展了农村承包地确权成果应用试点,在推进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等方面积极探索有效路径。
珠三角地区探索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集体统一经营的土地股份合作制;上海松江探索引导农户将土地经营权流转给村集体,统一整理后再发包给有经营能力农户的家庭农场制;湖北沙洋探索农户承包权不变、协商交换经营权,小块并大块,实行“按户连片”耕种制;四川崇州探索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农户、合作社、职业经理人和专业服务组织共同经营的“农业共营制”;河南商水、山东济宁探索土地经营权主体不变,农户通过市场购买服务,委托专业服务组织、合作社全托管、半托管开展农业生产经营等,这些都是“三权分置”的有效实现形式。改革加快放活了土地经营权,充分释放了政策红利。
“三权分置”的有序实施离不开健全规范的土地流转管理制度。2016年6月,农业部制定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运行规范(试行)》,指导各地规范土地流转交易行为。20个省份初步建立了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监管和风险防范制度,一些地方探索建立了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等制度。各地共建立了近2万个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为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提供价格信息、政策咨询等土地流转服务。目前,村有服务站点、乡镇有流转中心、县市有交易市场的流转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从“摁手印”到“红证书”,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权能不断丰富,土地的活力被进一步激发出来。预计到2020年,“三权分置”相关改革工作任务基本完成。